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烂漫的点地梅西师大版.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11979 上传时间:2025-11-0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烂漫的点地梅西师大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烂漫的点地梅西师大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烂漫的点地梅西师大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烂漫的点地梅西师大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烂漫的点地梅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本课的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3能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点地梅与高原筑路兵的共同之处,从而体会作者对平凡而伟大的高原筑路兵的赞美之情。4学习文章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教学重、难点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点地梅与高原筑路兵的共同之处,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学习作者赞点地梅就是赞高原筑路兵的这种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教学准备教师:搜集歌曲青藏高原及点地梅、青藏铁路建设的资料。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 媒体展示青藏高原的美景(可配青藏高原的歌曲),激发学生的情感。2 同学们,现在

2、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青藏高原,去认识生长在那里的一种奇特的植物,请齐读课题-烂漫的点地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 教师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情况。3 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点地梅高原筑路兵)4 文章中的哪一句话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抽生答,课件展示。)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一)体会点地梅的顽强和美丽请同学们默读描写点地梅的段落,(313段)看看点地梅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把你的阅读感受批写在旁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顽强 美丽)1精读感悟点地梅的顽强。你从课文的哪些句子体会到点地梅的顽强?(1)“它的根扎得很

3、深,枝蔓却细小而矮,一丛一丛地几乎贴着地皮,一团团地拥抱着土地。” 点地梅到底拥抱的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呢?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知道的?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的第一段。 同学们,我们再来关注一下这个句子中的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语,请大家勾画出来。(扎、贴、拥抱) 点地梅的根为什么要扎得很深,枝蔓为什么要贴着地皮,还要一团团地拥抱土地呢? 激情导读:是啊!因为青藏高原常年天寒缺氧,四季冻土封固,所以它的根扎得很深,枝蔓却细小而矮,一丛一丛地几乎贴着地皮,一团团地拥抱着土地。因为点地梅要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顽强地活下去,所以它的根扎得很深,枝蔓却细小而矮,一丛一丛地几乎贴着地皮,一团团地拥抱着土地。(2) “啊

4、!那棵植物居然活了,长出了一片片泛绿带黄的叶子。”“居然”是什么意思?从“居然”这个词语可以体会到什么?咱们一起来读出作者的惊讶和出乎意料的欣喜。同学们,刚才我们抓住 “扎”“贴”“拥抱”“居然”这几个词语体会到了点地梅生命力的顽强。你们又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点地梅的美丽?我们继续交流。(你们还体会到点地梅的哪些特点?)2体会点地梅的美丽(以读代讲)。“点地梅开花了,怒放的点地梅十分美丽青藏高原的天有多蓝,云有多白,点地梅就有多美!”孩子们,这段话写得很美,请你们自由地读一读,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在天寒缺氧、冻土封固的冰天雪野,点地梅居然能如此艳丽地开放,这种独特的美,不得不让我们惊叹!带着这样的

5、感受,再来读这段话,相信你们会读得更好。(学生配乐齐读这一段。) 点地梅既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也没有桂花的香气袭人,但它却把自己的美丽和芳香留在了遥远的青藏高原。再读-青藏高原的天有多蓝,云有多白,点地梅就有多美!(二)体会高原筑路兵的平凡与伟大1点地梅的顽强与美丽让我们惊叹,那生活在青藏高原的筑路兵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动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15段,边读边勾画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2学生交流,说出自己的感受。“如果我在青藏铁路工地上光荣牺牲我要亲眼目睹列车在自己筑起的铁路上呼啸飞驰”学生交流到这句,教师可相机介绍:要修一条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长的铁路,难度可想而知,已经有55个战士因修路而长

6、眠在了青藏高原上。他们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呢?“妈妈去世了,作为长子却不能尽孝送终,他的心里该是多么难过啊!”学生交流到这句,教师:是啊,虽然母子连心,但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作为父亲,一定希望第一个见到自己的孩子,也是因为要修路,他却未能守在临产的妻子身旁,只能通过电话安慰妻子。”-生说到这句,师:老师也被这个故事感动着。出示课件。(1)请同学们字字入目,句句入心地读读这一段,看看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心急如焚)这个词语你们是如何理解的?丈夫为什么会心急如焚?(因妻子难产)难产会有些什么严重的后果?可能是孩子死亡,可能是妻子死亡,也可能是母子双亡。最亲最爱的人在生死边缘挣扎,每一

7、分,每一秒对他来说都是煎熬,而这种煎熬整整持续了一夜,你们能想象出这一夜他是怎么过的吗?(2)妻子难产,丈夫多么想陪在她的身旁,但他却远在青藏高原,这怎不令他心急如焚?一起来读读。此时此刻,年轻人教师引读。(3)既然他心急如焚,为什么不赶到妻子的身边呢?教师相机小结:一个“心急如焚”,既让我们感受到了丈夫对妻子的关爱,更让我们感到了高原筑路兵舍小家为大家,舍小家为国家的崇高精神。(4)(师指着课件最后的省略号)在青藏高原铁路工地上,像这样感人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正因为有千千万万个像这样牺牲了家庭、青春甚至生命的高原筑路兵以及家属的无私奉献,才筑成了这条举世瞩目的天路。(播放课件韩红唱的天路片段

8、以及火车在铁路上奔驰的画面。)(5)如果此时,你就坐在这列开往拉萨的列车上,在天路上奔驰,你最想对高原筑路兵说的是什么?请大家提起笔把它写在课后练习第三题的下边。(6)学生相互交流。教师相机评价-这样的战士,怎不令人亲近,怎不令人敬佩?(相机板书:平凡伟大可亲可敬)四、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1学生品读自己最受感动的语段。学了课文,我们都深深地爱上了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因此我们也发出由衷的赞叹:我喜欢唐古拉山顽强而美丽的点地梅,更喜欢像点地梅一样可亲可敬的高原筑路兵!2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到底有什么相同之处呢?抽生交流,教师相机小结他们的共同之处-顽强、平凡而伟大,都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3 因为点地梅

9、和高原筑路兵具有许多相同之处,所以作者借点地梅表达了他对高原筑路兵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做借物喻人。(板书:借物喻人)五、回扣课题,升华情感1因为作者喜欢点地梅,所以他写下了这篇-烂漫的点地梅(齐读课题)2课题中的“烂漫”都包含了怎样的意思呢?3让我们怀着对点地梅顽强生命力的敬佩,再读课题-烂漫的点地梅;让我们怀着对高原筑路兵的无限敬意,再读-烂漫的点地梅;就让点地梅不但盛开在青藏高原,也静静地盛开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再深情地读-烂漫的点地梅。附:板书设计烂漫的点地梅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

10、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点地梅借物喻人高原筑路兵单靠“死”

11、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顽强平凡、伟大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美丽可亲可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