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42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2.内容领域措施结果农业方面(1)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2)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3)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农业有所好转,但冒进思想和恶劣气候使苏联农业再度出现危机工业方面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政治方面(1)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2)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未找到产生个人崇拜的真正根源,重新陷入个人崇拜的泥淖3.评价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改革初期(1)措施(2)结果2.改革后期(1)状况:过分追求稳定,改革步伐逐渐缓慢。(2)结果:经济发展停滞和下降,各种社会矛盾滋生,苏联
2、陷入困境。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内容(1)经济:制定发展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2)政治2.影响(1)使苏联社会危机进一步加剧。(2)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轻巧识记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可归纳为“一、三、四”一个对象:斯大林模式。三次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四点措施:扩大自主权、改革经营管理制度、承认市场调节、实行政治“民主化”。1.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2.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为重点,促进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但苏联的经济发展也因此陷于停滞。3.赫鲁晓夫、勃
3、列日涅夫改革的不佳效果不能说明他们的改革是错误的,而是改革的思路错了。苏联的改革必须果断地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4.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5.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开始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后转向政治领域,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导致苏联解体。6.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最终放弃社会主义制度。7.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根本失误是不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8.
4、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1.史料解史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举措与结果史料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19541960年,先后开垦4000多万公顷荒地。这期间,全国的粮食产量增长了50%以上,其中1/3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但由于经营和管理不善,加上粗放耕作,到20世纪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呈现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便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论从史出史料反映出赫鲁晓夫改革的重要措施即开垦荒地、扩大产粮区。划线部分表明由于经营管理落后,耕作方式简单粗放,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没有
5、彻底解决粮食问题。2.史料探史勃列日涅夫改革与戈尔巴乔夫改革史料一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探究(1)据史料一指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侧重点,有何消极影响?答案勃列日涅夫改革将重点放在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上,导致苏联人民生活水平落后,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史料二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氏(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探究(2)你如何理解史料二中“戈氏改
6、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这句话的含义?答案说明了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根本失误是不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3.归纳比较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异侧重点农业工业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是政治领域结果取得一定的成效,最后失败失败失败原因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同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结果:成效都不显著都,都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4.重点讲解多角度理解苏联的经济改革(1)知识角度:
7、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多次改革的根源。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工业方面,二者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而戈尔巴乔夫制定经济发展的加速战略,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以苏联解体而告终。(2)史观角度: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考虑,在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时期,全球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半球化”的发展模式,即世界上主要存在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二者互相斗争、此消彼长可以带来很多值得深思的经验和教训。(3)热点角度:中国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给中国经济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活力。从这一现实热点出发,对苏联改革留下的经验
8、和教训进行总结和深思是非常有必要的。5.重要史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改革的缺陷和经验教训(1)缺失: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加了改革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直接原因:经济改革缺少宏观决策和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2)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高考题组1.(20
9、14福建高考)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是()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答案D解析19521964年是赫鲁晓夫当政时期,他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故选D。A项“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时期,B项“加速发展战略”是戈尔巴乔夫提出的,C项材料未体现。2.(2013全国高考)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
10、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答案D解析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体制确立,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的一个重要后果是农业生产长期发展缓慢,而1952年的苏共十九大却认为粮食产量增加并解决了谷物问题,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是对斯大林体制的曲意维护,故排除A项,D项为正确答案。B项材料信息无从体现;苏联农业改革开始于赫鲁晓夫1956年上台后,C项说法错误。模拟题组3.“外交的失败更进一步损害了他在其同事们之间的声望。他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一鲁莽
