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3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本卷满分60分,考试时间45分钟命题报告:本考点内容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经济及社会制度方面的表现,是高考的一个热点,也是考生理解方面的一个难点。因此本试题力求探索其变化的原因、表现、影响及本质。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1分)1、下列关于我国使用铁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我国是世界上首先使用铸铁的国家B、我国在西周晚期开始出现铁农具C、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已发明了铸铁柔化技术D、我国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A、促使井田制瓦解 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
2、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3、下列春秋战国时期修的著名水利工程中,位于长河流域的是A、芍陂B、都江堰 C、郑国渠D、西门豹渠4、下列我国手工业技术领先欧洲两千年以上的是A、夹纻技术 B、金银错技术C、铸铁柔化处理技术 D、用曲造酒技术5、下列关于考工记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它是战国时期出现的有关手工业工艺的专著B、它记述秦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C、手工业技术的发展是考工记出现的最基本条件D、它反映出我国手工业技术水平在世界上的地位6、先秦时期是我国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的确立期,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形成了全国性的商业市场 掌握了先进的耕作技术 集中了所有手工业中心 杰
3、出的文化代表人物都出自该流域 主要的政治中心设立在该流域 A、 B、 C、 D、 7、春秋时期,私田开垦越来越多,其根本原因是A、铁制农具的使用 B、井田制的瓦解C、奴隶不愿耕种公田 D、国家政策的鼓励8、齐国“相地而衰征”的主要历史作用是A、促使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B、防止了土地兼并C、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D、改变了以人为主的征税标准9、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反映了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D、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10、2005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这意味着在中国已经实行了2600年的农民种粮交
4、税的历史将从2006年1月1日起结束。我国征收农业税的最早记载可上溯到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朝11、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是A、铁器牛耕的推广 B、封建制度的确立 C、统治者的重视 D、水利的兴修12、关于我国自然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是形成于春秋时期,明清时期开始解体形成于战国时期,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是封建制度赖于存在的经济基础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始终占统治地位的经济A、 B、 C、 D、13、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的相似点是A、性质相同 B、结果都废除奴隶制度而确立了封建制度C、都壮大了本国进行争霸斗争的实力 D、都改变了所在国家的社会性质14、战国时期的下列现象对统一国家的形
5、成具有重要作用的是A、封建制度确立 B、铁器推广C、封建城市的兴起 D、中原市场可以买到各地商品15、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最主要的目的是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入农业 B、鼓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兼并土地D、满足秦国兼并战争的需要16、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提倡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A、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B、解决人民的吃饭并维护社会的安定C、适应自然经济的需要,巩固封建统治D、重视农业生产,发展国力17、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新兴地主阶级取代奴隶主贵族掌握政权的主要途径是A、进行兼并战争 B、废除井田制度 C、通过对内变法 D、展开百家争鸣18、下
6、列各项中,反映我国奴隶制瓦解、封建制逐步确立的历史现象是井田制瓦解 诸侯国的变法运动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诸侯国向王室交纳贡赋A、 B、 C、 D、19、战国时期,促使各诸侯国进行政治和社会改革的基本原因是A、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B、井田制遭到进一步破坏C、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强大 D、旧贵族势力已严重削弱20、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A、分封制的瓦解 B、封建王权的强化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上层建筑的变化21、春秋战国时期,对促进社会形态更替起直接作用的因素是A、兼并战争 B、铁器使用 C、各国变法 D、商业兴盛22、商鞅变法中,对建立封建经济基
7、础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容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C、重农抑商 D、建立县制23、对于秦国来讲,商鞅变法起决定性的历史作用是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B、秦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C、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基础D、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二、材料题(共19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4、阅读下列材料(9分)材料一 战国时期自由买卖的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大量农民因土地兼并失去本业或不胜地主商人的剥削,自愿放弃本业,群向工商业求生计,所谓“从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所谓“田之利十倍,珠玉(经商)之利百倍”周国人风俗,不爱做官吏,专心做工商鲁国人喜欢讲儒学,后
8、来风俗改变,经商谋利比周人更迫切到战国末年,大商人(指吕不韦)终于参加了秦国的政权。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材料二 战国时期富商大贾成为社会上最活跃的一种人。孟子主张对工商业什一而税,去关市之征。他的主张没有一个国君采用大商贾所使用的人,一种是伙计,如洛阳贫民到富商家学商业,替富商贸易,走遍天下各都市。更多的一种是大商贾凭借财势,用高利贷、掳掠等方式,压迫穷人做奴隶,从事商业、农业、手工业劳动吕不韦为秦相国时,封河南洛阳十万户并不满足于十万户的封建性地租,他占有奴隶一万人,驱使他们从事各种劳动,垄断洛阳的工商业。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中所反映的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2)材料
9、二中大商人采用的生产方式有什么特点?它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商业发展带来的影响。25、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一: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引自史记材料二: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谮差亡度。度人之富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引自汉书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10、,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引自李斯谏逐客令分别评述三段材料中对商鞅的看法。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三、问答题(20分)26、战国时期尽管有许多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但商业仍较前代发达。试指出这些不利因素,同时分析此时商业较前代发达的主要原因和积极意义。(10分)27、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结合史分析其原因及表现并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说明其内在联系。(10分)高考连线:2(2006年高考广东)右图所示之剑出土于甘肃灵台,剑柄用青铜铸成,剑身铁质,是我国现今出土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之一。该剑最早可能铸造于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2、(2005年天津文综)春秋时期
