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画兰教学设计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
2、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句,背诵题画兰和庭竹这两首诗。2、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3、借助插图并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4、领悟诗人的情怀,学习古人那种在生活中不随波逐流,坚持操守、卓尔独立的品质
3、。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句,背诵题画兰和庭竹这两首诗。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教学难点:借助插图并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领悟诗人的情怀,学习古人那种在生活中不随波逐流,坚持操守、卓尔独立的品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有谁认识、知道兰花,能不能跟大家做一下简单的介绍?2、揭题题兰花。(板书诗题:题兰花)。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题兰花。2、检查初读情况。(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2)学生尝试用简单的话语说说诗的含义。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4、师生探索,弄懂诗意(1)欣赏山巅兰草之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
4、含义。(2)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5、集体交流,了解题兰花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三、释义诗中难解词语。1、贞:坚定,有节操。2、抱:持守;奉。3、芳:花卉。诗中的群芳泛指开在尘世间的花。4、事:动词,做。师:现在你能完整的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吗?学生试着交流。4、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四、拓展活动。1、师介绍:庭竹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一首赞美竹子的诗。2、学生试读庭竹。3、集体诵读庭竹。师:现在你能试着根据自己的理解,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含义吗?学生试着解释4、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含义。庭竹大意:经过清晨朝露的洗涤,竹节像涂了铅粉,泛出了银白的光。挺拔修长,似青玉般的竹枝在和煦的风中轻轻的摇曳着,亭亭玉立,婀娜多姿。修竹就像是一位有才德的君子,无论把它种植在哪里,都不会不适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