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年级上语文听课反思-23雾凇苏教版我们组观察的是教学预设以及教学生成中老师与学生的机智对话。沈老师执教的雾凇先让学生领略雾凇奇观的美,再体会奇观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祖国风光无限好,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沈老师的教学有很多精妙之举 :1、课前诵读有意识的安排自然景观类的故事诵读,顺势出示“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吉林雾凇” 图片,由“四大奇观”切入课题,既让学生对文章类型有了清晰的认识,又解决了练习册上的问题, 可谓简洁高效。2、 词语教学时,沈老师有意识的将描写雾凇形成变化的词和描写雾凇美丽形态的词语归类出示,不光便于学生识记,而且对理清文章脉络有很
2、大的帮助。在强调“当年”的读音时,老师出示了读第四声时的解释指本年,同一年的意思。“奇观”的“观”出示了三个意思的选项,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教会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3适当图文资料的补充为课堂的衔接和学生感悟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如当学生感悟雾凇的多,讲到“十里长堤”时,老师就出示相应图片,说“这就是十里长堤,这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孩子自然能够想象长长的堤岸边满眼是雾凇的情景了。教师用一句俗语“夜看雾,晨看挂,近到午看落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自然段,品读清晨雾凇之美。学生通过语言文字领略了雾凇的美之后,老师展示了雾凇的美景图片,配上了优美的音乐,学生在欣赏中,形象直观地感受到雾凇“
3、千姿百态”、“琼枝玉树”的情景,不仅感悟到了语言美,欣赏到了画面美,更激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朗读表达就自然水到渠成了。4感悟雾凇形成的原因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沈老师设法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很快,学生找到了这一句总写雾凇形成的句子:“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围绕这句话,学生找出雾凇的形成需要两个条件:一是“饱和的水汽”,二是“遇冷凝结”,在初次概括的基础上引领学生细细品读第二自然段的文本内容。由重点词语,研读品味。如:抓住“弥漫、涌向、笼罩、淹没、模糊”这些词语,水汽的饱和以及雾气变化的过程。抓住“零下30摄氏度、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严寒季节”等词语体会温度的低,通过读强调了雾凇的形成还是需要足够的低温。 读到这,学生已经很清楚知道雾凇形成所需要的条件,也了解到吉林能形成如此奇观的原因。扣住“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有一层” “最初逐渐最后” 体会雾凇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抓住“银线”“银条”“银松雪柳” 体会雾凇形态的变化。教师适时补充“这一过程长达8-10小时呢”进一步体会雾凇形成的奇妙。 在课堂上,阅读成了孩子的一次审美的旅程、发现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