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双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57618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双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双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双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双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双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双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双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双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双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双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双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双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双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双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双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双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周公把商贵族微子启分封到宋,同时又在宋周围分封同姓诸侯。周公这样做的目的是A. 与商贵族共掌天下B. 拉拢并控制商贵族C. 巩固中央集权体制D. 确立自己的专制权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武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武王死后,其弟周公旦继续推行分封制度,扩展周的统治范围。周初分封的诸侯,大多数是同姓子弟他们多被分封到重要地区。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

2、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分析材料,西周分封商代奴隶主贵族主要是他们的权势及其后裔仍有较大影响力,在周围分封同姓诸侯则是为了加强防范。本题选B项。A选项错误;C选项当时还没有这种思想;D选项错误,专制制度当时并不存在。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2. 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直到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寿终正寝”的标志性事件是A. 汉代设中朝B. 唐代设三省C. 宋代设副相D. 明代废丞相【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寿终正寝

3、”即这项政治制度完全消亡,“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此前六部由三省管理,直接向三省负责。而三省的长官皆为宰相,因此宰相制度被废除后,六部就直接向皇帝负责,故选D;汉代设置中朝是为转移宰相的决策权,A选项排除;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主要是为了分散相权,B选项排除;宋代设置副相是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割相权,C选项排除。3. 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不要求其领导者具有任何特殊的知识,它将社会的命运委之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的手中。”最能体现苏格拉底理想的是A. 抽签选举B. 差额选举C. 人民主权D. 轮番而治【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将社会命运委之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

4、们的手中。”可知苏格拉底对于抽签选举的民主方式反对,故A项正确;差额选举不符合雅典直接民主特点,故B项错误;人民主权属于民主特点,故C项错误;轮番而治属于管理政治方式,故D项错误。4. 1215年6月,英国颁布的大宪章中规定:国王征税必须同贵族会议商量并听取民众的意见;非经同级贵族依法审判,任何自由民不受拘捕、监禁、没收财产国王如有违反,可采取剥夺其土地、没收其财产等手段予以制裁等。这说明A. 封君封臣制度在西欧形成B. 王权与教权冲突激烈C. 英国王权受到了法律的限制D. 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国王征税必须同贵族会议商量并听取民众的意见”可知,英国大宪章对

5、国王的权力进行了约束和限制,C项正确;西欧封君封臣制度的形成时间在材料所述时间之前,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王权与教权的冲突,B项错误;14世纪中期,英国议会分成上下两院。上院由贵族组成,下院由骑士和市民组成,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D项错误。5. 1841年,维多利亚女王接受了这样的现实:必须接受反对党政府组阁,必须在政党政治中保持中立,不以个人好恶决定首相和内阁成员的人选,而必须尊重议会选举的结果。这主要表明英国A. 工业资产阶级加紧控制议会B. 议会主权的原则开始确立C. 内阁脱离了与国王的政治联系D. 责任内阁制的原则得以完善【答案】D【解析】材料中并没有提到工业资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加

6、紧控制议会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英国议会主权的原则开始确立是在光荣革命之后,议会颁布权利法案(1689年),与题目中的1841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内阁首相经议会选举产生之后还要经过国王形式上的任命,并没有脱离与国王的政治联系,故C项错误;此时维多利亚女王接受的现实是只要这个政党在议会下院大选中获胜就应该由该政党领袖组阁,国王无权干涉,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说明此时英国进一步完善了内阁由议会选举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责任内阁制的原则,故D项正确。点睛:材料“1841年”“必须尊重议会选举结果”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答案。6. 有学者在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研究中指出:“所谓分权制衡是双向

7、互动的。揆诸参议员之本意,大概是想操政治上之主动,制人而不受制于人。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因与其鼓吹的分权制衡理论不相吻合,不但不能能收限制行政首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的激烈反对。”作者旨在强调A. 该法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B. 革命派内部存在着分歧C. 行政权有效的制约了立法权D. 政体的选择是因人立法【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因与其鼓吹的分权制衡理论不相吻合,不但不能收限制行政首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的激烈反对”等信息来看,说明该法在政体设计上没有做到分权制衡的双向互动,存在缺陷。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革命派内部对于临时约法的态度,排除B项;临

