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19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开学考试历 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吕思勉说“以贵族食于人,可以攘族而居。平民食人,必逐田亩散处。贵放治人,其抟给不
2、容涣散,平民治于人,于统系无所知”,故西周时期“宗法盖仅贵族有之”。据此可知( )A宗法原则与贵族政治密切相关B小农经济不利于宗族体系的形成C平民阶层不重视宗法血缘关系D宗族的贵族化导致社会等级森严2周王和诸侯的关系一方面是君臣,另一方面又是一种契约关系。因此周王对于诸侯( )A 可依据分封制管理B 可以随时剥夺其封地C 拥有完全的支配权D 不能干涉他们的事情3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铭文记载:周恭王三年,贵族裘卫用玉器和礼服从贵族矩伯手里换得1300亩田,并通过执政大臣进行了授田仪式,办理了换田手续,刻于青铜器上作为凭证。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 )A 贵族权重,世袭制巩固 B 田地交换,井田制
3、动摇C 田地买卖,私有制确立 D 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4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B 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C 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D 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5史载:“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该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 西周封邦建国B 秦朝设郡置县C 汉朝行“推恩令”D 元朝广设行省6儒、墨、道、法四
4、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互争长短,各树一帜,但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如( )A 推动改革,重建社会秩序B 追求治国之道和理想人生C 追求平等,维护地主利益D 强调和谐,建立理想社会7汉代董仲舒将日食等自然界的灾异现象与君主的作为联系起来,君主也常以罪己方式来应对灾异。到了清代,出现日食时则要求官员到礼部集合,长跪至日食结束,否则被皇帝训斥。这反映出( )A “天人感应”的意图被曲解B 皇帝推卸政治责任C “敬天”传统受统治者重视D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8汉代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持棍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论死罪。但最终判决认为,“父子至亲”
5、,儿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应当无罪免刑。这一判决反映了汉代( )A 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B 司法审判标准极度混乱C 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D 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9下表是西汉公卿中儒学名师或师从名家的儒者(包括太学生)状况统计。下表时期类别西汉初年(高帝景帝)西汉中期(武帝宣帝)西汉后期(元帝平帝)东汉(光武献帝)合计博士1481225师从名师或入太学者381829未任博士的名儒153743合计18216797在文化状态可考公卿中所占比例()27157323303259这反映了两汉时期( )A 学校教育以教授儒家经典为主B 官吏群体的儒学水平不断提高C 儒学并未取得思想的统治地位D 官吏从政的综合
6、素质得以提升10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这表明( )A 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B 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C 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D 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11汉武帝驾崩之后,朝中拟上其庙号为世宗(意即“划时代的典型”,经学家夏侯胜却提出了强烈的反对,他认为皇帝征战连年而使生灵涂炭,不应用“世宗”为庙号。这表明当时部分儒家学者( )A 倡仁政反黩武的政治原则B 已经控制朝政C 获得决定皇帝庙号的特权D 主张民贵君轻12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
7、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这有助于( )A 提升民族认同B 化解民族矛盾C 继承华夏传统D 促进民族融合13北魏均田制规定奴婢授田与平民相同,耕牛也可授田。至唐初,唐高祖下令推行均田制,但取消了对奴婢、耕牛的授田。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 门阀氏族势力的衰落B 政府掌握土地的减少C 均田制度的逐渐衰落D 奴婢社会地位的下降14南北朝时,盛行“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许多王侯贵族将宅地改建为佛寺。一些大寺院往往以塔为中心,四周由堂、阁围成方形庭院的布局。“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反映出( )A 佛教盛行B 三教合一C 佛寺集中化D 佛教世俗化15
8、“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解放特征的是( )A文人多画山水寄托分裂动荡之痛B戏曲象征虚拟表意的传统开始形成C书法尚韵重在表现自我追求风骨D小说着眼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而倡16晋书记载:曹魏咸熙二年(256年),“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沽身劳谦,五曰信义可复,六曰学以为己”。由此可知( )A 儒学理念影响九品中正制度B 州郡中正官严格举荐人才C 中正官以门第为标准选拔人才D 曹魏时期的中央集权加
