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肇庆市实验中学2006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第1卷(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古代历史上无数次革新与变法的实践表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据此回答13题:1、齐国管仲实行“相地而衰征”和鲁国推行“初税亩”的实质都是( )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B、发展封建经济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D、消灭奴隶制残余2、认为商鞅变法使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革的最主要依据是( )A.废井田,开阡陌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C.建立县制D.奖励耕织,重农抑商3、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措施是( )
2、A、保甲法 B、方田均税法 C、农田水利法 D、改革科举制度我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促进了古代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全人类生产发展和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据此回答4-8题:4、一名中国显要贵族,吃着波斯枣,看着中亚舞,以高丽参养身,诵佛经以养性。此贵族生活在:( )A、西汉 B、南北朝 C、隋朝 D、唐朝5、完全符合下列三项条件的城市是今天的( )隋朝时是南北水运交通枢纽 唐朝时是对外交通的重要通道 明朝时有繁华的夜市 A、广州 B、杭州 C、.泉州 D、扬州6、郑和下西洋期间倡导的与亚非国家之间的交往中的不成文准则是( )A、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 B、和平共处、团结合作C、求
3、同存异、合作发展 D、人不犯我,我不犯人7、英国的思想家费兰西斯培根在谈到中国古代文化西传所产生的影响时曾说:“这三种东西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学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培根所说的第一种东西是我国古代的( ) A、印刷术 B、造纸术 C、古典文化 D、儒家学说8、西欧有一名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结合古代科技史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中国人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的科技成就B.阿拉伯人在东西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作用 C.欧洲人善于使用但不会创造新技术D、欧洲人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并将之用于生产与社会实践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为了其统治的
4、稳固,国家的强盛,在各种政治思想的指导下,采取了许多成功的统治策略,但也有些统治策略对历史发展起了消极作用。据此回答第912题。9、最早明确提出“和而不同”、“和为贵”伟大思想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应该是( )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10、孔子在总结治国的历史经验时曾说过:“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的这番话对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借鉴意义在于( )A、必须将依法治国提高到以德治国的高度B、必须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紧密地结合起来C、必须将以德治国作为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D、必须将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11、康熙六次南巡期间,曾在山东曲阜祭孔庙,在南京谒太
5、祖陵,其主要意图是( )A、笼络汉族地主 B、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C、推行儒学思想 D、参观12、颐炎武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 A揭露了封建君主专制王朝的本质 B、指出了传统忠君保国思想的错误 C、明确与强化了中国人的民族责任感 D、为推翻封建王朝提供了理论依据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为我国创造灿烂的文明奠定了物质基础。据此回答1317题:13、西周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B、井田制的确立C、奴
6、隶的辛勤劳作 D、农业工具的改进14、“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未停,未停,禾苗待我灌醉。”描述的生产工具应是( )A.春秋战国时期的桔槔 B.两汉时期的水排 C.曹魏时期的翻车 D.隋唐时期的筒车15、下列水利工程的兴修与发展农业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灵渠 B、都江堰 C、六辅渠 D、白渠16、清初宣布原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其直接动机是( )A、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改变土地所有制的性质C、缓和阶级矛盾,恢复经济 D、防止土地抛荒17、以下是唐朝纳税户数和赋税收入表,表明( )A、由于人口大幅增长,国家赋税收入增加B、封建政府腐败,虽人口大
7、幅增长,但中央赋税收入增长有限C、地主阶级腐朽,地主官僚任意增加税额D、纳税面扩大,虽税额、税种不增加,但国家收入增长农民起义是古代封建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据此回答第18题。18、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一书中将农民对封建统治者的态度概括为“抚我则后(后:君也),虐我则仇”。这说明( )农民阶级是封建制度的掘墓人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与统治者的政策有关 农民与地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阶级 地主与农民有矛盾,但不存在根本利益冲突 A、 B、 C、 D、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据此回答1922题:19、西汉与匈奴关系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归纳为( )A、西汉始终对匈奴采取进攻政策 B、西汉始终对匈奴采
