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绝密启用前少年心赍青云志,鲲鹏展翅鹰扬时吉林省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年级线上教学诊断检测(三)语文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2.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在答题卡上与题号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题,写在试卷、草稿纸上或答题卡非题号对应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在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4.考试结束后,答题卡要交回,试卷由考生自行保存。一、现代文阅读(
2、31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4小题,15分)材料一:近年来,各种类型的网络社交平台不断涌现,在满足人们社交需求的同时,也带来类似的网络社交诈骗问题。“聊天有剧本、情节靠虚构”,以熟人关系为幌子的诈骗更加隐蔽、更易成功,也更需提防、更要监管。网络社交平台多建立在虚拟、开放的基础上,除了现实中的熟人外,使用者很难了解其他虚拟ID的真实情况,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落入不法分子的圈套。更重要的是,一些社交平台不善监管、缺乏自律,给诈骗分子可乘之机。丢失了诚信的本色,必然问题百出,行之不远,网络社交应以诚信为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进程。从“乡土中国”变为“流动中国”,从
3、“熟人社会”转为“陌生人社会”,社会急剧转型,人口大量流动,这一进程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社交习惯:社交工具更便捷,社交半径在扩大,社交对象在增多,熟人社会的社交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在网络社交平台因为满足人们的交际需求而快速发展之时,更需要注重相关风险,不要让类似的诈骗行为,淡漠了人与人的信任,稀释了整个社会的诚信风气。网络诈骗问题的出现,其背后很重要的原因是,一些人专注于个人一己之利,是对诚信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的的缺失。中华民族一直有崇尚诚信的优良传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将守信视为人安身立命的基础;“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认为诚实是天道人伦的法则。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而致亡国
4、的教训为后世所铭记,商鞅“徙木立信”的做法为后世所传颂。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正因此,我们一直大力倡导和践行诚信价值观,高度重视诚信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诚信就像空气,用之不觉,失之难存,须臾不可离。对个人如此,对社交平台也是如此。构建以诚信为基础的网络社交平台,应找回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荀子说:“人之生也,不能无群。”以“群”而不是“个体”为中心的社会观念,深远地影响中国社会的组织、运行与延续。在迅猛发展的社交新趋势中,人们仍然希望在陌生人社区里找到熟人社会的信任。所以,不妨在网络社交平台中引入“群”的理念。只有让每个人
5、都自觉守住规则底线、维护人际和谐,才能构建既承载传统文化精髓,又能满足现代人社交渴望的、值得信赖的网络社交平台。诚信建设非一朝一夕之功,让诚信成为社会的底色,仍然任重而道远。网络社交平台和使用者须把诚信放在首位,建设以诚信为基础的社交平台,让人们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与日俱增。(摘编自光明网)材料二:互联网是人类的共同家园,畅游网络世界的前提就是确保网络空间清朗,这离不开以诚信建设守护网络家园。同时,随着互联网越来越深地嵌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网络诚信建设也将提升整个社会的诚信水平。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髓,是现代社会运转的重要基石,更应成为网络空间
6、的基本共识。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诚信犹如空气和水,“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谁都不愿生活在一个充斥着虚假、诈骗、攻击、谩骂的空间。互联网既不是法外之地,也不是失信之所,只有让网络空间充满信任、积极健康,才能使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互联网越是向前发展,“双刃剑”效应越是引人注目,就越需要扬长避短、兴利除害,把互联网的正向效应发挥到最大。就诚信建设而言,网络带来了信息传递的便捷性、即时性和互动性,但同时虚拟空间的匿名性和隐蔽性,也容易产生“负外部性”,为失信行为提供了客观上的可乘之机。无论在技术
7、、利益还是机制层面,擦亮互联网的诚信底色,让守信者处处受益、让失信者寸步难行,才能用良好的诚信环境护佑互联网健康发展。如果网络空间失去信任,那么每个进入网络的个体都将是受害者;网络空间信任度高,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也会降低经济社会运行的交易成本。正因此,加强网络诚信建设,也需要坚持共建原则。网络诚信需要全社会共建,离不开每一个人上网的自律行为,也离不开对不诚信行为的打击。让政府部门、网络媒体、社交平台和网民个体形成强大合力。“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如今,中国从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人人都是受益者,人人也应该成为贡献者。以诚信为帆,让互联网健康发展,让网络之舟行稳致远,更好地造福人民。(摘编自人
