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古诗两首第课时1.运用诵读古诗想象画面的方法感受示儿一诗的意境,有感情地诵读、背诵示儿。2.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通过反复吟诵古诗,想象古诗描述的情境,体会古诗背后的故事;写出陆游临终前对儿子的嘱托,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3.通过对比,说出两首诗描写的“一喜一悲”的不同心情。【重点】通过反复吟诵古诗,想象古诗描述的情境,体会古诗背后的故事。【难点】通过想象,写出陆游临终前对儿子的嘱托,感受他强烈的爱国情感。方法一1.上节课我们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学习读诗歌想象画面的方法,感受诗歌背后的故事。你学会读诗歌想象画面的方法了吗?引导学生自己说说如何想象画面。2.这节课继续按照以下
2、步骤学习古诗示儿。朗读诗句,理解诗意。展开想象,再现画面。联系积累,丰富画面。感悟诗情,熟读成诵。3.板书课题,齐读。4.你知道“示儿”是什么意思吗?解题:就是告诉的意思。5.简介陆游。设计意图从巩固上节课的学习方法中,继续学习古诗,思路清晰,条理清楚,学生能很容易地去自主学习。方法二1.爱国,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巍巍中华,悠悠历史,有多少仁人志士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自己的国家,留下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隔着千年的长河,今天,我们仿佛依然能够听见他们铿锵有力的话语,看见他们坚贞不屈的身影。2.关于陆游你了解哪些?陆游,南宋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中年曾在川陕一带参
3、加军旅,先后九年。诗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齐名,称“南宋四大家”,有剑南诗稿放翁词。后人每以陆游为南宋诗人之冠。陆游是现留诗作最多的诗人。陆游曾经请求废除凌迟,但未被朝廷接受。3.你学过哪首陆游的诗句?生交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来源:学*科*网Z*X*X*K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4.让我们穿越到伟大爱国诗人陆游的家中,听听这位老人在弥留之际的遗言吧!(板书
4、:示儿)5.通过题目我们知道,这是陆游留给谁的遗言?对,“示儿”就是告诉儿子。设计意图从陆游的爱国热情入手,奠定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从积累陆游的诗中感受他的爱国情怀。一、初读古诗,读准字音,感知诗意。1.自由朗读示儿。自由地读诗句,读准字音、节奏,读通诗句,把握感情基调。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齐读诗句。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重点强调:示儿:示,告诉。告诉自己的儿子。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但:只的意思。九州同:指全国统一。“九州”指中国。“同”,统一
5、。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家祭:祭祀祖先。定:平定、收复的意思。无:同“勿”,意思是不要。来源:学_科_网乃翁:你们的父亲。乃: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3.指名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因此,当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了中原失地的时候,家祭时,千万别忘了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设计意图通过对诗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诗句,然后连起来就对全诗的内容掌握了,关键是学生能否用自己的话,条理清楚地叙述。二、再读古诗,感悟诗情。1.诵读诗句,感受
6、遗憾之“悲”。(1)指名读诗,面对死亡,陆游从容淡定,他最大的遗憾是什么?(“但悲不见九州同”“悲”的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2)哪个字最能代表诗人当时的心情?(悲)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诗人的“悲”。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12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虏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和议告成后,赵构竟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
7、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被金人奴役。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是诗人临终时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之情。3.陆游既然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为什么还叮嘱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学生讨论交流:(“万事皆空”可以看出陆游的乐观豁达的生死观,但是即使死了,仍然有一个未了的心愿,就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陆游临死之前,告诉儿子,不要忘记告诉他祖国统一的消息,可见他即使死了仍然牵挂祖国,可以看出
8、陆游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设计意图从理解诗句的内容入手,体会陆游的“悲”的内容,结合背景体会“悲”的原因,学生才能感受深切。来源:三、展开想象,再现画面。来源:1.你能否结合自己的体验,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用环境描写衬托。风雨交加的夜晚,给人沉闷压抑的感觉,能很好地烘托气氛。烛光闪烁不定,忽明忽暗。陆游为国家操劳到生命的尽头,还没见到国家的统一,蜡烛都流泪了。也可通过人物神态、外貌、语言、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反映其内心无尽的愁绪。)2.学生讨论交流,再现当时的情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奄奄一息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
9、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的语气交代遗嘱。)师总结:我们常说“借景抒情”,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通过对景物及环境的描写来表达某种情感,这种考虑很恰当。设计意图通过想象陆游临终时的情景,体会当时陆游悲凉的心境,让悲伤的感情得到升华。能让学生体会到陆游的悲伤,以及他的爱国深情。四、联系积累,丰富画面。1.拓展阅读,深化感悟“悲”。(1)陆游渴望见到九州同,10年过去了,20年过去了,80年过去了,至死他也没能见到祖国的统一。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师生齐读古诗。(2)咆哮着的黄河东入大海,巍峨壮丽的华山耸入云霄,大好河山
10、已被金兵的铁蹄践踏。被金兵奴役、被王师遗忘的中原老百姓望眼欲穿,盼来的却是南望王师又一年。遗民日夜盼望的王师呢?有一个叫林升的宋朝诗人写道: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师生齐读古诗。(3)南宋的统治者们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西湖边醉生梦死、歌舞升平,他们早已把中原的老百姓丢到了九霄云外。诗人的心情不仅仅是悲痛,还有悲愤!学生再读一、二句。2.品读诗句,感受遗愿之盼。(理解词语:家祭、乃翁)谈谈陆游是怎样交代儿女的。从这句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师板书:盼)陆游生活在北宋后期至南宋前期,当时战争不断,江山支离破碎,百姓受苦深重。他一生以诗文为武器
11、,反复呼吁国家统一,整顿朝纲,减轻赋税,发愤图强,可惜一直遭受当权者的谗毁,报国无门,有诗为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师:同学们,老人本应安享晚年,而陆游仍关心国家大事,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在这样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了这样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一“僵”一“孤”,凄凉至极,这种心痛怎一个“悲”字了得!同学们齐读这首诗。设计意图通过三首诗的扩展阅读,既加深了感悟,又积累了经典诗词。这三首诗都是反映宋朝历史的古诗,也使学生加深了对陆游的理解,更能体会陆游的悲愤。3.拓展练习。在你的眼前