8、时约法试图通过责任内阁制实现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而不是行政权制约立法权,排除C项;材料指出政体设计的缺陷不是从“因人设法”的角度,排除D项。【点睛】临时约法的某些制度设计反映了当时斗争形势和力量对比关系,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即将交权让位之际,企图利用临时约法制约袁世凯、保卫民主共和成果的苦心和努力。实际上,这也是临时约法局限性的表现,一些政体设计没有做到分权制衡的双向互动,“因人设法”得不偿失。7. 1941年,在国民政府第二届二次国民参政会上,张澜、罗隆基等人代表民盟,要求国民党结束训政,实施宪政。遭到拒绝后,民盟领导人没有再出席会议,以示抗议。这表明民盟A. 主张联合共产党制约国民党

9、B. 反对国民党对抗战的领导C. 努力进行民主政治监督实践D. 没有认清社会的主要矛盾【答案】C【解析】从材料“1941年”“国民政府第一届二次国民参政会”“民盟,要求国民党结束训政,实施宪政”中可以看出,当时民盟致力于民主政治建设,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联合共产党制约国民党”“反对国民党对抗战的领导”“没有认清社会的主要矛盾”,排除ABD项。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国民政府第一届二次国民参政会”“民盟,要求国民党结束训政,实施宪政”,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解答,排除与材料无关选项。8. 陕甘宁边区建立“三三制”政权以后,毛泽东曾经题词:“边区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是实施三民主义最彻底的地方

10、。”在这里“实施三民主义最彻底”主要是指“三三制”政权的建立真正落实了。A. 建立国民的政府,国民一律平等的民权主义B. 彻底实现人民权利的民权主义C. 给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的个人与团体自由和权利的民权主义D.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答案】C【解析】“实施三民主义最彻底”中的“三民主义”应该指的是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由“边区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可知这里指的是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故选C;A指的是旧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B指的是中共的民权主张,D是新三民主义体现的原则和措施,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9. 商鞅是中国历史上提出和实践“法无等级”的第一人,他提出“法无等级,法

11、不阿贵,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这表明商鞅主张A. 重罪重刑B. 四民平等C. 重农抑商D. 以法治国【答案】D【解析】【详解】商鞅提出“法无等级”,通过变法打击贵族特权,强调国家事务“一断于法”等,表明商鞅主张“以法治国”,D项正确;“重罪重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四民平等”不是商鞅的思想主张,B项错误;“重农抑商”主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10. 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A. 内阁权势强大B. 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 社会经济凋敝D. 君权相权关系

12、紧张【答案】A【解析】【详解】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向户部索求十万金的诉求在内阁首辅张居正的干预下未能满足,说明万历年间内阁权势较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的任意妄为,A正确;明代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B选项中的“严重制约”不符合内阁这一机构的特征,排除;题干涉及的内容与朝廷中枢机制有关,此信息不能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情况,而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后期社会经济较为繁荣,排除C;内阁不是宰相,因此题干反映的现象不属于君权相权关系,排除D。11. 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

13、,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A. 市场经济体制全国逐步建立B. 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C. 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D. 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答案】D【解析】【详解】政府允许小型企业可以实行承包经营,说明政府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企业的控制,反映出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故D项正确;发展市场经济是从1992年开始,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到小型企业,因此其它大型企业并没有“得到解决”,因此B项说法过夸张,排除B项;企业承包给个人经营,但是所有权仍然是国家的,因此所有制结构并没有变化,故排除C项。12. 某学者说:“自秦王朝以后,平民的流动性日益扩展到政府结构