8、民日报)1. 下列对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以及网络平台缺乏有效的监督是网络诈骗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B. 讲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目前已成为人们利用网络空间的基本共识。C. 材料一引用孔子、孟子的话,“烽火戏诸侯”“徙木立信”的故事揭示诚信的重要性。D. 互联网是把“双刃剑”,既带来了信息传递的便捷性,也必然会导致失信行为的产生。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中,在网络社交平台中引入“群”的理念能够促使每个人都自觉守住规则底线。B. 加强网络诚信建设,以诚信建设守护网络家园,能够有利于提升社会的诚信水平。
9、C. 网络空间信任度高,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反之,每个上网个体都将成受害者。D. 只有构建起以诚信为基础的网络社交平台,才能有效地找回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3.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材料二“坚持共建原则”措施的一项是( )A. 政府部门,坚持依法治网,用法治划定诚信的红线,开展“净网”“剑网”等治理行动。B. 网络媒体,开展活动,唤起网络诚信,鼓励网络参与者恪守道德底线,积极传播正能量。C. 网络平台,承担起企业社会责任,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服从监管,加强诚信自律。D. 网民个体,学习网络知识技能,提高网络操作水平,做好上网自我防护,谨防上当受骗。4. 两则材料都论述了诚信上网的问题,但在如何
10、解决问题的层面却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不同之处。(二)现代文阅读I1(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双琴祭梁晓声那两棵树,是生长极慢的树,其材最适合做琴。那位老制琴师呢,他的经验是,一棵那样的树,只能锯取一段,做成一把音质优良的小提琴。所以他打算用那两棵树同时做两把小提琴,使它们在音质上不分轩轾。琴取于材,材取于树。老制琴师当年亲手栽下的两株小树苗,在十余载里,不但增加着年轮,也像少年和少女渐渐长成健壮的青年和标致的女郎一样,深深地相爱了。它们彼此欣赏,彼此赞美,永不厌倦地诉说着缠绵的情话。但是,琴还没做,老制琴师却病倒了。他临终前对儿子说:“儿子啊,世人对于任何
11、事物,包括人的才能,总习惯于评论出个孰高孰低。我曾有位师兄,他是我最敬佩的制琴者。但是他没能经得起世人在我们之间进行的孰高孰低的评论,他是怀着对我的嫉恨死去的。这一点我很清楚。所以我一直有个夙愿,想要制成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以此向世人证明,世上有些不同事物的美好是同样的。在美好和美好之间为什么还要比来比去呢?这是由于人心的偏狭导致的愚蠢啊!儿子啊,我想做的事我是做不到了,你可一定要替我做到。我认为人是需要这种教育的”后来,他的儿子伐倒那两棵树,锯取了它们各自最好的一段,制成了两把音质同样一流的小提琴。他把琴送到了琴店,郑重地交代:“如果有谁在这两把琴中反复比较、挑选,那么无论他最终选择了
12、哪一把,都不卖给他。如果有人说它们是同样好的琴,那么可以将两把琴都送给他。如果是两个人,那么一人一把。”有一天,琴店来了两位父亲,带着两名少年。两位父亲是好友,他们是陪儿子来选琴的。两名少年不约而同地看上了那两把小提琴,于是店主取出琴让他们试一试。他们各拉一曲后,都说以他们的耳听来,两把琴的音质同样优良。为了使大人们相信他们所选的不后悔,他们还毫不犹豫地交换了琴。于是他们幸运地接受了赠予。后来,他们果然都成了“家”,声名鹊起。无论何时何地,他们一直合奏着。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易变的。不久,开始了他们之间孰高孰低的纷纭众说。而寂寞的传媒一口咬住那纷纭众说,推波助澜。最后,
13、他们不能再合奏下去了,只能迫不得已地分开,各自独奏。但他们都是那么眷恋合奏,因为他们觉得只有合奏才能发挥出他们的演奏天赋。比他们更眷恋合奏的是那两把小提琴。只有合奏的时候,它们才有机会相见。但自从分开后,它们再没“见到”过对方。它们被思念折磨着,它们的琴音里开始注入了缕缕忧伤,正如苦苦相思着的情人的信上有泪痕一样。然而两位由合奏而独奏的演奏家,心里竟渐渐地相互生出嫉恨来。他们不知不觉就坠入了别人的“阴谋”。他们曾经的珠联璧合引起了别人的嫉恨。别人想要离间他们,想要看他们成为仇敌。结果事情变得这样子了倘如他们中谁到某城市演出,那座城市的许多人包括一切媒体,不仅用热情洋溢的方式和报道欢迎他的到来;
14、而且还充满恶意的贬低另一个,以证明所欢迎之人备受欢迎;同时证明他们,只有他们对音乐的鉴赏才是一流的不消说,同样的情形几乎同时出现在另一座城市。再后来事情变得这样子了他们中谁到了某座城市,所受的已不是欢迎而是拒绝,而是嘲笑和耍弄。因为按照运算的定理,他们的第二轮巡回演出必定会是那样的局面。终于,他们中的一个心理崩溃了。他摔毁了他心爱的小提琴,跃下阳台,一命呜呼。那时,另一个正在舞台上演出。他提琴的几根弦,随弓皆断。弦断之际,小提琴发出类似哀号的最后一声颤音悲剧的发生使人心趋于冷静,对死者的同情超过了人心对其他一切的表现。有同情就有憎恨,有悲剧就有责任。另一个还没来得及从惊愕中悟到什么,已然懵懂地