8、取和亲政策C、进攻和亲进攻 D、和亲反攻和亲20、唐太宗说:“中国百姓,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犹如枝叶。”其中的“四夷”及其方位正确的是( )21、宋朝把与契丹政权边境临界地区的一些地名改名,如“威虏”改成“广信”,“静戌”改成“安肃”,“破虏”改成“永静”等,这种现象约出现于( ) A、澶渊之盟前 B、澶渊之盟后 C、宋金和议前 D、宋金和议后 22、在中国古代,鲜卑、女真、蒙古、满洲等少数民族都曾以军事征服过中原地区,它们试图用自己的制度来统治中原,但都行不通,最终都不得不采用或吸取汉族的政治、经济制度。这种现象从实质上说明;( )A、先进文化有极强的生命力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
9、础决定上层建筑C、中华文明是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D、少数民族是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16世纪以前,我国的科技文化水平一直领先于世界,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据此回答2325题:23、有关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记载了少数民族的畜牧业生活 B、都介绍了西方先进的水利技术C、都对传统农学进行了总结 D、都形成了完整的农学体系24、萍州可淡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这反映了当时( )A.封建迷信盛行B.科学技术进步 C.海外贸易发展 D.对外交流频繁25、“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具有新的时代特征”,这主要是指( ) A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 B古典
10、小说蓬勃发展 C传统技术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D官方丛书、类书的编纂第2卷(非选择题共75分)二材料解析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4分,共计39分)26、观察下列三组货币图片: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二货币通行的积极作用。(2)指出图三货币的名称、首先出现的地区及朝代。(3)观察图一、二、三,并结合背景分析中国货币发展的两大趋势。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域以孝武(汉武帝)时始通至宣帝时, 遣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数国乃使吉(郑吉)并护北道,故号曰“都护”。都护之起,自吉置矣。 -汉书.西域传材料二 王莽篡位,贬易侯王.由是西域怨叛,与中国(指中原地区)遂绝,并复役属匈
11、奴。匈奴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建光(东汉光武帝的年号)中,皆遣使求内属, 愿请都护。 -后汉书.西域传 材料三(东汉)和帝永元元年,大将军窦宪大破匈奴。二年,宪因这副校尉阎盘将二千余骑掩击伊吾,破之。三年,班超遂定西域,因以超为都护,居龟兹。 -后汉书.西域传 回答: (1)材料一记载的是西汉与西域关系的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这则材料反映西汉与西域的关系是怎样发展的? (2)据材料二评述王莽对西域的政策及其后果。(3)据材料二、三,述评“班超遂定西域”的历史条件。2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中国本土混乱,使沿边一带汉人大批流入安定的辽帝国国境带给契丹人农工业高级生产技术和更高级的国家管理技术。契丹人
12、所以能超越突厥、回纥,建立起一个现代化的帝国,全靠汉人的贡献,所以辽帝国把汉人当作智慧之源,它的政府组织,完全为迁就汉人而设。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二 后来兀术到中国,掠得中国士大夫,教之立制度,定分陛。昔金人草居野处,今者城郭宫室,政教号令,一切不异于中国。宋史陈亮传 材料三 金帝国汉化太深的现象之一是,政府中繁文缛节,一切以失败在自己手下的宋帝国为蓝图,国家阶层惟一的工作是比赛谁更能敷衍。遇有事情,都希望由对方决定,以便失败时自己不负责任。中国历代王朝将亡的各种亡征,一一具备。 柏杨中国人史纲请回答:据材料一分析,汉人的迁入给契丹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
13、政策有什么相同之处?两则材料表明两宋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呈现什么趋势?有什么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少数民族政权汉化的必然性。材料三表明了怎样的观点?是否正确?说明你的理由。三问答题:(第29题10分,第30题14分,第31题12分,共计36分)。29.以战国时期齐国的临淄、唐朝长安及明朝苏州为例,说明中国城市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景象.这一景象反映了怎样的发展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0、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它的确立、完善、加强,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发展的轨迹。(1)中国古代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它要解决哪些矛盾?(2)以唐、北宋、明朝为例说明该
14、制度是如何解决君权和相权的矛盾的?(3)试以宋朝为例,说明该制度又是如何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的?(4)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有何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31、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明清在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方面采取了哪些重大的举措 。与以往相比,清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何突出特点?肇庆市实验中学2006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答题卡班级 姓名 学号_ _ 成绩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二、材料分析题(39分)26.(1)_(2)_ (3)_27.(1)_(2