14、,平民社会成了中国社会的主流。”这表明A. 选官标准发生变化B. 官吏监察日益严密C. 贵族政治完全消失D. 行政效率逐渐提高【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平民的流动性扩展到政府结构,主要是通过选官制度完成的,由先秦的世官制到察举制,而最终到科举制,故A项正确;平民流动与政府构成和官吏监察无关,故B项错误;贵族政治完全消失,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平民流动性与行政效率提高无关,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13. 唐朝时大理寺是全国最高审判机关,但关乎死刑判决等重大问题时需由御史中丞(中央监察机关负责人)与刑部侍郎、大理寺卿一起,组成“三司推事”,类似近代的特别

15、法庭,并把会审的结果,最后报皇帝审批。这说明唐朝A. 司法与监察有机结合B. 大理寺权力已经旁落C. 监察机构丧失独立性D. 司法制度己经近代化【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出的是唐朝权力部门的相互关系。从材料来看,大理寺是全国最高审判机关,说明它具有审判权力,所以排除B选项。从死刑需要“三司推事”,我们可以看出在决策过程中需要有监察机构来监察大理寺的审判,所以体现出司法与监察的结合,因此A选项正确。C选项说法过于片面;D选项错误,近代化的司法制度是在民主制度的背景下,从材料中“最后报皇帝审批”可以看出唐朝依旧是君主专制制度。14. 明史职官志称:“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

16、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这反映出明朝“巡按”A. 监察权力的不完整B. 可代替皇帝作出决策C. 凡事须向皇帝奏报D. 兼有少量大案裁决权【答案】A【解析】由“小事立断”可以看出明朝“巡按”缺乏监督,反映了监察权力的不完整,故A项正确;据材料中“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潘服大臣、府州县宫诸考察,大事奏裁”可以看出“巡按”不可代替皇帝作出决策,大事必须交皇帝裁决,故B项排除;“小事立断”可以看出巡按具有小案的裁决权,无需事事都向皇帝奏报,故C项排除;“大事奏裁”可以看出巡按并无大案的裁决权,故D项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题干的分析理解。由材料中明朝“巡按则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可见,明朝“

17、巡按”除重大事务必须奏请天子裁决外,在较小的一般事务上仍有独立决断的权力,可见明朝监察权力不完整。15. 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后,重要官员的任免由议会多数党掌握,盛行任用私人。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A. 营私舞弊的政治乱象B. 分裂割据势力的出现C. “天赋人权”思想的出现D. 国王的个人喜好受限【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重要官员盛行任用私人,容易导致营私舞弊,A项正确;重要官员盛行任用私人与割据势力形成无关,B项错误;材料现象无法导致天赋人权思想的出现,C项错误;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错误。16. 19世纪初,英国政府的官员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务官,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政务

18、秘书,他们随内阁共进退;另一类是事务官,即文官,包括常务次官直至以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长期任职。英国设置文官旨在A. 保持政局的持续稳定B. 充分体现资产阶级的民主C. 学习中国的科举制度D. 切实落实主权在民的理念【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不受党派影响,长期任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文官的设置是为了在政党更替的时候保持政局的稳定,A项正确;BCD都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17. 美国1883年颁布的文官制度条例规定,对文官录用实行公开竞争的考试办法,择优录取;定期考核,按能力和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这些改革A. 有违民主

19、选举的精神B. 削弱了执政党的领导能力C. 有利于良好政治环境的形成D. 为科举制的发展提供借鉴【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中文官制度条例的规定可知,这些改革把竞争机制引入文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政府中的腐败现象,提高了文官的素质,激发了公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促进了文官的专业化及行政管理的科学化,有利于良好政治环境的形成,故C项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排除。18. 1901年,清廷谕令各省科举考试在能够解说四书五经的同时,也要有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可取得功名;选派留学生出国

20、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这反映当时A. 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B.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C. 科举制度宣告终结D. 中国教育呈现新旧交替的发展特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题干中既有“留学生”,又有“进士、举人出身”等信息,可知此时中国教育新旧并存,D项正确。中国教育近代化起步于洋务运动时期,排除A。“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实施的,B项错误。中国正式废除科举考试是在1905年,C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教育事业20世纪初的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呈现新旧交替的发展特征19. 1914

