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3学与问苏教版.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11894 上传时间:2025-11-0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3学与问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3学与问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3学与问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3学与问苏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3、学与问 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学会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 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的字的意思,再解释诗句的意思。4、 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本文,知道问与思的密切关系,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教学准备:收集有关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教学时间: 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知道知识是怎样得来的吗?-知识是学习得来的,也是问来的。所以有人把知识又叫做“学

2、问”。板书: 18、学与问二、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1、 划出生字,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2、 用简洁的话,概括每一个自然段的内容。3、 学与问有什么关系?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内容回答问题。三、检查自学情况: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出示生字,指名读生字,词语。“鸡 缤 瞬 察 菲 辅 翱 翔”“缤纷 瞬息万变 翱翔 辅导 观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词语积累情况,将生字组成新的词语或成语跟大家交流。)2、指明朗读课文。师:化那么短的时间能把课文中的部分段落读通顺,读流利,是一件不简单的事,谁来朗读课文(自己选择认为读得比较流利的段)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组织评价。4、 交流初读课文后的感受收

3、获。(什么是学问?知识与学问之间有什么关系?)四、精度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一) 指名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1、出示:“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读句子,交流自己对这个句子的理解。2、你知道哥白尼吗?(师简要介绍哥白尼)哥白尼成为一个伟大的天文学家,其最初的原由是什么?师:虽然很多人知道,学问就是学与问,知识不仅是学得的,也是问得的。但在显示生活中。人们往往较多的重视学,而忽视“问”。殊不知“问”在知识的获得中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呀。以什么来证明这一个观点呢?课文是从那几个方面来讲述这一个问题的呢?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下面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课文下面内容的要

4、点。五、指导生字书写六、完成课堂作业。抄写生字词语。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什么是“学问”?2、出示: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齐读上面的句子。讨论:什么叫“相辅相成”?你能根据你的学习经历,举例说明什么是“学中问”?什么是“问中学”?3、课文又是怎样说明的呢?二、指名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出示:“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大门的铺路石。谁能举例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可以哥白尼为例说一说这句话的含义。)齐声再读该句。三、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引读第三自然段。师:哥白尼生活的时代与现在已经大不相同了。我们面对的是怎

5、样的世界?我们又应该如何去正确面对这样一个世界呢?1、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2、出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3、 讨论:联系课文或者生活实际,说说你是如何理解“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面对这样一个世界,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朗读课文有关内容,并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自己的体会感受。)4、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1、过渡导读:当我们心中有疑问时,积极地请教别人,从而获得问题的答案,这固然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态度。但是,在求知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去获得问题的答案。请大家自由读

6、课文的第四段,准备把沈括的故事讲给大家听。2、指名讲故事。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什么意思?为什么会形成这一现象? 沈括又是怎样解开疑团的呢?从沈括身上你学到了什么?像沈括这样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努力求得问题的答案的故事,你还知道些吗?讲给大家听听。五、学习第五自然段。1、自由读这段话。2、出示:“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探求,你将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是什么意思?说说你觉得这句话什么意思?3、有感情地朗读全段。六、总结全文。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 交流: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你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变化?3、 质疑:学完了课文,你还想要跟大

7、家交流些什么?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板书设计:18学 与 问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

8、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学“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学问-知识 学中问,问中学 观察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