11、,鲁国实行初税亩制的目的是A、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 B、确立贵族土地私有制C、增加地主租税收入 D、确立国家土地所有制3、(2004年广东卷)韩非子指出:商鞅虽死,“秦法未亡也”。结合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分析其历史影响。4、(2003年春季文综)(2)历史上,秦开凿了郑国渠水利工程。在下列材料所反映的事件中,秦王作出了什么决策?秦王的决策导致了什么结果?材料一: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水渠)。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郑国曰:“臣为韩延命数年,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嬴政)乃使卒为之。资治通鉴卷六材料二:(韩人计谋被发觉后),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
12、,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楚人入秦,时为客卿)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史记卷八七(3)结合都江堰和郑国渠的修建,说明基础设施建设对增强综合国力的作用。答案一、选择题1、B 提示:西周时期我国开始有铁器,但还没有用于生产,故无铁农具。2、C 提示:生产力水平提高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3、B 提示:芍陂在淮河流域,郑国渠、西门豹渠都在黄河流域,都江堰在长江流域。4、C 5、B 提示:考工记记载是齐国的官营手工业情况,故C项不正确。6、C 7、A 提示:由于铁农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
13、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私田大量开垦。8、A 提示:相地而衰征实际上是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客观上促进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9、D 提示:相地而衰征实际上是生产关系的调整。10、B 提示:我国最早开始征土地税是春秋时期的鲁国的初税亩和齐国的相地而衰征。11、B 提示 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没在显著的变化,而新的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答案为B。 12、D 提示封建制度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是封建土地私有制,自然经济则是封建经济的主要形式。 13、C 提示:管促改革是奴隶制改革、商鞅变法是封建制的改革。14、A 提示:封建制确立极大的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1
14、5、D 提示:重农抑商是为了发展封建经济。16、C 提示:封建经济的主要形式就是自然经济。17、C 提示:战国时期地主阶级在各国变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政治上掌权,在经济上发展封建经济。18、B提示:交贡赋是西周分封制诸侯向周承担的义务。19、A提示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推动,他们力量的壮大则是由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20、C 提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井田制,“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上确立的封建土地私有制。21、C 提示:抓住是直接作用。22、A 提示: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封建土地私有制。23、C 提示商鞅变法使秦国的旧制度废除,使秦国发展成为七国中势力最为强大的国家,为以后的
15、统一奠定了基础。二、材料解析题24、(1)由官府垄断到出现独立的工商业者,手工业分工更细。(2)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有利于全国各地物资的流通。(3)因为各国为了发展自己的实力,都较重视发展经济;区域性的经济迫切需要交换来互通有无;统治者对发展工商业的限制较少;发展经济的环境较为宽松。25、(1)按军功授爵;奖励农耕,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削弱旧贵族的特权;废井田,开阡陌。法家思想。(2)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促进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力,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变法触动了旧贵族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提示:分析材料从材料中归纳商鞅变法的内容及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价。三
16、、问答题26、不利因素:(1)战争频繁,不利经济的发展;(2)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3)各国之间的度量衡不统一。发展的主要原因:(1)封建制度的确立,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各国变法中统一度量衡货币;(3)地区的局部统一。影响:(1)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随着商业的发展,一些商人成为新兴地主,扩大了地主阶级的势力,为各国的变法奠定了基础。提示:结合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状况去分析。27、特征:(1)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2)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反映: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出现了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方式。出现春秋诸侯纷争和战国七雄的兼并战争,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同时使诸侯国数目减
17、少。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统一。秦国逐步强大起来,灭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各诸侯国新兴地主阶级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战国时期,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也兴盛起来,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封建城市。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说明: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制度的变革与进步,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新的社会制度又解放了生产力,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 提示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人们的社会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见社会的发展趋势,并促进
18、社会前进,落后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发展。社会意识的发展从根本上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产生新的阶级和社会结构,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社会意识。就此题而言,春秋战国正处在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发展时期。这样一个时期必定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方面有所反映,并且相互产生作用。高考连线1、C 提示 我国考古发现的铁器最早出现在西周晚期,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期铁农具范围扩大。2、A 提示:初税亩实施的原因是鲁国的国君收入不能满足其需要。3、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废除旧贵族特权、奖励耕战,按军功授爵和赐给田宅;建立县制,由国家统一派官治理。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促进先进生产方式的确立,使秦国迅速强盛。4、(2)坚持完成郑国渠的开凿;不采纳“逐客”建议。郑国渠的开凿使大量田地得到灌溉;留住和吸引了大批人才;秦日益强大,最终灭掉六国。(3)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基础设施技术虽然投资大、见效慢,但是它会极大地改善社会生产的环境和条件,有力地推动一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高。提示:从材料一即可得出秦国的决策,然后分析其结果。结合都江堰的作用来回答下一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