21、年10月,文官高等委员会经甄别核准,给鲁迅颁发了教育部佥事合格证书。对鲁迅进行甄别的原因是A. 鲁迅反对北洋政府统治B. 鲁迅属于已任在职文官C. 建立文官考试制度要求D. 鲁迅文官考试未获通过【答案】B【解析】【详解】北洋政府时期的甄别主要是针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甄别决定其能否留任,B项正确;A项不符合甄别的要求,错误;材料与文官考试制度无关,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文官考试,D项错误。20. 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依次展开,1994年重点建立和实施考试录用制度,1995年重点实施辞职辞退制度,畅通公务员队伍的出口,1996年实施了交流轮岗和回避制度,1997年对建立正常的竞争上岗制度进

22、行研究试点。这表明我国A. 坚持了党管干部原则B. 公务员制度逐步完善C. 干部选拔走向制度化D. 公务员素质得到提高【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1994年重点建立和实施考试录用制度1997年对建立正常的竞争上岗制度进行研究试点”可知,我国公务员制度逐步完善,B项正确;A、C两项均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错误。21. 子产执掌郑国国政时,“铸刑书”(把自己所制定的刑书铸在鼎器上),论政宽猛,否定了“刑不可知,威不可测”的秘密法。下面政治主张中,与子产的观点相吻合的是A.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B.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C.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D.

23、 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材料否定秘密法,通过将刑书铸在鼎器上,强调法治的作用,可知其属于法家思想,与“一断于法”思想一致,A项正确;荀子的唯物论思想“天行有常”强调自然规律,“是可忍也,孰不可忍”属于孔子的儒家思想, “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属于墨家思想,BCD三项不符合题意。22. 汉代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持棍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论死罪。但最终判决认为,“父子至亲”,儿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应当无罪免刑。这一判决反映了汉代A 司法审判标准极度混乱B. 儒家伦理道德

24、影响司法C. 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D. 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可知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论死罪,但本案中该子因“孝心”而被赦免无罪,结合所学可知“孝心”反映了儒家伦理观念,这反映了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故B选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司法审判依据汉律,但最终依据孝心判决,可知汉代审判有依据标准,不能说是混乱,故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唯一”说法错误,司法依据还有汉律,故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司法审判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并不能反映汉代以孝治天下儒家独尊,故D选项错误。因此正确答案为B选项。23. 大陆法系也被称为罗马法系、欧陆法系、民法法系等,它与英美法系并列为

25、当今世界两大重要法系之一,中国大陆的法律体系属于大陆法系。这反映了罗马法A. 受到大陆法系的众多影响B. 对建立社会主义法制有借鉴作用C. 对英美法系的建立缺乏影响D. 对所有大陆国家法制建设发挥积极作用【答案】B【解析】“中国大陆的法律体系属于大陆法系”说明了大陆法系对中国社会主义法律制订的影响和借鉴作用,故选B;但这并不能说明大陆法系对所有大陆国家法制建设都有积极作用,故D排除;罗马法本身是大陆法系,故A的说法弄错了关系,排除A;C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24. 马丁路德曾说:“我们都是神甫,都有一个信仰、一个福音、一个圣礼,那么我们对于信仰的真伪,为什么不也都有权去审查和评判呢?”这反

26、映出马丁路德A. 强调上帝权威B. 具有平等观念C. 否认圣经地位D. 推崇世俗政权【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内容是马丁路德宣称每个人人都是神甫,都有一个信仰、一个福音、一个圣礼,同时也有权去审查和评判信仰的真伪,表明马丁路德认为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有权对自己的信仰提出看法,故选B;材料主要突出平等观念,没有强调上帝的权威,A错误;CD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25. 1978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A. 人民民主原则B. 依法治国原则C

27、. 国民平等原则D. 社会主义原则【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强调的是法制对民主的保障,体现了依法治国原则,故选B;材料未涉及人民民主原则,故A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国民平等,故C排除;材料主旨是反映依法治国,也无法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故D排除。二、材料题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民国初年是一个非常的时代,处于制宪政治时期,而非常态政治时期。制宪政治要解决的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因此,参与制宪的各个党派虽然有各自的价值、信念和利益,但要求他们在制宪的时候,暂时放下党派之私见和私利,从国家的长远和整体利益出发,制定超越党