9、强17唐代开元年间,薛王李业的舅舅违法遭御史弹劾,并依法治罪。李业找玄宗求情,玄宗念舅甥之亲,下令重新审案,旨在宽免。宰相姚崇坚持执法,绝不宽待,玄宗只好作罢。这反映出在唐朝( )A 皇权受到一定制约B 贵族政治走向衰落C 大臣专权现象严重D 伦理道德受到挑战18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民之反,多农与士结合,易成;至宋、明民之反,农而已,士稍也,易败”。由此可见,隋唐制度对封建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是( )A 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完善B 封建统治基础得以扩大C “大一统”格局得以奠定D 儒学得以发展和完善19陈恕(宋代)为三司使,“将立茶法,召茶商数十人,俾条陈利害”。熙宁年间,“其议财也,则商贾市井屠贩
10、之人,皆召而登政事堂”。这些做法反映当时( )A 社会等级秩序弱化B 政府决策关注民意C 主要税源发生变化D 抑商政策趋于废弛20勾栏,是宋元时期一些大城市固定的娱乐场所。有人描庄稼人到了城里看到勾栏的情形:“要了二百钱放过咱,入得门上个木坡。见层层叠叠团圆坐,抬头觑是个钟楼模样,往下觑却是人漩涡。据此可知,勾栏( )A 既有专业性又带有商业性B 南方经济超过北方C 淡化了城市的传统功能D 突破了坊市的界限21朱子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此理”,这说明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 从政治需要出发B 从天人关系出发C 从万物本原出发D 从人的本性出发2
11、2宋代是雕版印刷术的黄金时代,还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国出现了福建等三大印刷中心。这种状况表明( )A 经济重心南移到珠江流域B 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C 选官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D 手工行业分工呈现精细化趋势23北宋时,民间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柳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这说明( )A 宋词只在民间流行与发展B 宋代文学日益商品市场化C 宋词婉约派占据主导地位D 文学平民化、世俗化趋势24两宋时期,江南出现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
12、淮,川蜀。这种现象说明( )A 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B 经济重心出现北移趋势C 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D 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25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元史学会会长李治安先生说:“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这表明( )A 行省具有二元化特点B 行省是临时性机构C 行省不是地方政府D 行省与郡县无异26元代出现了许多以卖画度日的街头画家,常借画讽刺时弊。有些画家还直接为通俗小说、剧本等作插图。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中国绘画艺术的繁荣B 中国小说、戏剧的繁荣C 中国城市经济的兴
13、盛D 中国政治的腐朽黑暗27元史记载,1278年诏谕福建行省:“诸蕃国列居东南岛屿者,皆有慕义之心,可因蕃舶诸人宣布朕意,诚能来朝,朕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由材料能够直接得出( )A 元朝时期对外贸易十分兴盛B 周边各国非常崇尚中华文明C 东南沿海成为元朝重要财源地D 当时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28(明朝)初立国,即下令: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曾令户部移文天下,课百姓种植桑枣。每里百户,种植枣桑秧苗二亩,违者谪戍边。这些政策( )A 推动了家庭手工业兴起B 导致海上丝绸之路开辟C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 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9明太祖废丞相后,
14、曾下令:“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但不久后又制定半印勘合制度: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这样做的目的是( )A 牵制日益权重的内阁 B 减轻皇帝的行政负担C 协调政府各部门关系 D 加强对六部的监察30据记载,清代棉花的价格从康熙年间每斤五十至八十文上涨至道光年间的每斤二百至三百文。据此推测,当时( )A 棉花产量大幅下降B 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C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D 中外贸易的迅猛发展31嘉靖皇帝曾指责王阳明“放言自恣,诋毁先儒,号召门徒虚声附和,用诈任情,坏人心术”。这说明王阳明心学( )A 具有思想启蒙的意义B 背离了传统儒学C 没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D 致良知不合
15、君主愿望32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 )A 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B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C 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D 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一些皇帝和王公大臣崇佛,佛教势力逐渐膨胀起来。一些佛寺的高级僧侣不仅插手国家政治事务,还借机扩大经济势力,一种特殊的农业经营方式佛教庄园经济发展起来。佛教高级僧侣依靠政治经济特权,“侵夺细民,广占田宅
