1、5.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清明,作者杜牧描写的是中国传统节日清明时节的景象,借春雨绵绵寄托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惆怅感伤无限哀思。这是一首叙事诗,寓情于景,同时这也是一首七言绝句,语言十分简洁,通俗易懂,音韵和谐。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古诗大意,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茫然若失的心情。 江畔独步寻花这是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小路上花团锦簇,花下的枝条被压得垂下来,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它们围绕着花枝翩翩起舞。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而诗人在
2、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跃然纸上。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1.我会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完之后,我将请学生概况古诗写的是什么内容,简单地复述一下,我会给予中肯的评价。以此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为后面的品读诗句作好铺垫。2.在教学诗意时,我结合制作的课件,让学生看到春天花红柳绿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在教学诗意时,鼓励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学诗意。在学习古诗后,我让学生跟着视频资料读,学生积极性较高,效果很好。3.抓住主要句子品读。从“欲断魂”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在路上行走是怎样的心情?由讨论,建议同桌互说互评。学生会结合当时情境
3、可能会说作者是没有灵魂怀着悲伤寂寥惆怅苦闷的心情走在路上。4.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意思,在诵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感悟诗中描绘的景象,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会读到会吟诵再到能有感情地背诵古诗。课堂上,通过唤起记忆,引出今天要学的这首古诗。而后,通过班班通创设情景,为他们创造体验、感悟的条件,诗情画意地教古诗,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二、成功之处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注重了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初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意思。在教学古诗时,采用多种方式读,如:自由读、同桌读、范读,小组读、男女赛读,使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
4、慢慢喜欢上古诗。三、不足之处本节课的不足之处:1. 学生在老师示范下,能读准节奏、停顿,但是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还不够。2. 、对于一些重点词语渗透和感悟不深,只能说是隔靴搔痒,浅尝辄止。对诗人的情感也是泛泛而谈,读不深,悟不够,失去了语文教学艺术的内涵。四、改进措施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设计导语:清明时节,人们都会在这一天,给死去的亲人扫墓,以寄托自己的哀思。路上行人匆匆,天上落下的纷纷小雨更是让诗人平添一份愁绪。请学生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全诗。接着我会让学生说说自己在以往清明节时期的所见所闻,并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这样,便真正做到阅读教学与写作指导相结合,能够行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