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母鸡教学设计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
2、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教学目标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
3、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
4、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1、认识课文中的7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3.比较母鸡与猫在写法上的特点。教学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教学难点明白本文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与猫一文的写作手法的不同。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领略了老舍先生笔下的猫的调皮可爱,
5、这节课我们去看看他笔下的母鸡又是怎样的。(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1.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用横线画出文中作者对母鸡态度的句子。2.理清文脉,尝试分段。【设计思路: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理清文章思路,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1)交流画出的两个句子:我一向讨厌母鸡。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相机板书:讨厌,不敢讨厌。(2)找一找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讨厌母鸡,哪几个自然段写不敢讨厌母鸡,并以此为依据将课文分成两段。(3)交流评议。3.自主学习,教学生字。(1)交流:本课中有哪些生字词难读或难写,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2)学生自主教学:由提出生字词的学生
6、做“小老师”或带大家读,或带大家写。(3)教师检查。课件出示:颤颤巍巍 如怨如诉 小疙瘩 下毒手 狠狠 欺侮挺着 警戒 啼叫 慈爱 辛苦 英雄抽读齐读。比一比:上下两行词语有什么不同。(上一行:贬义,出现在第一段;下一行:褒义,出现在第二段)三、研读感悟,体会母爱1.研读第一段,培养概括能力。(1)读第一段,画出最能体现讨厌母鸡的句子,并尝试用一两个词概括。(2)交流讨论。学生读并找出句子。找出句中最能体现讨厌母鸡的词语。想一想这句主要写讨厌母鸡的哪一方面。(用一两个词语概括)预设:第一自然段抓住“没完没了”、“如怨如诉”帮助学生提升概括出:无病呻吟。第二自然段抓住“下毒手”、“趁其不备”帮助
7、学生提升概括出:欺软怕硬。第三自然段抓住“发了狂”、“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帮助学生提升概括出:居功炫耀。随机理解句子:“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儿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出示句子,自读,交流句子写什么。体会夸张写法:聋子能听见母鸡叫吗?为什么要说聋子都受不了呢?仿写:这座山太高了,2.研读第二段,培养分析能力。(1)什么原因使作者改变了看法?在文中找出这一原因的句子,并标画出来。出示中心句: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2)指名学生读句子圈出重点词再读。(3)围绕中心句研读第二
8、段。认真读课文第二段,找出体现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词句,可以圈画,写感受,谈体会。(4)交流讨论。预设一:体会负责。母鸡所做的一切(保护、喂养、照顾等)都是母鸡负责的表现。预设二:体会慈爱。句1: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自读,谈感受。比较:鸡雏的肚子怎样?母鸡自己又怎样?从中你感受到什么?交流,随机指导朗读。句2:它若伏在地上,鸡雏们有的便爬在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也不哼。读句子抓住“一声也不哼”感受慈爱,随机进行朗读指导。比较:以前会这样吗?(联系第二自然段:对别的母鸡下毒手,咬下一撮儿毛来)体会慈爱。齐读这
9、一句。预设三:体会勇敢。句1: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抓“不论总是”读。从“挺着脖儿”感受勇敢。句2: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自读,谈感受。比较:以前它见大公鸡是怎样的?(联系“它永远不反抗公鸡”)指名学生读。预设四:体会辛苦。引导学生从第八自然段体会,并概括出这里主要写出了母鸡“夜间睡不好”辛苦。(5)再读中心句,体会母鸡的伟大。(6)体会敬意。出示:“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质疑:对一只小小的母鸡有什么不敢的,作者用“不敢”恰当吗?小结:用不敢是对母爱的敬意。带着敬意齐读这一句。什么原因使我对母鸡怀有深深的敬意?齐读中心句。四、比较写法,尝试运用1.请学生说说本文和猫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引导理解作者对猫的感情始终都是喜爱的,而对母鸡先是讨厌的,所以写法上本文是先贬后褒;本文的对比写法更能突出作者情感转变的不易,突出母爱的伟大)2.将前三自然段改写成一段,把讨厌之情转变为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