16、”,并招揽许多失地农民在佛寺土地上耕种,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社会上把这些在佛教庄园里耕种的农户称为“佛图户”。这些“佛图户”必须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种树建房等各种杂务。“佛图户”的生产生活受到佛寺高级僧侣的严格监管,基本上没有自主性。“佛图户”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佛教庄园里务农,不准随意离开,实际上已沦为佛教庄园的依附农民。佛教庄园生产的各种农副产品主要供庄园内部享用,很少与外界进行商品交换。依照惯例,官府对庄园的僧侣(尼)“佛图户”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选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二 北朝末年,周武帝统治时期,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
17、禁佛运动。周武帝声称要“求兵于僧众之中,取地于庙塔之下”,下令焚毁佛寺四万多所,佛寺土地财产充公;释放佛寺及佛教庄园的僧尼、“佛图户”达三百多万,释放的僧尼、“佛图户”一部分充实军队,一部分恢复其国家户籍,成为向政府交税服役的农户。选自人教版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比较佛教庄园经济与传统小农经济的异同。(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周武帝灭佛、禁佛运动产生的重大影响。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18、。”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评析材料中有关宋代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多角度充分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楚。)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明朝中期,州县借口弥补所征赋税银两在熔铸中的损耗,于正赋之外而任意加增税额(火耗)。顺治和康熙皇帝先后颁布过禁令:官吏征收钱粮,私加火耗者,以犯赃论。但是,在低俸禄制度和官僚体制下,不仅屡禁不止,反而有增无减。到雍正时,积弊已久,农民不堪重负。为解决由于州县加增火耗和滥摊派而引发的严重的社会问题,雍正果断决定实行耗羡归公和高薪养廉之制。耗羡归公后,耗羡银的用
19、途主要有三:一是用于各官养廉;二是弥补地方财政亏空;三是冲地方公务之费及“通省遇有不得已之费,即可支应。”此举先由山西、河南开始然后推行全国。摘编自佟春林雍正的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制度(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雍正年间耗羡归公制度实施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耗羡归公制度的意义。2019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开学考试历 史 答 案1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宗法盖仅贵族有之”信息说明宗法原则与贵族政治密切相关,故A项正确;小农经济有利于宗族体系的发展,故B项错误;宗法观念渗透整个社会,故C项错误;社会等级森严与宗族贵族化关系不大,故D
20、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睛】2A【解析】周王和诸侯的关系一方面是君臣,另一方面又是一种契约关系,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有规则限制的,具体来说这一规则就是分封制的规则,所以周王对诸侯之间既有权利又有义务,所以周王就可以依据分封制的规定进行管理,故选A;只有诸侯不遵守分封制的规则时,周王才有权力剥夺其封地,故B错在了“随时”,排除B;由于双方具有君臣关系,还具有“契约关系”,所以C错在了“完全”,故排除C;由于双方有“君臣关系”,故D错误。点睛:“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这是历史学习最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在选择题里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我们很容易被题目中的某个信息所左右
21、,就先入为主的认为这就是正确选项,但很有可能这只说到了材料中的一部分信息;殊不知,看全题干所反映的信息在对照答案进行比对,完全与材料原意相符的选项才是正确答案。这一题需要准确理解“一方面是君臣,另一方面又是一种契约关系”,BCD都属于断章取义,以偏概全,故不符合题意。3B【解析】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土地归国家所有,不得买卖,材料“进行了授田仪式,办理了换田手续”,说明这种行为动摇了井田制。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没有反映;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土地制度,排除D项。点睛: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在井田制下,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受封者世代享用但
22、不得转让与买卖。4D【解析】据材料“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将孔子法家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思想界百家争鸣,不是统一趋势,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当时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故B项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故C项错误;各派将孔子任意塑造,说明当时思想比较自由,故D项正确。故选D。5C【解析】从材料中“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可以看出是对诸侯国的描述;从“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可以看出是对郡的描述。既存在郡县又存在诸侯国的情况出现在汉朝初年,从“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可以看出是汉武帝时期
