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验收评价(四十五)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1(2022嘉兴模拟)关于碳的全球循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存在形式是CO2和有机物B在生物群落内部,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往复循环C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使局部大气CO2含量变化明显D海洋含碳量高于大气,通过向大气补充CO2可维持大气CO2浓度稳定解析:选C碳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CO2和碳酸盐,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有机物,A错误;在生物群落内部,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沿着食物链传递,B错误;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使局部大气CO2含量变化明显,C正确;人类因能源消费向
2、大气中排放CO2,导致无法维持大气CO2浓度稳定,D错误。2(2022海淀区三模)平谷区盛产大桃,但果园大量废弃枝条和落叶乱堆乱放占用土地,被焚烧后污染环境。为解决此问题,区政府建设了“生态桥”工程,将废弃物加工成有机肥后施加到果园土壤中,减轻污染的同时提高了桃的产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桥”工程的实施,促进了果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将有机肥施加到果园中,不会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组成和密度C将废弃物加工成有机肥,实现了果树对废弃物能量的循环利用D果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稳定性通常高于当地自然生态系统解析:选A根据题干信息“将废弃物加工成有机肥后施加到果园土壤中”可知,促进了果园生态系统
3、的物质循环,减轻污染,A正确;将有机肥施加到果园中,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密度增加,B错误;将废弃物加工成有机肥,实现了物质循环,而能量的传递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果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低,自我调节能力弱,稳定性通常低于当地自然生态系统,D错误。3(2022苏州二模)“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是生物学基本观点之一。根据这一观点和生态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植玉米的田中栽种大豆运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B雾霾天气影响环境温度、光照时间等,可导致种群数量减少C某有翅昆虫种群中出现的无翅类型一定不利于其生存D丹顶鹤雌雄双双起舞的行为信息有利于维持种群的繁衍解析:选C某有翅昆虫种群
4、中出现的无翅类型不一定不利于其生存,如果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无翅类型却能生存下来,C错误。4下列事例中,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是( )A由于乱砍滥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B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C乡村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D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种大型肉食动物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解析:选DA项为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B、C项均表现为“抵抗干扰、保持原状”,故为抵抗力稳定性;D项表现为“遭到破坏、恢复原状”,故为恢复力稳定性。5(202
5、2海安校级模拟)热带森林中的某种树木会吸引自身病原菌在周围土壤定居,这种树木的种子有的会被病原菌选择性杀死,有的会被鸟类带离并在新的区域存活下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病原菌使这种树木无法在同一区域过度聚集B鸟类以该植物果实为食时属于初级消费者C病原菌体内的碳元素能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传递给树木D热带森林物种丰富、营养关系复杂,恢复力稳定性强解析:选D热带森林物种丰富、营养关系复杂,一旦被破坏,恢复需要较长时间,故其恢复力稳定性较弱,D错误。6(2022绵阳月考)某池塘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污染后,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鱼虾死亡。水中微生物分解死亡的藻类、鱼虾等,进一步消耗水
6、中的溶解氧并产生毒素,水质持续恶化。人们通过种植香蒲、芦苇等挺水植物改善水质,使池塘生态系统得到恢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受污染后,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B受污染后,池塘的水质持续恶化可能与生态系统的正反馈调节有关C香蒲等挺水植物与藻类争夺阳光和无机盐,可抑制藻类的大量繁殖D香蒲、芦苇等挺水植物能改善水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解析:选A生活污水中含大量有机物,池塘受污染后,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和生活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A错误。7化感作用指植物通过向外分泌化学物质对周围其他植物产生的影响。科学家通过对化感作用的研究,发现松与赤杨
7、,锦鸡儿与杨树种在一起有良好的作用,而松与接骨木、榆树与栎树都具有相克现象不能种在一起。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化感作用均表现为相互促进效果B化感作用影响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C可以利用化感作用合理地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D化感作用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解析:选A题干中说有“良好的作用”和“具有相克现象”,说明了化感作用不仅有相互促进的效果,也有相互抑制和克制的效果,A错误;化感作用有相互促进和克制效果,所以会影响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B正确;可以利用化感作用合理的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植物,如题中松和赤杨相间种植具有良好的效果,C正确;通过分泌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影响,体现了生态
8、系统信息传递的功能,D正确。8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大面积农田普遍采用联合收割机收割,在收割的同时可以将秸秆粉碎翻压还田。对这种做法的认识不合理的是( )A促进了物质循环再生B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C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D改良土壤结构,促进作物根系的生长解析:选B将秸秆粉碎翻压还田,秸秆中的有机物被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无机盐,加快了物质循环,促进了物质循环再生,A正确;秸秆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其中的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并没有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B错误;将秸秆粉碎翻压还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秸秆中的有机物被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无机盐,提高了土壤肥力,C
9、正确;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增加,有利于土壤动物的生存,可以改良土壤结构,土壤中无机盐含量增加,促进作物根系的生长,D正确。9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下图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碳循环的示意图,其中表示有关生理过程,请分析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生产者将大气中的碳转化为生物中的碳的生理过程为_,可用图中序号_表示。(2)图示碳循环中,碳以CO2的形式进行传递的过程有_,碳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的过程有_。(均填图中序号)(3)图中仅显示了碳循环的一部分环节,缺少的环节为_(用图中内容和箭头表示)。(4)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为_。解析:(1
10、)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将大气中的碳转化为自身体内的有机物,即图中的过程。(2)碳由非生物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过程()和由生物群落返回非生物环境的过程()均以CO2的形式进行,碳在生物群落内的流动过程()都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3)图中缺少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产生CO2并将碳返还大气中的CO2库的环节,即缺少和。(4)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循环性的特点。答案:(1)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2)(3)和(4)全球性和循环性10图1表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图2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常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
11、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D和E的信息传递是_(填“单”或“双”)向的,该信息传递的意义在于能调节_。(2)图1中E是_级消费者,它用于捕食、飞翔等生命活动的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图中的_(用字母作答)。若E数量减少,则D的数量_,C的数量_,这是一种_调节机制。在水体富营养化的水域后来出现恶臭气味,使水中鱼类大量死亡,污染加重,这是一种_调节机制。(3)图1中F是_,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是_。(4)由图2分析,对a、b两个生态系统施加相同强度的干扰,若yayb,则这两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为a_b(填“”“”或“”);对同一生态系统来说,x和y的关系为_。解析
12、:(1)D和E是具有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它们之间存在信息传递,并且信息传递是双向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2)由图1可知,E是次级消费者。在图1所示的食物链中,E减少,则捕食D减少,即D增多,进而捕食C增多,则C减少,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而在水体富营养化的水域后来出现恶臭气味,使水中鱼类大量死亡,污染加重,这是一种正反馈调节。(3)F是分解者,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并释放其中的能量,因此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4)在相同强度的干扰下yayb,表明a生态系统受到的影响更大,其抵抗力稳定性低。偏离正常范围越大,恢复需要的时间就越长,故x和y呈正相关。答案:(1)双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2)次A增加(多)减少负反馈正反馈(3)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并释放其中的能量(4)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