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20诚实与信任苏教版诚实和信任,课文叙述了“我”深夜驱车回家途中,不小心撞碎了小红车的反光镜后,主动留下写有自己姓名、电话的字条。后来,双方通过电话使事情得到圆满解决,说明了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课文选取的是生活中极其平常的小事,描写手法平实,没有过多的气氛渲染,也没有细致的人物刻画,但人物的所作所为却感人至深,“诚信”的美好品质跃然纸上。一、以“字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感悟“我”的诚实与信任。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诚实与信任,为什么以此为题呢?事实上,是因为作者的诚实(主动留下字条要承担责任)和对一个陌生人的信任(留下真实姓名和地址)才赢得了对方的信
2、任的。正因为这样,让学生理解“你给我留下了诚实与信任”就成了课文的难点。“我”的诚实与信任在那张字条上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在教学中我紧扣“字条”展开教学。首先质疑:是什么样的举动使这次意外的碰擦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呢?学生在自读课文后自然能找出是因为“我”在事情发生后主动留下了一张字条。然后围绕描写留字条的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环顾四周、压、写明”通过读、思、议来感悟“我”的诚实。接着又抓住“这辆车的车头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但它毕竟是停着的,责任应该在我”这句话,通过对这起事故责任归属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明白在这起事故俩人都有责任的情况下“我”一点都不推卸责任,而是承担起了全部的责任
3、。 或许是学生考虑问题的全面性还不够,这一环节我感觉到学生找出的事故原因还不够,特别是体会不到“我”由于深夜回家,车速快也是发生交通事故的一个原因。最终通过师生间的交流,学生还是能够理解这点。找到了事故的原因后,学生们对于“我”的诚实理解更加深入。因为“我”留下的这张只写着姓名、电话的纸条正是勇于主动承担责任最好的见证。这时我引导学生再次把目光聚焦到第三小节,再读“字条上,我写明自己的姓名、电话,希望车主与我联系”这句话,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将姓名、电话这么重要的私人信息留给了一个陌生人,此时你再读这句话又有什么新的体会?学生很自然地会回答:“因为我信任小红车的主人。”学生的一语道破,理
4、解了“信任”在这里的涵义,同时也理解了小红车的主人为之感动的是我的诚实,更是我对他的信任。这样,以“字条”为突破口,围绕着题目“做文章”,就牢牢把握住了中心,也突破了文章的难点。 二、以“对话”为赏析处,升华情感,品味信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三天以后,车主人来了对话。为了让学生感悟到文中“我”与车主人间的信任,我让学生充分朗读,以情促读。在这部分教学中我主要抓住“我”的三句话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我”的诚实。尤其是设想紧抓“噢”这个字以及那个感叹号,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体悟到其中蕴含的是一份期待,而这份期待正是“我”诚实、真心诚意想赔偿的最好体现,而
5、后又抓住“请你把购货单据寄来,好让我把钱寄给你”引导学生体会:只要车主把购货单据寄,无论多少钱“我“都会赔偿的,使学生在对话中再一次进一步感悟到“我”对车主的信任。遗憾的是因为我上课紧张导致课件操作失误,使得这部分的教学简单了,尤其是对“噢“字的处理没有让学生在朗读中好好品悟。更没有引导学生联系前文留字条那个举动,让学生明白既然“我”是一个诚实且信任别人的人,把自己的电话留下来就是为了等待小红车的主人早日联系自己,好赔偿损失,所以当他接到电话时,最多的感受还应该是一种惊喜与期待。而后我是紧紧抓住车主三句话中的”感谢、感动和再一次谢谢你“在品读中一层层引导学生体会到车主不仅感激“我”的诚实与信任
6、,还感谢“我”让他懂得了诚实与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通过这一环节的朗读训练,我感到学生通过品读课文,还是能体会到诚实与信任间的关系,能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天平。在多种朗读方式的训练下,学生的感情得到了升华体验。 三、以“诚信”为终点,延伸拓展,体验诚信的快乐。 诚信是一种美好的品质,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更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课文的结尾,我启发学生紧紧扣住小红车主人说的那句话“不,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和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 再次感悟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并把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感受以“你想对小红车主和“我”说些什么呢?“这一形式写下来,学生可以对“我”,也可以对车
7、主,甚至可以对他们俩人说。因为前面一个环节处理简单了,所以这一环节留给学生写话的时间就略显多,交流时间也非常充裕。从学生的发言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将内化的语言再外化,思想得到了提高,情感得到了净化。以下是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1、教师的评价要结合实际。什么是实际?就是当时学生所表现出的状况。如: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在这次课堂中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无论他的答案正确与否,首先值得肯定的应该是他勤于思考的转变。如果忽视了他的这个转变而把评价的重点放在答案的对与错,则会使评价的范围大大缩小,使得老师的评价空洞、附着于表面。 2、教师的评价要有针对性的。在教学过程中,评价目的就是要促使学生发展,继续主动积极的思考问题。因此老师在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是不能只用诸如“好”或“不好”这类概括性的词语。这样的评价没有实际意义。好的话,那么好在哪?不好,那么不足之处又在哪里呢?如在指导本课朗读时,当指名的学生读得很成功时,那么老师在进行评价时,或是其他学生在进行评价时,就应指出具体那些句子、那些词语读得好?是读得慢、还是快?而指名的同学又为什么会这样读?说到底,原来是这位同学理解了词语的含义,感受到了作者的感情等。这样追根求源的评价,目的只有一个:让更多的学生学会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方法。表面上这是在对一个学生所回答的问题进行评价,而实际上则是在教更多的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