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人教版生物必修2作业:7-2-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0743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人教版生物必修2作业:7-2-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0-2021人教版生物必修2作业:7-2-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0-2021人教版生物必修2作业:7-2-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0-2021人教版生物必修2作业:7-2-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0-2021人教版生物必修2作业:7-2-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2020-2021人教版生物必修2作业:7-2-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2020-2021人教版生物必修2作业:7-2-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2020-2021人教版生物必修2作业:7-2-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2020-2021人教版生物必修2作业:7-2-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2020-2021人教版生物必修2作业:7-2-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后分层检测案2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合格基础练】1下列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同一种群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产生后代,同一物种的个体间也能相互交配产生后代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C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物种的基因频率往往保持不变D物种基因库的基因一般不如种群基因库的基因丰富解析:同一种群内的个体都是同一物种,可以相互交配产生后代;物种是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同一种生物;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种群的基因频率不是一成不变的,物种的基因频率也是不断变化的;物种基因库是同一物种的各个种群基因的总和,种群基因

2、库是指该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前者比后者更丰富。答案:A2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表现为共同进化B超级细菌感染病例的出现,是因为抗生素的滥用促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C持续选择条件下,决定某不良性状的基因频率将逐渐减小D隔离与新物种形成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解析: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是种群的进化,并不是共同进化;基因突变是自发的,与使用抗生素无关;持续选择条件下,决定某不良性状的基因频率将逐渐减小;隔离与新物种形成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答案:C3下图表示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关于它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从

3、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物种可以有很多种群,地理隔离阻碍了这些种群进行基因交流B若物种2是由物种1形成的,则物种1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C由物种1形成物种2的必要条件是地理隔离D若种群1与种群2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都在进化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但并不是所有新物种的形成都需要经过地理隔离。答案:C4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导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

4、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无法推断出()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解析:在生存斗争中,病毒与兔之间相互选择,感染病毒后,抗性较强的兔被保留下来,抗性较差的个体死亡,故A项正确。病毒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进行生命活动,兔感染强毒性病毒后会很快死亡,强毒性病毒失去宿主,寄生关系难以维持,故B项正确。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使中毒性病毒的存活时间长,繁殖代数多,导致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故C项错误。蚊

5、子能传播兔病毒,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进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故D项正确。答案:C5下列关于自然界中影响物种形成因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物种形成的内因B自然选择是物种形成的外因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D物种的形成有的不需要经过隔离解析: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有的物种如多倍体的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而直接达到生殖隔离。答案:D6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A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只能生活在人工环境中B生物进化的方向与基因突变的方向一致C冬季来临时植物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是为了更好地防止冻害D受农药处理后种群中抗药性强的个体有

6、更多机会将基因传递给后代解析:人工培育的新物种有的也可以生活在野外如杂交水稻等;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自然选择的方向;冬季来临时,植物体内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增大了细胞内溶液的浓度,降低了凝固点,有利于适应寒冷环境,而不是为了适应寒冷环境;农药处理后选择了具有抗药性的个体,淘汰了没有抗药性的个体,因此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的机会大大增加。答案:D7下列关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是()A共同进化表现在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上B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地球上厌氧生物比好氧生物出现得早D外来物种入侵不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解析:

7、共同进化不仅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还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A项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项错误;由于地球上最初没有氧气,根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判断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厌氧生物,当有氧气出现后才有好氧生物,C项正确;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影响与之有竞争关系的当地物种,使某些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故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D项错误。答案:C8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叙述,错误的是()A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B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C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都可能会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

8、向D生活在神农架的野兔与狼都能迅速奔跑,这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解析: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从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都可能改变种群基因频率,从而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不同物种在种间相互作用中共同进化。答案:B9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不同种群的生物肯定不属于同一个物种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必须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ABC D解析: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

9、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其概念范围比种群要大,例如,东北虎和华南虎虽属两个种群,但属同一物种。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物种形成的方式有多种,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只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答案:C10大约一万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甲、乙两个种群,两个种群所发生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历a过程,最终达到生殖隔离Bb过程的实质就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使生物能够定向进化C只能表示新物种形成过程中,基因突变是不定向和随机的D品系1和品系2种群基因库出现了差异,立刻形成物种1和

10、物种2解析:图中a过程表示地理隔离,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b过程表示自然选择,其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发生进化;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三者均是不定向的;当品系1和品系2种群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即产生生殖隔离时才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答案:B11加拉帕戈斯群岛由许多互不相连、彼此独立的小岛组成。1835年,达尔文发现该群岛上有地雀13种,如图表示这13种地雀之间的进化关系。(1)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些不同种的地雀都是由_这一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2)每一种地雀都有其特定的觅食场所,这些场所分布在不同的小岛上。每一种地雀

11、喙的大小、形状、尺寸等性状均存在差异,这是各小岛上不同的_因素作用的结果。该因素在地雀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_的作用。(3)由于各小岛彼此独立,生活在这些小岛上的原始地雀之间存在着_隔离。在长期的进化历程中,各个小岛上的地雀分别累积各自的有利变异,从而彼此之间逐渐形成_隔离,最终形成了地雀新种。(4)若某个小岛上的地雀均为莺雀,则该小岛上的全部莺雀个体称为_。这是生物进化的_。(5)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13种地雀体现了生物的_多样性。解析:(1)分析图示可知,这些不同种的地雀都是由共同祖先南美洲地雀进化而来的。(2)喙是用来取食的,地雀喙存在差异,是各小岛上不同的食物因素作用的结果。食物因素在地雀的

