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爷爷的芦笛【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等句子的意思。【重点、难点】明白课文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对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教学过程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2、。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
3、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
4、“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同学们知道芦笛吗?谁来说一说。2、老师简介并过渡:芦笛是用普普通通的苇叶三折两卷而成的,它的声音可美妙啦。有一个叫强强的孩子非常喜欢他爷爷做的芦笛,非常喜欢听爷爷吹芦笛时发
5、出的美妙声音。因为这芦笛还发生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呢!3、板书课题:爷爷的芦笛。二、检查字词、课文的预习情况1、同学们预习过课文吗? 养成预习的习惯,终身受益。现在,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2、这六个字谁认得?(出示:闸、撼、颠、簸、哆、嗦) 老师没有教,读错了是正常的,读对了,那是超常的。相信你自己能把这几个字读正确!那你怎么把这几个字读正确呢? 你们看,这就叫会学习! 老师没有教,你都能自己纠正错误,了不起!现在有什么感受?吃一堑,长一智!善于从错误中汲取教训,这就是学习!(出示:翱翔 吹奏 曲调 摇撼 夹杂 婉转悠扬葱茏 出奇 柔嫩 蜷缩 吞没 柔和温润温馨 潮汛 狂怒 蒙眬 裹挟
6、情不自禁)这些词语谁会读? 这些词语特别容易读错,你读对了四个。认真听,自己发现哪些读错了! 你都读对了!看来,你养成了认真预习的好习惯!(对读错的学生)你听出来了吗?善于倾听,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希望你预习时再认真一些。(齐读词语) 3、你们预习了课文,现在还留在你脑海里的,是课文中的哪个情景?哪个细节?哪个片段?哪句话?哪个词?你能和大家交流一下吗?生:我印象深的是课文中描写的爷爷小闸屋周围的景色很美。那海水、海鸟、夜晚的星星,都让人着迷。师:这是个令人向往的地方。生:我对课文中大海的柔和温润、平静和温馨印象比较深。生:我记得爷爷对强强说的一句话: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师:
7、这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语,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的。生:我感到爷爷的笛声婉转悠扬、清脆美妙,还招来许多海鸟,这样的情景真是很诗意的。师:这是海边的孩子所特有的生活享受,你向往吗?生:向往!(众笑)生:我对黑夜里,狂风暴雨中的大海印象深,那情景真让人害怕。师:那晚有暴雨吗?生:好象有。师:不能确认?没关系。在下面的学习中,你注意看一下。生:师:同学们,今后每读一遍课文,可以合上书,静静地回想一下,脑海里留下了什么。读一遍应该有一遍的收获。4、这篇课文写“爷爷的芦笛”,文中几次写到了爷爷的芦笛?每次分别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到的?请你打开课文,仔细地读一读。师:现在谁来交流?生:课文中三次写到了爷爷的芦笛
8、。第一次是在这里:更有趣的是,海边长着吹奏起来,曲调是那样婉转悠扬,还带着一股浓浓的海水味师:你找到了第一次,不错。你能不能再概括一下,这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到的?生:(不知怎样回答)师:看一看这个自然段中所写的景物,都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出现的?注意课文的第一句话。生:哦(恍然大悟的样子)是在强强的想象里出现的。师:对呀,你要将看到的这些文字与整个段落联系起来看。生:第二次是在强强来到爷爷的小闸屋到海边时写到的。第三次是在强强非常害怕的时候出现的。三、品读课文1、师:爷爷的笛声每次都会给强强怎样的感受呢?下面我们一起与强强去感受那婉转悠扬的芦笛声吧!先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边读边体会
9、,想象中的大海、笛声是怎样的?生:(自由地朗读课文)师:谁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生:(读至“如千万点萤火闪闪烁烁。”)师:碧海蓝天、海鸟翱翔、星星闪烁,多么诗意的景致!你能体会一下,再读一次吗?生:(再读,明显有进步。)师:你读得很投入!能想象到海边的景象,你会读得更好。同学们,朗读时脑海里要浮现生动的画面,这样,你的朗读才是真正有感情的。生:(继续往下读)师:海边是那样充满诗意,笛声是那样婉转悠扬,想去吗?生:(齐)想!师:想有这样一个爷爷吗?生:想!师:在你的心目中,这是怎样一位爷爷?你能从他的笛声中感受到吗?生:在我的心目中,这是一位慈祥和蔼的爷爷。师:是啊,慈祥的爷爷才会常常出现在孩子的
10、想象里、梦海里。生:在我的心目中,这是一位很能干的爷爷,他随手摘一片苇叶,三折两卷,就成里一支芦笛。生:在我的心目中,这是一位很快活的爷爷,因为他经常吹芦笛给自己听,给别人听。师:那是乐观!生:在我的心目中,这是一位热爱海洋的爷爷。因为他的笛声中带着浓浓的海水味!师:(惊喜地)哦?笛声中怎么能带着海水味呢?生:因为芦笛的苇叶是长在海里的。(众笑)生:因为爷爷是想通过他的笛声让人想到大海。生:爷爷的笛声抑扬顿挫,像大海一样起伏。(众笑)师:曲调与大海的起伏节奏合拍了?真是神奇了!(众笑)生:那是爷爷生活在海边,对大海有感情了。师:充满了对大海的深情!这笛声充满了大海的气息,充满了爷爷对大海的深情