23、实行的“推恩令”,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在西周时期不存在郡县;B选项错在秦朝不存在诸侯国;D选项时期不对。点睛:本题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核心内容,本题中最关键的内容就是“诸侯”和“郡”。历史上出现诸侯国与郡县并行的现象只有汉朝初年。汉朝初年,郡国并行,行政区划呈现“斑马式”的特点。时代一旦确定,其他选项都被排除。6B【解析】A属于法家的主张,故排除;C中的“追求平等”属于墨家的主张,但墨家不维护地主利益,故C的说法不符合题意;D属于儒家思想主张,故排除;儒、墨、道、法四家学说都有关于治理国家的主张,也都希望实现自己阶层的人生理想,故B属于其共同之处。7D【解析】材料反映了汉代董仲舒依据“
24、天人感应”思想将自然界的灾异现象与君主的行为联系起来,促使君主以罪己方式应对灾异,以达到对君主劝诫的目的;而到了清朝出现日食时则皇帝要求官员在礼部集合长跪至日食结束,上述变化反映了清朝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故选D。“天人感应”思想适应了不同时期政治统治的需要,并非曲解“天人感应”,故A项错误:B、C两项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8A【解析】“孝心”属于儒家伦理道德,因为“孝心”而无罪免刑则反映了儒家伦理道德影响了司法,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司法审判标准不可避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但不能说司法审判标准极度混乱,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司法只是受儒学的影响而己,不能说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选项C
25、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不是材料的主旨,因为材料主旨是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注意“孝心”等关键字眼。9B【解析】表格显示从西汉初年到东汉时期,博士、师从名师或入太学者、未任博士的名儒以及在文化状态可考公卿中所占比例都呈现上升趋势,可见由于汉代尊儒措施的实施,导致汉朝从事官吏群体的儒学水平不断提高,故B项正确;表格没有体现出儒家经典作为学校教育的教科书,故A项错误;西汉汉武帝时期,儒学就取得了独尊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只能说明官吏儒学水平提高,不能反映出综合素质的提升,故D项错误。10B【解析】根据“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
26、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可知,汉元帝、哀帝、平帝时期,宦官、外戚把持国政,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下降,故B正确;汉朝中外朝制度是西汉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宦官、外戚把持国政,无法体现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排除C;封建制度的腐朽是封建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结合汉代君主专制的史实分析解答。11A【解析】因“征战连年而使生灵涂炭不应用“世宗”为庙号足以证明当时部分儒家学者是倡导仁政而反对战争反对黩武的,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儒家学者并
27、未控制朝政也未获得决定皇帝庙号的特权,选项B、C均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不涉及民贵君轻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12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研究。民族认同感是对本民族的认可,而材料体现的是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文化,故A项错误;只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并不能化解民族矛盾,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继承华夏传统,故C项错误;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的融合,故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D。考点:历史研究史学研究民族融合13A【解析】北魏奴婢、耕牛的授田实质上是归属门阀士族的,故这一变化反映了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故
28、A项正确;政府掌握大量土地是均田制的前提,唐初政府掌握的土地没有减少,故B项错误;唐初均田制正在盛行,故C项错误;唐代奴婢地位应该比北魏地位上升,故D项错误。14A【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王侯贵族纷纷将宅地建为佛寺,反映出了佛教在南北朝时期盛行的场面,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儒学与道教的内容,故无法体现三教合一,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寺院的布局情况,无法反映佛寺集中,排除C项;王侯贵族的行为反映他们崇佛,佛教盛行,但不能体现佛教的世俗化,D项错误。【点睛】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盛行的时期之一。当时由于政权分立,战乱不断,人们对儒家的说教逐渐失去信心,从而转向外来的佛教。15C【解析】汉魏六
29、朝书法美学思想的发展受时代精神和哲学风尚的影响,呈现出自身的时代特色。儒家的“中庸”观、道家的“自然”观、佛家的“意境”说、玄学的“言意之辨”都对当时书家的书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正是这各种因素的影响,才使汉魏六朝的书法美学思想达到自觉和成熟的高度。所以在汉魏六朝书法成就空前,综合题目的四个选项,只有C选项符合题意,AB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艺术成就书法【名师点睛】书法:秦篆汉隶魏晋: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原因:主观:士人表达情意;客观:文具的改进)(王羲之“书圣”兰亭序)隋唐(风格多样):草书张旭、怀素;楷书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宋四家(追求个性忽略法度)明