28、派的永久宪法。美国在建国之初也曾出现过私人利益泛滥、普遍出现腐败、派系与党争等一系列问题。面对人性中的幽暗,联邦党人非常具有政治智慧,他们不是像法国大革命那样以公共的善的名义去压抑私利的恶,而是通过建立分权的宪政制度,以恶制恶,相互平衡,将恶转化为善,将私人利益转化为公共利益。在费城制宪会议的过程之中,虽然各州、派系之间有利益冲突,但为了实现共同的国家未来和长远的政治秩序,大家一方面相互承认对方的逐利冲动,另一方面寻求利益整合和政治妥协的可能性。美国人坚信,只要有适当的制度性安排,各种分散的私人利益可以“共和”为民族的整体利益。许纪霖辛亥后民初的制度转型为何失败?材料二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

29、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2月)(1)根据材料一,民国初期和美国独立初期面临的相同政治问题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美国在解决该问题时所体现出的“政治智慧”。(2)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立宪政体在中国不能真正建立的原因。【答

30、案】(1)相同问题:党派之争,利益群体之争;制定宪法,建立稳定的政治体制,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政治智慧:各种利益群体相互妥协;分权制衡;利益兼顾;确立共和政体和联邦制度。(2)原因: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政治力量忙于争权夺利,不顾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导致政局不稳;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国民素质低下,不能承担公民的政治责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解析】【详解】(1)相同问题:根据材料“参与制宪的各个党派虽然有各自的价值、信念和利益”“美国在建国之初也曾出现过私人利益泛滥、普遍出现腐败、派系与党争等一系列问题”可知,党派之争,利益群体之争;根据材料“要求他们在制宪的时候,暂时放下

31、党派之私见和私利,从国家的长远和整体利益出发,制定超越党派的永久宪法”可知,制定宪法,建立稳定的政治体制,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政治智慧:根据材料“通过建立分权的宪政制度,以恶制恶,相互平衡,将恶转化为善,将私人利益转化为公共利益”可知,分权制衡,利益兼顾;根据材料“虽然各州、派系之间有利益冲突,但为了实现共同的国家未来和长远的政治秩序,大家一方面相互承认对方的逐利冲动,另一方面寻求利益整合和政治妥协的可能性”可知,各种利益群体相互妥协;根据材料“美国人坚信,只要有适当的制度性安排,各种分散的私人利益可以共和为民族的整体利益”可知,确立共和政体和联邦制度。(2)原因:根据材料“民国初年是一个非常

32、的时代,处于制宪政治时期,而非常态政治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初年,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政治力量忙于争权夺利,不顾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导致政局不稳;根据材料“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可知,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国民素质低下,不能承担公民的政治责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2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这种隔绝的局面被打破了。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以洛阳为阵地,复兴了北方的中

33、原文化,为南北文化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官制律例礼乐文化的建构当中,南方文化充当着输出者的角色,经由士人北来等传播途径,成为北方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元素。北魏孝文帝推行汉服,褒衣博带,而其时南朝服饰却是“小作冠帽,短制衣裳”。另一方面,南方的声韵之学又深深地影响了北朝士人。摘编自杨柳从看北魏后期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材料二 对于南朝北投者,拓拔氏尤能注重拔擢这种情况与南朝统治者专重侨姓,排斥南人,而晚渡北人又被目为荒怆,备受排斥,北方各族更不予考虑者,迥不相同。摘编自周一良魏晋南北朝札记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汉

34、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当时南北文化交融的具体表现和显著特征。(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发民族交融的主要因素及影响。【答案】(1)内容: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表现:礼仪文化的建构;服饰风俗的交流;声韵之学的互动。特征:不是一边倒“汉化”,而是双向的交流与融合。(2)因素:迁都洛阳;汉化改革;吸纳南方贤才。影响:促进民族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解析】【详解】(1)内容: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学说汉话,清除民族交往的语言障碍;改姓汉姓;穿汉服等。表现