15、)_(3)_28、(1)_(2)_(3)_(4)_三、问答题(36分)29、(1)_(2)_(3)_30、(1)_(2)_(3)_(4)_31、_肇庆市实验中学2006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CABDBAACABACBDA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CDBDDBBCBA二、材料分析题(39分)26、(1)秦以“两半钱”通行天下,统一货币,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和经济的交流(2分);也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此后2000多年中国铜钱的基本形制。(2)交子;四川;北宋
16、。(3)背景及趋势:国家统一、政治安定,则货币统一;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货币日益轻便化。27、(1)重大事件: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西汉与西域关系的发展;张骞通西域后,西汉与西域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不断加强,汉朝中央政府的政治影响逐渐深入西域各地,汉朝与西域各地建立了友好关系,天山南北与内地联成一体;建立西域都护,标志天山南北归属于中央政权。(2)王莽给西域各族以不公平的待遇,他的错误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使西域再次受到匈奴的奴役与剥削,王莽的做法不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及其相互交往。(3)历史条件:东汉重建封建统治秩序,经济恢复与发展起来,东汉前期国力比较强盛。西域
17、各族人民要求恢复与汉朝中央政府的关系,这说明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团结友谊是民族关系的主流,班超经营西域符合当地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东汉派大将击败匈奴,恢复与西域的交通,这有利于帮助西域摆脱匈奴的敛税重刻。28、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政治制度,促进了契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契丹的势力。相同:任用汉人,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趋势: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密切,少数民族纷纷接受汉族的文化,边疆各族迅速封建化。意义: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汉族文化比少数民族文化进步;民族间的友好往来促进了少数民族政
18、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巩固统治,少数民族统治者顺应历史的潮流,实行汉化政策。金朝汉化太深导致金的灭亡。不正确。金实行汉化政策推动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金灭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统治阶级的统治腐朽所造成。三、问答题(36分)29、(1)城市发展新景象:临淄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人来人往十分繁华;长安:有坊、有市,坊、市分开,出现了繁华的商业区;苏州:成为丝织业中心,出现了手工工场和劳动力市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2)发展趋势:商品经济日趋繁荣;城市发展逐渐由政治中心向经济、政治中心转变;新的生产关系开始在部分城市出现。(3)根本原因: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30、(1)巩固
19、封建统治,确立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权力机构之间的矛盾。(2)唐朝设三首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北宋在宰相之下分别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军事、司法权。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君主权力空前加强。(3)北宋军事上强干弱枝;在各路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地方司法人员改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中央复审核准。这样将地方的军事、财政、司法大权都收归了中央。(4)该制度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
20、、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它在思想文化的控制、特务统治的腐败、兵役、徭役的无度等方面,又起着消极作用。因此对于每个朝代或不同帝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必须作正反两方面的分析和比较,才能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后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而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却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其危害尤为严重。31、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明清两代政府为巩固国家统一做出许多卓有成效的业绩,应当充分肯定。明代:加强对西
21、藏的管辖:明代统治设立卫所,建立僧官制度等。整个明代,西藏各教派势力都一心拥护中央政府。加强对西南地区管辖,土司制度与永乐年间开始的“改土归流”。戚继光抗击倭寇,维护了民族尊严。明政府还始终掌握着澳门的领土主权。清代:在蒙古,粉碎了噶尔丹分裂势力,并设乌里雅苏台将军,科布多参赞大臣掌管蒙古军政大权。乾隆皇帝还热情款待妥善安置了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在新疆,粉碎了大小和卓的叛乱,设伊犁将军统辖新疆地区,加强对新疆地区控制在西藏,册封达赖、班禅,并设驻藏大臣,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在西南地区,平定“三藩之乱”,然后大规模的“改土归流”。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清又从郑克塽手中收回台湾,1684年,设置台湾府。在东北,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签订,打击了侵略者,维护了祖国领土的完整、安全和统一。以上事例证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特点:一是反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二是把平定少数民族叛乱的斗争与加强民族联系和军事行政管理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