15、成了罪魁祸首。最后,他疯了。他那一把琴被换了弦,又摆在琴店里了。然而,无人问津,因为它已被视为不祥之物。只要琴弓一搭在弦上,便会发出号哭一般的声音。是的,那真是一把小提琴在号哭在为它不幸的爱人而号哭再后来,店主干脆把琴丢进了堆放破旧杂物的仓房。等到琴师的儿子找上门来,想要买回那把琴时,耗子已在琴膛里安了家,一窝小耗子刚刚出生,那琴也被咬得面目全非。在秋季午后祥和而温暖的阳光里,这个男人不禁泪流满面5. 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部分写老制琴师希望借助这两把琴来点化、教育人们,然而结尾小提琴的“面目全非”和他儿子的“泪流满面”,暗示老制琴师的夙愿未能实现。B.
16、两位演奏家后来“各自独奏”,还“相互生出嫉恨来”,与他们当初买琴、合奏时的默契形成鲜明对比,令人叹惋,也令人深思。C. 老制琴师的儿子为实现父亲遗愿,把琴送到琴店并郑重交代:如果有人反复比较、挑选这两把琴,可以将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都赠送给他。D. 小说把“双琴”喻为一对“恋人”,讲述了它们前世为树、今生为琴的“姻缘”,演绎了一出由相爱相依到分离毁废的悲剧。6.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的悲剧主题主要借助两条线索表现出来,一为双琴的悲剧,一为两位演奏家的悲剧,标题中的“祭”字,祭琴,也祭人。B. 第段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两把小提琴因分离而不能彼
17、此欣赏、赞美的相思之苦和饱受思念折磨的忧伤情状。C. 第段画线句在全文结构上起过渡作用:“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紧承上文,“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易变的”则引领下文。D. 小说在叙述时,“他们”与“它们”交替使用,人和物穿插交融,灵活地展现了事件的过程,也暗示了人和物命运的共同性。7. 小说的结局是悲剧性的,造成悲剧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8. 请结合文本简析小说蕴含的丰富情感。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仁宗嘉祐五年,召王安石为三司度支判官。安石好读书,善属文,曾巩携其
18、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文彦博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及是,为度支判官,闻者莫不喜悦。安石果于自用,于是上“万言书”,大要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患在不知法度。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患在治财无其道耳。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上览而置之。英宗治平四年,以王安石知江宁府。终英宗之世,安石被召,未尝就职。神
19、宗在颍邸,韩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帝由是想见其人。及即位,召之,安石不至,帝谓辅臣曰:“安石历先帝朝,召不赴,今又不至,果病邪,有所要邪?”曾公亮曰:“安石真辅相材,必不欺罔。”九月,以王安石为翰林学士。时宰相韩琦执政三朝,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位则不可。”帝不答。王安石始至京师,诏安石越次入对。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熙宁二年,以王安石参知政事。帝曰;“卿所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吕诲上疏言:“大奸似忠,大诈似信。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诚恐陛下悦其才辩
20、而用之。大奸得路,则贤者尽去,乱由是生,臣窃忧之,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诲既斥,安石益自用,司马光由是服诲之先见,自以为不及也。(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七)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B. 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C. 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D. 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
21、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秩,本义是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后引申为根据功过评定的官员品级。B. 英宗,庙号,庙号是中国古代君主在太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汉武帝。C. 邸,文中指神宗尚未即皇帝位时居住的地方,又称“潜邸”,顾名思义就是皇帝登基之前居住的地方。D. 参知政事,唐代设置,宋初于同平章事之下设参知政事,为宰相的副职,简称参政。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安石富有实干精神,担任地方官时,在水利、百姓温饱等方面均有所建树。B. 王安石得朋友赞许,朋友在还是太子的神宗面前的推