11、计划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材料中的“他”()A.始终是斯大林政策的忠实拥护者B.致力于援助中国的经济建设C.开展了以农业为突破口的改革D.把重工业发展到了新的高度答案C解析“他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一鲁莽计划”是指赫鲁晓夫时期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赫鲁晓夫开苏联改革的先河,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时期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故B项错误;把重工业发展到了新的高度的应是指勃列日涅夫改革,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故D项错误;由于斯大林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导致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赫鲁晓夫以农业为突破口,开始了经济领域的改革,故C项正
12、确。4.历史上的苏联一文写道:“沿着斯大林设计的道路就是一条通向崩溃的路,其多任领导人试图扭转前进方向,但皆未成功。”关于苏联领导人努力扭转方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赫鲁晓夫冲击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B.勃列日涅夫仍坚持发展重工业的政策C.戈尔巴乔夫违背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D.上述三人的经济改革成功,政治改革失败答案D解析三人的经济改革均谈不上成功,故D项说法错误。5.以下是苏联时期的政治笑话,该笑话讽刺了苏联()“爸,您能给我套车钥匙吗?”“好,别丢了,儿子,七年之后我们就会领到车!”A.片面发展重工业B.忽视轻工业的生产C.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消费品紧缺D.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答案C解析从材
13、料来看,无法得出轻、重工业及农业的发展状况,排除A、B、D三项。汽车属于消费品,“七年之后我们就会领到车”的信息表明,苏联的消费品生产严重不足,这与其强调发展重工业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关。考点训练1.R.R.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论述到:“在1945年之后,工业社会的组织问题也没有得到最终解决。在理论上存在着两个相反的典型社会形态。其中一端最好的体现者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另一端是由美国代表的苏联体制的主要缺陷是政治和经济自由的缺乏以及对个体主动性的抑制”为了克服“体制的缺陷”()A.斯大林积极加强对农业的管理,致力于集体农庄建设B.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逐步改善了人民的生活C.勃列日涅夫变
14、革企业所有制,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D.戈尔巴乔夫用经济管理办法,承认市场调节的作用答案D解析集体农庄建设开始于1928年,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B、C项错误;戈尔巴乔夫主张用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来克服旧体制的弊端,即统的过多、管的过死,故D项正确。2.在2015年10月俄罗斯舆论研究中心公布的国家历任领导人的民心指数统计中,勃列日涅夫排第3位,这里俄国人民应主要是肯定他的()A.推广玉米种植的改革改善了农民生活水平B.工业改革使苏联综合国力与美国相匹敌C.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平反一些冤案D.倡导民主化、公开性,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答案B解
15、析A、C两项为赫鲁晓夫改革内容,D项为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只有B项符合勃列日涅夫的执政史实。3.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C.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答案C解析赫鲁晓夫不切合实际,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体现了“蛮干家”的一面。4.赫鲁晓夫曾说:“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对于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来说是争取巩固集体农庄经济的强有力手段。他能够从单位
16、面积上获得最高产量出发进行安排。”这表明赫鲁晓夫想通过改革()A.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提高粮食价格增加农民收入C.巩固斯大林体制的地位D.推动荒地开垦增加粮食产量答案A解析据材料有效信息赫鲁晓夫想通过“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争取“从单位面积上获得最高产量”,即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符合题意;B、D两项中“提高粮食价格”和“推动荒地开垦”,材料中均没有体现;C项与史实不符。5.1973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1979年,联合
17、公司达3947个,参加的企业共有17516个。这一措施()A.仍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B.成为使苏联一跃成为超级大国的重要因素C.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要内容D.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答案A解析据题干“1973年”可知,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改变斯大林模式,A项符合题意。此时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C项错误;苏联成为超级大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故B项错误;拉开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序幕的是赫鲁晓夫改革,故D项错误。6.“戈尔巴乔夫的基本错误在于,他没有倾听加盟共和国要求赋予它们经济独立的呼声。除波罗的海诸国外,大多数加盟共和国含哈萨克斯坦在内,并没有追求分离、完全和盲
18、目的独立。”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A.苏联实际上并没有解体B.加盟共和国仅仅要求经济独立C.加盟共和国通过经济独立寻求政治独立D.经济改革的失败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答案D解析由“基本错误在于”“没有倾听加盟共和国要求赋予它们经济独立的呼声”可知,苏联解体主要在于经济改革的失败,故选项D正确。7.1990年莫斯科的第一家麦当劳开业,数千人排着长队等待就餐。一位公民回忆道:“我们在烈日下等了8个小时,这对我来说不是问题,因为为了获得配给的糖和茶叶,我们经常要站上几天。”这反映了()A.快餐业开始改变苏联人的饮食习惯B.苏联政府开始大规模引进国外资本C.苏联民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D.苏联经济结
19、构失调的局面没有改变答案D解析1990年是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据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生活用品供应很紧张,结合戈尔巴乔夫改革,表明经过改革苏联仍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重工业发达、农业和轻工业停滞的局面,D项符合题意。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无论苏联最高领导层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的程度,虽然情况很明显,苏联的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勇于冒险的邻邦。(见下图)19501984年苏联、中国粮食产量的比较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A时间段中苏两国经济分别出现什么问题?并分析共同原因。(2)根据材
20、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B时间段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不同趋势的原因。答案(1)问题:中国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或出现三年困难时期);苏联1963年出现农业危机。原因:农村经济体制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无法得到有效调动;国家领导人急于求成、盲目冒进,违背客观规律。(2)变化趋势:中国迅速增加;苏联总趋势是下降,与中国差距拉大。原因:中国:农村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杂交水稻的培育与推广。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根深蒂固,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解析第(1)问观察图中数据变化的信息,结合中国及苏联各自的时代背景,指出问题并分析原因。第(2)问从图中B处数据的变化,说明各自变化的趋势,结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苏联斯大林模式的消极影响,分析不同趋势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