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周第课时课时教案编号:课题21、我最好的老师教学目的1、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3、学习课文一事一议,从一个具体事例发现一个道理的写法重点难点关键教学重点:探究怀特森先生是“我”最好的老师的原因教学难点:学习课文一事一议,从一个具体事例发现一个道理的写法步骤师生双边活动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
2、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个体设计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
3、”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一、导入新课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1、教师板书课题:
4、同学们,你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是谁?为什么觉得她最好呢?2、那么,读了今天的课题,你们最想知道的是什么?3、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中,只要大家认真阅读很快就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二、初读课文1、按下列要求自读课文(1)自读课文,读通顺,读流利(2)思考读题中的提出的问题2、指名分段读文,检查学生自读情况3、“我”最好的老师是谁?4、作者为什么觉得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请同学们在文中能够直接解答这一问题的语句5、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句话三、研读课文1、怀特森先生是怎样让“我”和同学们明白这个道理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概括这件事情的主要内容2、指名反馈:怀特森先生是怎样让“我”和同学们明白这个道理的3、怀特森他是怎么教育孩子们的呢?请大家找出事后怀特森先生对孩子们说过的话4、你能感受到当时怀特森先生说这些话时情感吗?5、结合这一具体事例,说说“我”为什么觉得怀特森是最好的老师吗?板书设计课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