30、代(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16A【解析】由“诸郡中正”和材料所述时间“曹魏咸熙二年(256年)”可知,这时所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忠恪匪躬”、“孝敬尽礼”、“友于兄弟”“沽身劳谦”、“信义可复”等信息反映的是选举人才的标准为儒学理念,故选A而排除C;题干所述是对中正官选举人才标准的规定,而不是是否严格,故排除B;D与题干信息无关,故排除。17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宰相姚崇坚持执法,绝不宽待,玄宗只好作罢”信息说明宰相并没有因为皇帝的一厢情愿就改变了执法的力度,显然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故A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贵族衰落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宰
31、相是依法执政,不是专权,故C项错误;伦理道德处理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唐朝制度【名师点睛】汉朝到元朝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阶段。复习时注意一个“继承”、把握两个“趋势”、抓住三个“创新”。一个“继承”:西汉和唐朝明显继承了秦朝和隋朝的政治制度。两个“趋势”:一是从汉到元宰相制度的变化,体现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二是从汉到元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体现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三个“创新”:从汉到元时期,开创了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机构)、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这三大制度不仅对中国古代而且对当今社会都有重要影响。18B
32、【解析】材料表明,秦汉时,人民造反,多是农民与士(读书人)结合,容易成功。宋明时,人民造反,多是农民而已,士(读书人)减少了,容易失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实行科举制,使读书人通过读书做官参与到政权当中来,扩大了统治基础,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和“大一统”格局,故AC项错误;“儒学得以发展和完善”和“隋唐制度”无关,故D项错误。【点睛】抓住关键信息“至宋、明民之反,农而已,士稍也,易败”“隋唐制度”,联系所学隋唐的科举制的意义分析解答。19B【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将立茶法,召茶商数十人,俾条陈利害”“其议财也则商贾市井屠贩之人皆召而登政
33、事堂”可以看出,当时政府的政策比较关注民意,故B项正确;A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是古代基本经济政策,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政府决策关注民意20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勾栏是宋元时期一些大城市固定的娱乐场所,也是宋元戏曲在城市中的主要表演场所,相当现在的戏院,反映了勾栏既有专业性又带有商业性,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南方和北方经济的对比,故无法推断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勾栏淡化了城市的传统功能,而是丰富了城市市民生活,排除C。勾栏是娱乐场所,没有体现突破了坊市的界限,排除D。21C【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
34、是对“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此理”的理解,结合所学史实可以判断出朱熹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指的是提出理是世界的本质,因此C符合题意。ABD三项角度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已经提出,排除。故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思想主张【名师点睛】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不同点理学思想“理”是万物的本原“心”是万物的本原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修养论(方法论)强调“格物致知”(通过外物求”理”)“心即理”,“致良知”(通过内心的反省)共同点代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实质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内容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
35、是儒学的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维护封建统治影响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22B【解析】A材料无法体现;“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表明印刷术的发展促进与社会民生相关的书籍生产和消费,故B正确;C、D与材料无关,排除。23D【解析】A项不符合史实;B项说法与材料无关;C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宋词婉约派的地位;由“北宋时,民间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民间”可以分析出宋词逐渐平民化,逐渐世俗化,故本题答案选D项。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北宋时,民间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的词作
