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跟踪训练(七)(范围:古代中国的经济)时量:40分钟总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2019沧州质检)诗经周颂中写道:“噫嘻成王,既昭假尔(成王轻声感叹作祈告,我已招请过先公先王)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周公还告诫后代为君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材料反映了()A当政者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B当政者借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D小农经济对西周统治的重要性2(2019茂名一模)嘉庆宇国府志载:“皖北人寓宁,赁山疑种苞芦(玉米),谓之棚民。其山既垦,不留草木,每值霉雨,蛟龙四发,山土崩溃,沙石随之,河道为之
2、壅塞,坝岸为之倾陷,桥梁为之坠圮,田亩为之淹涨。”这体现了()A棚民垦殖活动出现源于玉米的引进B棚民垦殖活动的根源在于人地矛盾C棚民垦殖活动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D棚民垦殖活动是政府错误引导的必然结果3(2019揭阳模拟)为了解决土地兼并这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国历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提出了如恢复“井田制”、抑制兼并等主张。下层民众在斗争中也提出了“均”“平”之类的思想,如唐末王仙芝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宋朝农民起义提出的“均贫富”,明末李自成提出的“均田免粮”等。到了近代,洪秀全、孙中山、毛泽东也都提出了解决土地问题的主张。这种现象反映了()A土地公有、平均分配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B土地公有
3、、平均分配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C土地公有、平均分配是巩固政权的必然要求D土地公有、平均分配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4(2019乌鲁木齐一模)南宋洪迈夷坚志载:“许大郎者,京师人,世以鬻面为业,然仅能自赡。至此老颇留意营理,增磨坊三处,买驴三四十头,市麦于外邑,贪多务得,无时少缓,如是十数年,家道日以昌盛,浸浸致富矣。”材料反映了()A私营手工业发展受市场需求的影响很大B个体经营方式向小作坊式管理模式转化C手工业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D民营手工业规模已经超过了官营手工业5(2019潍坊模拟)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繁荣。南翔镇是著名棉布贸易中心,“地不产米,仰食外郡”。盛泽镇“四乡农民,重织轻耕”,盛
4、泽丝绸畅销海内外。这些现象表明该地区()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出现早期工业化特点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D农民已率先成为市民6(2019辽宁模拟)庄季裕鸡肋编载:“朱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材料反映当时()A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C商业城镇逐渐兴起 D出现了地域性商帮7(2019湖北联考)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正所谓“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豪杰有智略之人”也多致力于经商,“绅商”“儒商”频见于当时的历史文献。仅商人捐监一项,嘉庆二十一年(1816)至道光十年(1830)就出
5、现了二十余万。上述材料可用于论证()A嘉道时期的学术转向B经济实力决定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C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君主专制D明清时期社会转向的内部动力8(2019湖北八校联考)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有所谓的“本”“末”之别。区别本末的理由是,农业关系到生产,而商业只关系到交换。在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在农业国家里,农业是生产的主要形式,所以“重本轻末”思想贯穿中国古代历史始终。材料旨在说明()A农业生产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B小农经济形态决定社会“本末”思想C生产经营方式决定社会经济思想D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原因9(2019邵阳二模)御倭杂著载:“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于是转而为寇。
6、寇与商同是人也,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华夷同体,有无相通,实理势之所必然。”这主要反映了()A“重农抑商”政策的危害B小农经济的脆弱C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D“海禁”政策的恶果10(2019济宁模拟)史载,自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来,以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为中心的三角洲地区,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势。这一变化()A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B为该地区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C加速了江南自然经济的解体D促使白银逐渐成为该地区普遍流通的货币11(2019肇庆二模)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我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
7、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由此可知,当时()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抑商观念发生改变C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区域经济繁荣发展12(2019安徽十校联考)白银资本一书说,直到19世纪以前,“作为中央之国的中国,不仅是东亚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这一看法()A否定了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B肯定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地位C否认白银在中国的普遍流通D肯定了纳贡贸易体系的作用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2019岳阳二模)古代中国经济长期领先于