12、进化过程中起到了选择的作用。(3)由于小岛彼此独立,原始地雀之间存在地理隔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由于各自有利变异的积累,产生了生殖隔离。(4)生活在一定地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总和称为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5)该群岛上的13种地雀体现了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答案:(1)南美洲地雀(2)食物选择(3)地理生殖(4)种群基本单位(5)物种【等级提升练】12甲海岛上的某种鸟一部分迁徙到乙、丙两个海岛(三个岛屿相互隔绝),下图所示为刚迁入时和迁入多年后决定羽毛颜色的相关基因的调查结果(B黑色、b灰色、B1黄色)。下列推测正确的是()A三个海岛上的这种鸟既存在地理隔离,又存在生殖隔离B鸟类迁入新海岛后会

13、与其食物、天敌和无机环境共同进化C甲、丙两个海岛的相同环境决定羽毛颜色朝着相同方向进化D乙海岛的环境促进羽毛颜色基因发生定向突变,产生B1基因解析:三个海岛上的这种鸟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是无法确定是否存在生殖隔离,A项错误。鸟类迁入新海岛后与岛上原有的生物、无机环境相互影响,共同进化,B项正确。多年后,对于甲海岛上的种群而言,b的基因频率下降,而对于丙海岛上的种群而言,b的基因频率上升,故甲、丙两个海岛上鸟类羽毛颜色进化的方向是不同的,C项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环境通过选择作用对这些突变后的基因进行了筛选,D项错误。答案:B13一对等位基因(F、f)位于常染色体上,经调查,某兔群中雌兔的基

14、因型及其频率为FF(30%)、Ff(60%)、ff(10%);雄兔的基因型及其频率为FF(20%)、Ff(40%)、ff(40%)。假设该兔群中雌雄个体随机交配,且后代生活力一致,则子代中()A基因型频率改变,该群体发生了进化BFf基因型频率为52%CF基因的频率在雌兔中为60%、在雄兔中为40%D雌兔、雄兔的基因型频率不同,进化方向不同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子代基因型频率改变不能说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A错误。由题意可知,雌兔的基因型频率为FF(30%)、Ff(60%)、ff(10%),雌兔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及所占比例是F30%(1/2)60%60%,f10%(1/2)6

15、0%40%;雄兔的基因型频率为FF(20%)、Ff(40%)、ff(40%),雄兔产生的精子的基因型及所占比例是F20%(1/2)40%40%,f40%(1/2)40%60%。因此自由交配后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FFFfff(60%40%)(60%60%40%40%)(40%60%)24%52%24%,B正确。自由交配后子代的基因频率为F24%(1/2)52%50%,f50%,因此子代中F基因的频率在雌兔、雄兔中相同,均为50%,C错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同一种群中雌雄个体进化方向相同,D错误。答案:B14油菜物种甲(2n20)与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可形成

16、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B在幼苗丁的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6或72条染色体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解析: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是在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达到使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目的,A错误;油菜物种甲、乙杂交,子代丙是异源二倍体,其染色体数为10818,用秋水仙素处理其顶芽后,发育成的幼苗丁中部分细胞染色体加倍为36条,在该类细胞的有丝分裂后期,可观察到72条染色体,B正确;决定生物进化方向

17、的是自然选择,不是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染色体变异),C错误;虽然形成戊的过程没有经过地理隔离,但是戊为异源四倍体,与二倍体物种甲、二倍体物种乙都存在生殖隔离,因而戊是新物种,D错误。答案:B15研究人员对生长在山区中的某二倍体植物种群进行了两次调查,结果见下表。已知控制植株红花、黄花和白花性状的基因依次为R、r和r,且R对r、r为显性,r对r为显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红花植株白花植株黄花植株初次调查64%36%0二次调查36%25%39%A.基因突变是该植物花色基因频率变化的原因之一B该种植物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共同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C初次调查时种群中R的基因频率为40%,二次调查时为20

18、%D基因r的产生与遗传为该植物基因多样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解析:基因突变是该植物花色基因频率变化的原因之一,A正确;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B正确;由于不知道红花植株中RR、Rr和Rr各基因型的具体比例,所以不能确定种群中R基因的基因频率,C错误;基因r的产生与遗传为该植物基因多样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正确。答案:C【素养养成练】16根据下列材料,回答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材料一某种蛾易被蝙蝠捕食,千百万年之后,此种蛾中的一部分个体当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其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其他改变。当人工使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交配后,产出

19、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材料二蛙幼体生活于水中,成体生活于水中或陆地。由于剧烈的地质变化,使某种蛙生活的水体分开,蛙被隔离为两个种群。千百万年之后,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材料一中的这种蛾已经发生了进化,原因是_。(2)材料二中的这两个种群是否已经进化为两个不同的物种?_,理由是_。(3)在材料一中,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_的结果。(4)下表为某基因在种群A和B中的基因型个体数。基因型A种群(个)B种群(个)XDXD2000XDXd50160XdXd100200XDY1800XdY170270D基因在A种群中的基因频率为_。就D基因而言,A种群

20、的遗传多样性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B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利用表中数据陈述判断依据。_。解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故材料一中的这种蛾已经发生了进化,原因是基因频率已经发生了改变。(2)材料二中“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说明这两个种群之间产生了生殖隔离,形成了新物种。(3)蛾中的一部分当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其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其他改变,这说明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结果。(4)D基因在A种群中的基因频率0.6。就D基因而言,A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高于B种群,因为A种群的基因型为5种,B种群为3种。答案:(1)种群基因频率已经发生了改变(2)是已经存在生殖隔离(3)自然选择(4)60%(或0.6)大于因为A种群的基因型多于B种群(或A种群的基因型有5种,B种群的基因型只有3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