11、。生:我从笛声中还听出这是一位在海边长大的人,肯定是很坚强的,很勤劳的。生:爷爷还是一位健康的人,因为他岁数这么大了还可以在黑夜里查看大海。师:查看的应该是潮汛和堤坝。这是一位令人敬重的海边老人!来,一起听一听他吹奏的笛声!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师:在强强的想象里,爷爷的笛声是怎样的?是怎样的?还是怎样的?请你拿起笔,写出自己的感受。生:(写自己对笛声的感受)师:谁来交流?生:在强强的想象里,这笛声婉转悠扬;这笛声带着浓浓的海水味;这笛声还带着爷爷对大海的深情。生:在强强的想象里,这笛声美妙动听;这笛声带着大海的气息;这笛声透着乐观开朗!生:在强强的想象里,这笛声表达了爷爷对大海的热爱;这
12、笛声透露出爷爷坚强、乐观的性格;这笛声寄托着对强强的关心和希望。生:在强强的想象里,这笛声是那样亲切温暖;这笛声是那样难以忘怀;这笛声是那样婉转悠扬;这笛声是那样缓缓地流淌过强强幼小的心房。(众赞叹)师:爷爷的笛声那样悠扬,而你的文字是那样优美,充满了诗意。生:在强强的想象里,这笛声婉转悠扬;这笛声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这笛声充满了诗意;这笛声充满了爷爷对大海无限的深情;这笛声如同春雨渗入大地般滋润着强强的心田。(众惊叹)师:你是诗人!所以,你有诗一般的语言!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
13、服,扭身子。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
14、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2、师:在强强的想象中大海是美妙的,是诗意的,是令人神往的;爷爷的笛声是婉转的,悠扬的,带着浓浓海水味的。而现实生活中的大海、爷爷的笛声是否也如想象中那般美妙呢?让我们往下读。生:(自由朗读第二到第六自然段)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谁愿意?生:(读至“海风带着初夏的温馨,拂过强强柔嫩的脸颊。”)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们能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日子啊?师:作者通过哪些词语传达出来的?生:柔和温润、平静得出奇、温馨、柔嫩。师:在朗读时就
15、是要通过这些词语表达出这样的日子,你再来朗读一次!生:(朗读,语气、语调有明显的变化。)师:读得很好!奖励你继续往下读。(众笑)生:(继续读:“爷爷,爷爷,我们做芦笛去!”)师:你对爷爷不够热情!生:(再读,语气有了变化,但仍然读得比较慢。)师:你不够急切!生:(再读,“爷爷,爷爷”能紧凑了,但声音较轻。)师:爷爷岁数大了,有点耳背!(众笑)生:(再读,声音很响亮。)师:你对芦笛似乎不感兴趣!(众大笑)生:(再读,很有感情)师:这就叫进步!这就叫锻炼!这就叫成长!继续!生:(读得十分投入)师:这才是读得有感情。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这笛声又是怎样的?这笛声又给强强怎样的感受?这笛声给你留下了这样
16、的印象?拿起你的笔,写下来。生:(写对笛声新的感受)师:谁愿意来交流?生: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这笛声清脆悦耳;这笛声招引来许多海鸟;这笛声让强强心里特别高兴。生: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这笛声清脆悦耳;传得很远很远;这笛声让海鸟都陶醉了;这笛声让强强感到特别高兴。生: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这笛声是清脆的;这笛声是悠扬的;这笛声吸引了好多海鸟;这笛声让强强感到高兴;这笛声把强强所有的烦恼都赶跑了,十分快乐。师:这个“赶”字用得好!这笛声赶走了烦恼,这笛声赶走了生:这笛声赶走了忧愁。(众笑)师:不能重复。还赶走了什么?生:这笛声赶走了寂寞。师:太好了!现在你再连起来说一说。生: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这笛声
17、清脆悦耳;这笛声赶走了学习的烦恼;这笛声赶走了内心的寂寞;这笛声赶走了生活中所有的喧闹和单调。(掌声)师:看,你这么一改,就有文学色彩了!生: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这笛声吸引了海鸟;这笛声陶醉了强强;这笛声唤醒了大海。师:是魔笛!(众笑)生: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这笛声清脆悦耳;这笛声令人心旷神怡;这笛声充满了神奇的魔力,连海鸟都会翩翩而来。生: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这笛声传得很远很远;这笛声让人觉得天更蓝海更美;这笛声使人感到生活更有乐趣。生: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这笛声犹如清风拂过心田;这笛声犹如春雨滋润大地;这笛声犹如明月洒落你的窗前。(众赞叹)师:听了你的描述,我情不自禁地想加上三个词,允许吗?生:允许。(众笑)师:请你再读一遍。生: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这笛声犹如清风拂过心田,(师插话:是那样温馨)这笛声犹如春雨滋润大地,(师插话:是那样温润)这笛声犹如明月洒落你的窗前。(师插话:是那样温柔)(掌声)3、白天的大海、笛声是充满诗情画意的,那夜晚的大海和笛声又是怎样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