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1、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树立为“革命样板戏”的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的俗称,最具代表性的是八部“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著名作家巴金在晚年所著的随想录中曾这样叙说,他一听到样板戏就心惊肉跳,成为一种典型的记忆创伤。巴金之所以对样板戏感到“心惊肉跳”主要是因为( )A.“文化大革命”中样板戏创作呈现出虚假的繁荣B.样板戏使文艺创作万马齐喑C.样板戏打上了“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的烙印D.样板戏歪曲了历史和红色经典2、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其主要依据是( )A.提出“鼓足
2、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B.在正确分析国情的基础上确定工作重心C.反映了人民要求发展经济的愿望D.提出发展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3、“文化大革命”深刻的影响了现代中国的历史,它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历史教训是( )A要健全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B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C要防止个人崇拜D要警惕党内的反革命集团4、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当时()A.社会舆论呈“百
3、花齐放”之势B.“左”倾束缚亟待突破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5、“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提倡党政职能部门分开和废除干部任用的终身制,并大力支持有能力的年轻干部担任重要的领导职务。邓小平的这些做法( )A.以平反“冤假错案”为出发点B.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C.贯彻落实了依法治国方略D.有利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6、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A.都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B.分别
4、标志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C.都改变了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D.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7、近几年“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监督小组”“村民理财小组”等不断涌现。这些称呼来源于各地农村,虽然名称不同,但性质一样,都是村务监督机构。这反映出()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以健全B.依法治国理念深人广大农村C.基层民主制度逐步走向完善D.村民已真正实现了自治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1978年宪法进行了两次部分修改,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按小平同志批示的原则修改了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等,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宣布取消1978年宪法中关于公民有“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权利的规定。由
5、此可见当时( )A.1978年宪法迭经修改已臻完善B.宪法至高地位得到真正确立C.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已建立D.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亟待加强9、1978年,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深刻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 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 )A.人民民主原则B.依法治国原则C.国民平等原则D.社会主义原则10、1986年,吉林省梨树县北老壕村进行村委会换届,乡政府一改以往的做法,“不定框子,不定调子,不提候选人”,由村民直接提名确定候选人,这种选举方式被当地群众称之为“海选”。这种选举办法完善了(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1、1982年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每届任期五年,连续任 职皆不得超过两届。这些规定的目的是( )A.完善民主,发展经济B.有法可依,有法必依C.轮流执政,实现公平D.主权在民,民主集中12、1980年8月,邓小平在回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提出的“怎样才能避免或防止再发生诸如文化大革命这样可怕的事情”时指出:“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为此,我国(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作为政治体制改革
7、的重点写入宪法 提出并实践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A BC D13、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曲折发展。请回答:1.为什么“文革”期间会出现对民主法制的破坏?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3.上述分析说明了什么?1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民主法制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也是中国人民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 材料一 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地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
8、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二 如果做更深入的思考就会发现,难以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这一错误不可避免地使人民内部矛盾不是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民主的方法来解决从而混淆了国体民主和政体民主,把精力过多地集中在国体民主上而忽视了本应是重点的政体民主建设。与此相适应,党的治国方略、方式就不是与法律化、制度化民主建设相适应的“依法治国”,而只能是适合阶级斗争的“政策治国”。以上三方面交织在一起,相互强化,最终导致“文革”的悲剧。 宋新滨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启示 材料三 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
9、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议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2.据材料二,指出“文革”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策略是什么?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创立的一项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特点?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历程的
10、阶段特征。从中你可以得到什么认识?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通过剧名可知,这八个样板戏都是带有鲜明“文化大革命”色彩的,是那个年代阶级斗争恶性发展的产物,故C正确。 2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中共八大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并提出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故B正确。故选:B。 3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文化大革命”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一场浩劫,“文化大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缺乏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导致个人崇拜严重,脱离实
11、际,法制被践踏,民主被破坏等。它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历史教训是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所以答案为A。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影响 4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由作者“安排后事”“准备要坐牢”可知,当时“左”的思想根深蒂固,并没有出现“百花齐放”之势,“两个凡是”依然发挥作用,A、D两项错误,B项正确;该文发表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C项错误。 5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新时期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平反“冤假错案”与材料中党政部门分开和干部任期改革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改变党政不分、民主政治无法持续的局面,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故B项正确;C、
12、D两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6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1953年我国开始三大改造,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过渡;1982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已有三年多的时间,新宪法的颁布为经济建设明确了方向并提供保障。因此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都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故答案为A项。1982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项;1982年宪法没有改变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排除C项;两部宪法均没有总结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排除D项。 7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根据“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监督小组”“村民理财小组”可知,这些都是基层民主制度的体现,说明基层民主制度逐步走向完善,所以C项正确。 8答案及解
13、析:答案:D解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在各领域拨乱反正。材料表现了民主法制的拨乱反正的信息,故选D。 9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可知,材料强调加强法制建设,体现的是依法治国原则。故答案为B项。 10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1986年吉林省梨树县北老壕村村委会的换届选举。“海选”的做法充分体现了直接选举的本质特点,受到农民的广泛拥护,完善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故C项正确。 11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新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材料反映的是新时期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其主要目的是不断
14、发展完善民主,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故A项正确。 12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据材料提到,怎样才能避免或防止再发生诸如文化大革命这样可怕的事情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此,我国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民民主,故正确;文革教训是需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故正确;为此,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写入宪法,故正确;“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与无关教训无关,故排除。故组合正确,故A正确。组合错误,故B排除。组合错误,故C排除。组合错误,故D排除。 13答案及解析:答案:1.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和煽动,在全国的大、中学校纷纷建立起红卫兵组织,全国陷入了
15、无政府状态,民主法制遭到了严重摧残。2.成就:平反冤假错案,重塑法律的尊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颁布各种法律法规,逐步建成较完备的法律体系。颁布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 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与公民平等的原则,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大进步。“依法治国”被写人宪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步伐大大加快。从1998年至2003年初,全国大多数省份完成了三到四轮村委会、居委会的换届选举,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获得重大进展。3.说明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艰巨性、重要性。解析: 14答案及解析:答案:1.前提: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新中国的成立) 成就: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
16、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2.原因:没有准确把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忽视政体民主建设;仅依靠“政策治国”。 策略:“依法治国”。3.制度:村民民主自治制度(或农村基层民主制度)。 特点:广泛性、直接选举等。4.特征:初建;曲折;发展完善。或【基本形成、严重践踏、法制完善】 认识:民主政治建设的长期性;民主政治建设需要依据国情;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解析:第(1)问,新中国的成立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其成就结合所学作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二“难以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可概括出中国共产党没有准确把握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据“从而混淆了国体民主和政体民主,把精力过多地集中在国体民主上而忽视了本应是重点的政体民主建设”可概括出混淆了国体民主和政体民主的概念,忽视了政体民主建设;据材料二“党的治国方略、方式就不是依法治国,而只能是政策治国”可概括出治理国家不是靠法律而是仅依靠政策。第二小问,据“相适应的依法治国”可知主要策略是“依法治国”。第(3)问,材料反映的是基层民主制度,结合所学总结其特点。第(4)问,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历程的阶段特征要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认识要从民主政治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必然性等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