36、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民间”,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即可选出正确答案。24D【解析】“江南出现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说明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D正确;A中开始打破说法绝对;B是五代时期已经开始;C中没有提及生态破坏信息。25A【解析】根据题目中的分析元代行省制“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根据分析得出元代行省制具备地方最高地方官府和朝廷派出机构的双重特性,这正是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专制表现,故A项正确;行省制是元代地方行政制度,而且是中国省制的开端,非临时机构,故B项错误;行省制是地方一级行政制度,故C项错误
37、;行省与郡县均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两者所处时代不同,题目中并未提到郡县制,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26C【解析】据材料提到,元代出现了许多以卖画度日的街头画家,直接为通俗小说、剧本等作插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城市经济的兴盛,市民文化繁荣,故C正确。绘画艺术的繁荣,不属于原因,应该是现象,故A排除。中国小说繁荣在明清时期,故B排除。中国政治的腐朽黑暗与卖画度日无关,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影响;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特点27D【解析】根据“诏谕福建行省”“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可知,
38、元朝政府鼓励对外贸易,D正确;材料反映政府鼓励对外贸易,无法体现元朝时期对外贸易十分兴盛,排除A;“诸蕃国列居东南岛屿者,皆有慕义之心”说明东南岛屿诸国非常崇尚中华文明,“周边各国”表述错误,排除B;材料反映政府鼓励对外贸易,不能够直接得出东南沿海成为元朝重要财源地,C错误。点睛:本题容易误选A,应该紧扣材料“诏谕福建行省”“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分析解答,材料只是政府鼓励对外贸易的诏谕,无法体现对外贸易十分兴盛。28C【解析】题干中的信息是说明朝政府从立国开始就鼓励百姓种植经济作物,经济作物种植数量多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故选C;A错在了“兴起”,家庭手工业应该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故排除A
39、;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于汉武帝之后,不应该是明朝,故排除B;自然经济解体的时间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D也不符合题目所述时间,排除D。点睛:学生充分把握时间线索,深刻认识空间差异,是学习历史过程中一个非常需要重视的问题,尤其是时间观念的把握,对高中学生来说,依然是个需要很重视的关键问题。由于现行历史教科书是按照模块加板块的模式编写的,这就使得历史知识的时序性被打破,导致有些同学因为初中历史没有学好,直接影响到高中阶段的学习,对于时序性的把握很多时候是我们解决历史问题必须要考虑的,所以提醒同学们注意准确记忆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时间。这一题根据时间就可以将ABD排除,可以大大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29D【解析
40、】据材料“明太祖废丞相后又制定半印勘和制度: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是明成祖时期设立,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减轻皇帝的行政负担的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协调政府各部门的关系的意图,故C项错误;“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说明明太祖加强对六部的监察,故D项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正确提取关键信息“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正确再现内阁的史实,据此即可正确判断。30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私营手工业特别是私营纺织业迅速发展导致棉花需求量大,从而导致了价格提高,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清代棉花的产
41、量是提高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清代重农抑商政策是加强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清代是闭关锁国的,中外贸易并未迅猛发展,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31A【解析】据材料“放言自肆,诋毁先儒,号召门徒声附虚和,用诈任情,坏人心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心学主张心外无物,有利于提升人的主体地位,具有思想启蒙的意义,故A项正确;王阳明心学不是对传统懦学的否定,而是发展,故B项错误;心学从根本上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故C项错误;致良知主张伦理道德的重要性,符合封建君主的愿望,故D项错误。32D【解析】材料中前者是从天文历法角度研究夏小正,后者从农业的角度阐述夏小正,显然对于夏小正的研究由