35、:根据材料一“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官制律例礼乐文化建构中,南方文化充当着输出者的角色”可见南北方在礼乐文化构建方面的交融;根据“北魏孝文帝推行汉服,其实南方服饰却是小作冠帽,短制衣裳”这体现了南北方服饰风俗的交流;根据材料“南方的声韵之学又深深地影响了北朝士人”可知南北方声韵之学的互动。特征: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这种交流的显著特征是双向的交流和融合,南方文化深深影响北方,使北方逐步汉化,北方文化也影响南朝,是双向互动交流。(2)因素:根据材料一“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这种隔绝的局面被打破了,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以洛阳为阵地为南北文化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前提和基

36、础”由此得出引发民族交融的因素有:迁都洛阳和汉化改革。再根据材料二“对于南朝北投者,拓跋氏尤能注重拔擢”体现了北魏对南方人才的重用,这有利于学习南方文化,促进民族交融。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产生的影响,从促进民族融合和交流、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以及为后世王朝实现统一的奠基作用角度回答。28.材料一 明清时期封建巡视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首先是巡视监察法规的系统化。明清进一步加强巡视立法,清朝颁布了我国历史上最完整的一部以独立形式存在的监察法规钦定台规,中国古代的巡视法规达到系统化程度。其二是建立严密的地方巡视系统。明清延续了唐宋以来中央对地方巡视系统多元化的趋势,建立起三个互不统属的独立系统

37、:一是监察御史系统,包括专差、巡按御史两种;二是按察司系统,职责就是按察所属的府州县,下设主要官员有按察使;三是督抚系统,督抚即总督和巡抚。其三是加强巡视官之间的互相监督。明清统治者规定同一系统或不同系统的巡视官员可以互相监察、互相纠举,以保证巡视体系正常运转。中国古代巡视制度梳略材料二 西方国家的问责机制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的政治体制紧密相关,是责任政府的基本元素,其效力范围是整个国家,其约束的对象是整个国家的所有公职人员。西方国家对政府公职人员的监督体系主要包括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與论监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闻监督通过新闻媒介的传播达到全社会或公众对政府官员的监督,由

38、于这种监督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国民性,因而这种监督比行政监督更有效、更有力量西方官员问责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央对地方巡视制度强化的特点和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国家对官员监督与中国明清时期的巡视制度的不同之处,并对中国明清时期和近代西方对官员的监督简要评价。【答案】特点:加强立法,巡视法规系统化,巡视制度规范化;巡视系统多元化,巡视范围扩大,效率提高;巡视官员之间相互监督,注重内部反腐。原因: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商品经济发展,逐利风气日盛,官员腐败严重。(2)不同:明清:最高统治者不受监督,西方:对所有公职人员进行监督;明清:官员内部的监督,西

39、方:还通过新闻媒介实行社会监督;明清:目的是保障君主权威和地位,西方:保证民主制度的落实。 评价:都有利于防止官员腐败、改善政治风气;都有利于建设良好社会秩序,推动社会进步;由于目的和所处时代、方式不同,在效果上存在明显差异。【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明清时期我国中央对地方巡视制度强化的特点在材料一可以直接找到答案,例如,巡视监察法规的系统化、建立严密的地方巡视系统、加强巡视官之间的互相监督等均是可以直接作为答案的。至于原因则要从政治方面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和经济方面商品经济发展会导致官员们利益熏心、贪污腐败等方面分别分析。(2)近代西方国家对官员监督与中国明清时期的巡视制度的不同之处要从巡视的具体对象不同、巡视的目的不同、巡视监督的方式不同等方面进行比较,例如,中国明清时期的巡视监督方式是内部监督而西方则是社会监督等。对中国明清时期和近代西方对官员的监督简要评价时主要从二者的共性和不同效果两个方面进行评价。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此类问题就是考查学生分层次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要不断提高从材料字里行间中寻找 “答案”的能力。例如,本题的第一问就可以直接从材料中找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