22、许,有助于他将来被重用。C. 王安石无意仕途进取,多次拒绝朝廷征召,这让他在士大夫中获得很高声誉。D. 王安石得神宗认可,与神宗论治国之策,提出变风俗立法度的策略,神宗认同。12.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2)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诚恐陛下悦其才辩而用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高适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1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23、嗟”是叹息之声,贬谪分别时的痛苦不言而喻,置于句首,给全诗定下感情基调。B. 首联“谪居”二字,照应了题目中的两个“贬”字点出,笔法轻灵自然,不着痕迹。C. 中间两联从李、王二人不同的贬谪之地分别着笔,进一步表达对他们的关心和不舍。D. “圣代雨露”是古诗中的惯用语,尾联二句既有对友人的劝慰,又有悲观失落。14. 本诗以其情感蕴含复杂而为人称道,请结合全诗赏析抒情的妙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劝谏君王想到帝位高、担心骄傲自满时应“_,_”,以此劝诫君王要谦虚包容。(2)答司马谏议书里,王安石认为新法不生事的理由是
24、:“_,_。”(3)“阿房宫”内建筑众多,而且富有特色,“_”写飞檐之状;“_”描绘了建筑物从四方向核心辐辏,又互相争雄斗势。三、文言知识考察(本题共9小题,27分)16.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A.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B. 藉寇兵而赍盗粮C.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D. 向使四国却客而不内17. 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念:顾念B. 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C. 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治:社会安定D.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 司职:司仪18. 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 辄倾数家之产B. 蚕食诸侯C. 拔剑撞而破
25、之D. 却宾客以业诸侯19. 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未尝见全牛也B.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C.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D.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20. 下列句子中句式和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冀君实或见恕也B. 若属皆且为所掳C. 洎牧以谗诛D.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21. 下列各组句子,文言特殊句式类型不相同一组是( )A. 终必不蒙见察 百姓之不见保B. 申之以孝悌之义 既得其尸于井C.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D. 然则一羽之不举 大王来何操22.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 书:信B. 汝幸
26、偶我 偶:婚配、嫁给C. 吾充吾爱汝之心 充:扩充D. 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卒:死23. 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 )A.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燕赵之收藏B.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C.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约为婚姻D.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损民以益仇24.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文”,世称王荆公,“唐宋八大家”之一。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因守旧派反对其变法,前后两次被罢相。B. 谏逐客书是法家学派李斯所写,“书”是“上书”的意思,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逐条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与“奏”一样都是用来弹劾揭发别人的。C.
27、聊斋志异是中国文学史上笔记小说的高峰,是清朝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书斋名,“志”即记述,“异”指奇异的故事。D. 童子、童生:科举时代,还没有考取举人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为“童生”。“操童子业”意思是正在读书,准备考秀才。四、写作(60分)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同学们即将返回美丽的校园上课,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学校计划本学期开展:建设美丽校园、弘扬传统文化、烹饪技术秀、读书交流、艺术节等活动。为了动员同学们积极参与活动,老师要求同学们写一篇在国旗下的演讲稿,标题为“_,有我更精彩”。请你将标题填写完整,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注意格式,字迹工整,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