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轻巧夺冠31915-16苏教版(无)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
2、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一、读拼音,写词语。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
3、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
4、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Fe cu zh f zhn yng b ln zhung ku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
5、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Q zh wi ji bo chng xio xn y y二、比一比,组词语。凌()瑕()偿()瞻()潮()棱()霞()尝()檐()嘲()三、把下列搭配合适的词语用直线连起来。检阅 工作 峰峦 兀立检查 错误 危峰 嶙峋检验 部队 奇峰 雄伟检讨 真理 怪石 罗列四、按要求填成语。1、请写出带“山”字的成语四个:_2、写出描写人物品质的成语四个:_五、例:花生的味美。花生的味非常美。花生的味,别提有多美了!(1)
6、我们的校园很美丽。(2)上海的大世界乐园很好玩。六、把下面用问号的句子改成用句号的句子。1、他想:这场比赛,难道能让祖国再次蒙受屈辱吗?2、这一届的冠军,不属于西多还能属于谁?3、母亲对我的嘱咐,不正是祖国母亲对我的期望吗?七、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再加上标点。1、在这次奥林匹克数学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我们伟大的祖国3、操场上,小朋友们在4、叔叔家养了一只八、 读下面片断,完成作业:一下车,远远望见一幢高大的红瓦白墙的房子,造形美观,色彩鲜艳,好不气派!走近抬头一看,正面顶上的横匾中有“河姆渡yzh()博物馆”八个流畅舒展、cngjngyul()的立体镀金大字。这是江泽民主席在1990年
7、9月为博物馆题写的馆名。听说博物馆是仿照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先民的木结构房屋建造的。这是一排宽敞明亮的砖混结构的“干栏式”房子,房子下面是空的,用水泥柱支撑着,多么别致呀!1、读拼音写词语,写在括号里。2、这一段的第1、2句是按 的顺序写的,先写 ,再写 。3、在文中用“ ”线划出“干栏式”房子别致的句子。4、江泽民主席为博物馆题名,说明 。这个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柏林。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
8、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 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那位老兵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 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 1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尽”的意思是 _,“几乎” 的意思是_ ,这句话矛盾吗?为什么这样说?_ 2那位老妇人为什么不断地重复数着“一,二,三”?3读完短文,你有什么感受?九、作文。我的好朋友要求:选择一个你最熟悉的人写一篇作文。要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字数在400字以上,注意不写错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