12、浮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想象诗人在弥留之际,于病榻之上怎样叮嘱儿子,儿子们怎样应允,把父子的对话写具体。(学生交流想象到的情景)陆游: 儿子: 陆游: 儿子: 五、感悟诗情,熟读成诵。1.诵读全诗。“王师北定中原日”这是陆游唯一的牵挂,陆游的悲与盼,都源于他那一颗爱国之心。(以多种方式诵读全诗。)2.对比异同,感悟诗情。(1)两位诗人渴望祖国统一的心相同,爱国的热情相同,表达的方式却不同。让我们把两首诗放在一起读一读。(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来表达的,写出作者听到祖国重归统一的极度的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而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的,写作者临终前的牵挂,他所念念不忘的是没
13、有见到“九州同”。)(2)有感情地背诵这两首古诗,注意要把这一“悲”一“喜”两种不同的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体会两大诗人的不同心境。全班一起背诵。设计意图通过对比阅读,找出两首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学习多角度分析事物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很有好处。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之情是何等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作业11.教材第19页第4
14、题2.积累杜甫和陆游的爱国诗句作业2一、看拼音,写生字。z妻()()色t鼻()()度lu()阳网()j()奠()然二、给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里。1.却看妻子愁何在()A.男女婚后,女方的称谓B.妻子和儿女2.漫卷诗书喜欲狂()A.不受约束,随便B.水过满,向外流C.到处都是,遍3.但悲不见九州同()A.共,在一起B.统一C.一样,没有差别4.青春作伴好还乡()A.春天B.青年时光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被誉为“”的。诗中表现作者高兴心情的诗句是这首诗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整首诗是以的情感描写的。2.示儿的作者是的。整首诗是以的情感贯串全诗的。诗人的遗憾
15、是。四、阅读理解。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诗中有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请找出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这首诗中被千古传诵的是哪两句?3.填一填下面的爱国诗句。(1)国破山河在, 。(2),后天下之乐而乐。(3)天下兴亡,。【参考答案】一、子紫涕剃洛络祭既二、1.B2.A3.B4.A三、1.诗圣杜甫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渴望祖国统一,热爱祖国喜2.南宋陆游悲但悲不见九州同四、1.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3.(1)城春草木深
16、(2)先天下之忧而忧(3)匹夫有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喜欲狂涕泪漫卷诗书放歌纵酒还乡爱国示儿悲(遗憾)不见九州同盼(遗愿)北定中原日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大快诗”,全诗饱含着“喜”;而示儿字字浸着“悲”。在教学中我结合历史背景材料,让学生体悟诗文所包含的诗人的“悲”“喜”之情,使学生对诗意的理解更透彻。2.在拓展诵读环节,分别诵读春望与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使学生对诗文领悟更深入,更能激发学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思。3.教学中,紧紧围绕诗眼“喜”“悲”,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句,通过反复吟诵,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情感,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7、时,诵读中没能更好地随着领悟的步步加深而读得有层次性,特别是“喜欲狂”后的归乡之途没能领会出那种“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欢快。讲解诗句的内容过于繁琐,过渡不是那么自然。1.通过春望的拓展阅读,结合历史背景,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相比较,体会杜甫的爱国情怀,这样学生就能理解杜甫“喜欲狂”的原因。2.在学习第一首诗时,着重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第二首让学生根据第一首诗的方法自己学习,不要老师引导,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汇报,发挥小组的作用,分配任务,发挥好学生的主动性,更能锻炼学生的能力。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名师来指导背诵时,首先要反复诵读,做到正确、流利。 然后抓住一“喜”一“悲”两条情感线索,找出
18、诗句在内容表达上的前后联系,形成清晰的脉络。如,第一首诗可以这样记忆:喜讯传来喜极而泣欣喜若狂归心似箭。最后用能够体现作者心情的词句将全诗逐层连起来,达到背诵的目的。3.解释带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答案大家找(1)妻子:妻子和儿女。漫:随意;胡乱。全句的意思是:回头再看妻子和儿女,他们的忧愁不知哪里去了;我胡乱地把诗稿和书籍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2)元:同“原”,本来的意思。但:只。全句的意思是:我本来知道人死了就万事皆空,只是为不能看见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4.陆游既然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为什么还叮嘱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呢?答案大家找在陆游看来,人死后万事皆空,什么
19、都搁得下。这是他豁达的生死观。但在陆游的心里,仍然有一种无法排遣的悲痛,那就是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重新统一。但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会平定中原。所以临终前,他不说别的家常话,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叮嘱,只叮咛他在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教儿子“无忘”,正是陆游的“念念不忘”,体现了他深厚真挚的爱国情感。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
20、很快。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背景来源:广德元年,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2.安史之乱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
21、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
22、以运用、创造和发展。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同中央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战争,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由唐玄宗晚年不管朝政引起。由于发起叛乱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为主,故称“安史之乱”,又因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由三代皇帝平定,虽然得以平定,可是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等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唐朝再无中兴之日,变得平庸。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3.杜甫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为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