42、于研究者视角不同导致历史认识的差异,故D项正确;历史并不都是依靠考古印证才被认为是可信的,二手史料同样具有史料价值,故A项错误;历史不因为年代久远就无从认识,只要有足够史料印证即可采信,故B项错误;史料是客观事实存在,不因为学者争论就没有价值,故C项错误。33(1)同:都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民都受封建地租剥削。异:庄园经济下土地全部为寺庙封建主占有,农民没有土地;小农经济下自耕农农民拥有少量土地。庄园经济下农民没有生产自主性,缺乏生产积极性;小农经济下农民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性,生产积极性较高。庄园经济下农民受寺庙封建主的控制,向寺庙交租服役;小农经济下农民受国家控制,向国家(或地主)交租服
43、役。(2)影响:扩大了兵源;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遏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对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解析】(1)同:根据“必须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佛教庄园生产的各种农副产品主要供庄园内部享用,很少与外界进行商品交换”,并结合所学传统小农经济的特点分析归纳。异:根据“并招揽许多失地农民在佛寺土地上耕种,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佛图户的生产生活受到佛寺高级僧侣的严格监管,基本上没有自主性”“官府对庄园的僧侣(尼)佛图户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结合所学从小农经济下土地所有制、积极性、赋税缴纳方法等角度总结概括。(2)影响:“求兵于僧众之中,取地
44、于庙塔之下”有利于扩大了兵源;“佛寺土地财产充公”“成为向政府交税服役的农户”增加了政府的收入;由“一些佛寺的高级僧侣不仅插手国家政治事务,还借机扩大经济势力”可知,周武帝灭佛、禁佛运动有利于打击佛教势力,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佛寺土地财产充公”“成为向政府交税服役的农户”有利于遏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生产。34观点一: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经济方面: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发展。思想文化方面: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最终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
45、。观点二:宋代是积贫积弱的朝代。宋代民族政权并立,辽、西夏、金威胁着两宋安全,宋初由于过分集中军权导致军队战斗力不强,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失利,两宋政府通过签订屈辱和约换取边境安宁;宋代虽然经济繁荣,但宋初的制度革新导致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财政入不敷出,民富国不强;虽经王安石变法也未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观点三:赞成材料中的两种观点。答案为参考答案一和参考答案二的综合。观点四:不赞成材料中关于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的观点。西方文艺复兴时代,西欧国家在非洲、亚洲、美洲进行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原始资本;同时,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反封建、反教会,建立资产
46、阶级文化的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总之,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是欧洲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迈进的时代。而宋代虽然商品经济获得突破性发展、儒学复兴、文学艺术和科技也有极大发展、海外贸易兴盛,但并没有产生资本主义,不具备社会转型的特征。观点五:不赞成宋代积贫积弱的观点。宋初采取一系列措施,结束了自唐中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宋代自960年建立到1279年灭亡,历时300多年;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有较快发展;宋代与亚洲、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商税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较大;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
47、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最终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解析】本题属于评述型试题,以“关于宋代观点”的文字材料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述问题的能力,也考查了学生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问题的学科综合能力。解答本题需据题意解读材料,首先归纳材料的观点,然后迁移所学知识、选取论据进行论证。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且言之有理,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条理清晰。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宋代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特点35(1)背景:官场吏治败坏;农民负担加重;社会矛盾尖锐。(2)意义:减轻人民负担;缓和社会矛盾;增加政府收入;有利于整顿吏治;完善财政管理制度。【解析】(1)依据材料“州县借口弥补所征赋税银两在熔铸中的损耗”的信息从官场吏治败坏、农民负担加重以及社会矛盾尖锐等角度思考回答。(2)依据材料“耗羡归公后,耗羡银的用途主要有三:一是用于各官养廉;二是弥补地方财政亏”的信息从减轻人民负担、缓和社会矛盾以及增加政府收入等角度思考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