8、世界,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朝代粮食亩产水平(市斤)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春秋战国91(全国)614.82.394%秦汉117(全国)1048.355.7294%魏晋南北朝122(北方)215(南方)1167.73.8590%隋唐124(北方)328(南方)1450.926.4290%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材料二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
9、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至隋唐农业发展的趋势。(8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西“商业革命”的不同表现,分析两者结果迥异的根本原因。(14分)(3)指出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对社会变革的影响。(3分)14(12分)(2019山东名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古代中国经济文献的部类构成代表作及主要内容经部的经济文献尚书禹贡周礼春秋五经正义尔雅等渔猎、畜牧、商旅、耕种、土地制度、社会分工、生产与流通、分配与消费等史部的经济文献食货志通志通典文献通考等经济
10、制度沿革、经济政策的实施、经济思想的演变等子部的经济文献荀子老子管子盐铁论论衡等户口、农桑、田制、服役、漕运、盐法等集部的经济文献文选唐文粹宋文鉴清文汇等经济、法制等四部以外的经济文献丛书中的经济文献、出土文献中的经济文献、档案文献中的经济文献,如甲骨文合集涉及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账册、契据等摘编自朱迎平中国古代经济文献的构成和特点上表为中国古代经济文献简表。从表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参考答案1A。材料中的“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先知稼穑之艰难”表明当政者对农业的重视,A项正确。2C。棚民不恰当的垦殖活动造成山体崩塌造成自然灾
11、害,使生态遭到破坏,C项正确。3B。由材料可知,中国历代政治家、思想家、下层民众,及近代洪秀全、孙中山、毛泽东均提出了解决土地问题的主张,说明土地公有、平均分配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B项正确。4B。材料反映许大郎经营规模由小到大,逐渐发展到小作坊的规模,B项正确。5B。材料中的现象说明江南地区手工业和商业较为发达,出现了专业化生产区域,表明江南地区出现了早期工业化特征,B项正确。6C。根据材料中的“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茶坊林立”可知,这些地区逐渐发展成为商业市镇,C项正确。7D。“士商相混”的现象反映出的是明清之际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虽然依旧存在,但是也抵挡不住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这是明
12、清时期的时代特点,D项正确。8B。据材料中的“区别本末的理由是,农业关系到生产,而商业只关系到交换。在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在农业国家里,农业是生产的主要形式”得出小农经济形态决定社会“本末”思想,B项正确。9D。政府的“海禁”政策导致海外贸易受阻,带来“市禁则商转而为寇”的严重后果,D项正确。10B。材料讲述了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的趋势,原先从事稻作农业的农民基本的生活方式是自给自足,当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时,农民和市场的联系加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从而推动了该地区的工商业市镇的发展,B项正确。11C。材料中的“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
13、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为农业人口流向手工业部门创造条件,对传统的农业结构有所突破,C项正确。12B。从材料中“作为中央之国的中国,不仅是东亚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可知,当时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中国在世界有着重要的影响,B项正确。13(1)趋势:粮食亩产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南方经济发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下降。(8分,任答4点即可)(2)表现:中国(宋朝)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和政府的监控;农村集镇兴盛:海外贸易更加兴盛,港口城市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14、6分,任答3点即可)西方商业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商品种类增多。(4分,任答2点即可)原因:前者的封建生产方式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后者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迈进,推动了西欧的进步。(4分)(3)结构:自然经济(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商业不占主导)。(1分)影响:小农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为封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经济基础,也推迟了社会深度变革;工商业的发展则加强了社会的流动,促进了社会的开明与进步。(2分,言之成理即可)14示例:论题:中国古代经济文献涵盖广,分布广,体式多,不间断,他们详尽记录了古代社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在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
15、(3分)阐述:古代经济文献虽然在古典文献体系中未成专科,但其内容极其丰富,其特色有下述四点:一是涵盖广:土地、赋税、贸易、货币、财政等各类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运输等各类产业,衣、食、住、行等各类活动,无不留下详略不等的记载;二是分布广,数量巨大的经济文献,分布在古典文献的各个部类;三是体式多:古代经济文献既有正史也有奏议、专著、统计资料等灵活多变的体裁;四是不间断:古代经济文献自有文字记载以来2700多年而从未间断,其间的经济消长都得到了连续的记载,中华民族赖以繁衍生息的基本经济活动,都呈现于这绵绵不断的经济文献长河之中。同时,它也无疑是整个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必将给世界各国乃至人类未来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