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月光曲》2018年人教新课标.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11926 上传时间:2025-11-0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月光曲》2018年人教新课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月光曲》2018年人教新课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月光曲》2018年人教新课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月光曲》2018年人教新课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六年级语文教案人教新课标版月光曲一、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是如何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2、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二、重点、难点:1、在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文字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2、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联想,使文章的表达更充实、感情更深刻的写作方法。三、教学过程:(一)走进作者:贝多芬(17701827)德国著名钢琴家,他的音乐创作,集古典派大成,开浪漫派先河,对欧洲音乐艺术的革新与发展,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著名的钢琴奏鸣曲。课文写的是关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一个传说。“传说”是指

2、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但是,民间传说能够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愿望与好恶。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贝多芬是一位深受人们敬仰和爱戴的伟大的音乐家。(二)学习新知:1、词语理解:断断续续 陶醉 苏醒断断续续:时断时续,本文指琴声不连贯。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课文中指优美的琴声让兄妹俩听得入迷,似乎忘掉了周围的一切。苏醒:昏迷后醒过来。课文中指穷兄妹俩从美妙的音乐中回过神来。2、了解文章线索,理解重点句子,感悟作者情感:(1)文路整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贝多芬曾经谱写过月光曲。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讲贝多芬在茅屋外边听见琴声。第三部分(第47自然段)讲

3、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第四部分(第810自然段)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2)重点句子理解品读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是盲姑娘一直以来的愿望,而盲姑娘把这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说明了她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她十分理解哥哥说的“音乐会入场券太贵,咱们又太穷”这句话中含有的不安和痛楚之意,她对自己说的那句话感到不安和后悔。这句“随便说说”,让我们感受到了盲姑娘的善解人意,也让我们感受到淡淡的凄楚和酸涩,更让我们感受到盲姑娘那种被生活所迫,强压住内心对音乐热爱的无奈。是啊,生活本来就已经很艰难了,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是多么奢侈而又无望的事啊!学习本句,要侧

4、重对语意的领会。反复朗读,领会句子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多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多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句子中的两个“您”读起来语气不一样,第一个“您”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后来她作出了判断,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芬才能做到,因此第二个“您”在语气上就很肯定了。梦寐以求的愿望变成现实,盲姑娘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盲姑娘的这几句话使贝多芬十分激动,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这么爱音乐,又这样懂音乐,这是知音啊!正因为遇到了知音,贝多芬才产生要为她弹奏第二支曲子的想法创作的激情

5、顿时而生。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清幽”,秀丽而幽静。在清亮如水的月光下,一切都是那么朦胧,那么美,就连破旧的茅屋也显得富有诗情画意。这样的美,使人忘记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此情此景,深深打动了贝多芬,他“望了望”穷兄妹俩,同情之心油然而生。是啊,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而又爱好音乐的人们,这样的想法,使他情不自禁地按起琴键来。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

6、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微波粼粼”,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形容水清澈的样子。“霎时间”,极短的时间。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轻幽、舒缓。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随着景象的变化,音乐的气势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强劲的音乐骤然响起。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也变得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丰富的联想!时而舒缓,时而明快,时而悠扬,时而激烈。

7、清新、梦幻的境界,优美、和谐的曲调,让我们不得不叹服贝多芬高超的技艺。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恬静”,形容盲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她的脸上是“恬静”的,心里是舒适、安逸的。“仿佛”,是指哥哥看到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波涛汹涌”,波浪猛烈地向上涌。“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又是多么光明、美好的景象,这正是兄妹俩所向往的情景。贝多芬的琴声带给了兄妹俩无穷无

8、尽的想象。音乐,真的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4、体会课文特色,分清课文中的具体事物与联想。在第8、9自然段中,你知道哪些语句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吗?如贝多芬面对纯洁、善良、酷爱音乐的盲姑娘,思绪万千,心情激荡,决定再给她弹一首曲子。这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屋里显得格外清幽。这些句子描写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事物。贝多芬此时弹起的月光曲,正是从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音乐联想。而那微波粼粼的海面景象,仿佛是穷兄妹俩淳朴、美丽、善良、勤劳的美好情操;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波涛汹涌的海面,仿佛是贝多芬在替兄妹俩向不平等

9、的社会提出的抗议,为兄妹俩鸣不平。如果去掉这些联想的句子,只是实实在在的事物,这段文字就失去了一大半的美。阅读和写法点拨:在阅读文章时如果能注意分辨真实的事物和联想,就能按照作者的思路,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写作时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具体,并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四、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贝多芬相关的知识,及通过文章能够在写作时,进行联想,使文章更充实。五、 教学设计:月光曲断断续续 陶醉 苏醒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贝多芬曾经谱写过月光曲。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讲贝多芬在茅屋外边听见琴声。第三部分(第47自然段)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第四部分(第810自然段)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六、课外作业:1、查找有关古今中外关于交友的名言佳句,体会人们对友情的珍视。2、查找关于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的诗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