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 专题10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0221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48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 专题10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8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 专题10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8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 专题10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8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 专题10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8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 专题10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2018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 专题10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2018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 专题10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2018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 专题10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2018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 专题10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2018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 专题10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2018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 专题10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2018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 专题10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2018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 专题10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2018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 专题10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2018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 专题10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2018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 专题10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2018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 专题10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2018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 专题10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2018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 专题10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2018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 专题10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2018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 专题10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1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考点1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际: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2)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在各地发动叛乱。2内容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不论企业大小,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3.性质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4影响(1)积极方面: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2)消极方面: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

2、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2内容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转让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方面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分配制度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3.性质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4影响(1)经济: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25年,国民经济基本恢复,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初步好转。(2)政治:克服了政治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

3、权。轻巧识记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新经济政策史料一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农民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市场上公开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4、。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史料二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学会读史主旨归纳信息解读史料一: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实质和列宁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认识“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列宁认为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并不是放弃社会主义;“农民被准许在市场上公开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生产;“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国家控制经济命脉;“

5、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手段史料二: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改良主义的办法”是指新经济政策“国家调节”苏维埃政权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学会用史(1)根据史料一,归纳新经济政策的特点。从史料一来看,你认为列宁的思想存在什么局限?【提示】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生产;在无产阶级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施;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思想局限:没有摆脱无私有制、无市场经济的传统社会主义思想观念的束缚。(2)如何理解史料二中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提示】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关系发展生产。(3)在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上,列宁的指导思想有何变

6、化?【提示】由直接过渡到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史论归纳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作用(1)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2)作用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为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从实践上说明采用什么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模式,必须和本国的具体实际

7、相适应。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1苏俄共产党员科尔恰什金曾说道:“两年多来,人民在苏维埃制度下忍饥挨饿,而被夺走粮食的人势必会起来反对苏维埃政权,投奔并将投靠邓尼金和高尔察克,从而延长国内战争。”这反映出()A新生苏维埃政权隐藏着危机B政府的继续参战造成了粮荒C德国军队大举入侵苏俄领土D农业集体化政策出现了失误A材料“被夺走粮食的人势必会起来反对苏维埃政权”反映出苏俄内战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农民利益,农民有可能投靠叛乱势力,新生苏维埃政权隐藏着危机,故A项正确;B项出现在俄国参加“一战”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德国军队的大举入侵,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政策出现在之后的斯大林

8、时期,故D项错误。219201921年,苏俄许多工人流往农村,还有一些则自谋生路成了小手工业者。据此推知当时苏俄()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所突破B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C国营农庄吸引了大量劳动力 D政府重视日用品生产A根据材料“19201921年,苏俄许多工人流往农村,还有一些则自谋生路成了小手工业者”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所突破,故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自1921年3月开始实施,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国营农庄是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的产物,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苏俄当时处于内忧外患中,没有重视日用品生产,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3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斯基在日记里写道:“1922年

9、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A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B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C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D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D根据题目中的时间点“1922年”可以得出此时联共(布)在农业方面实行用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农民剩余的粮食可以自由支配,以此为标志,推行新经济政策。加入集体农庄是在斯大林时期(1928年),与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实行实物配给制是在19181921年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故B项错误;削减农业税是1956年上台的赫鲁晓夫实行的政策,故C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D项正确。考点2 “斯大林模式”和苏联社会主

10、义改革与挫折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背景(1)1924年,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2)苏联是只能依靠从国外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2形成过程(1)工业化之路概况1925年12月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1926年起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1928年后,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实现了国家工业化问题形成了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2)农业全盘集体化提出: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成果:1932年,苏联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消灭了富农阶级

11、。评价: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条件,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3标志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4表现经济上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推行单一公有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政治上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中央的权力又高度集中于斯大林思想上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以及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5.影响(1)经济上: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了动力。(2)政治上: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但维系了政局的稳定。(3)思想文化上:统一了全国人民的意志,但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轻巧

12、识记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二、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2)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2内容(1)农业措施: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结果:农业有所好转,但冒进思想和恶劣气候使其再度出现危机。(2)工业措施: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局限性: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3)政治: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进行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活动。3评价(1)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2)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三、勃列日涅夫改革1

13、措施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2结果(1)冲击了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军事实力、综合国力增强,成为超级大国。(2)由于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和过分追求稳定,改革步伐缓慢下来,经济停滞下降,苏联陷入困境。四、戈尔巴乔夫改革1内容经济制定“加速发展战略”政治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倡导“民主化、公开性”;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国家结构提出“更新联盟”的构想2.影响(1)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国家政权发生质变,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2)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签署,苏联完全解体。轻巧识记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和挫折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

14、归纳1斯大林模式史料一史料二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中学历史教学史料三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国家计划力争精确,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在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大国的崛起学会读史主旨归纳信息解读史料一:斯大林模式形成时期苏联经济状况

15、经济增长数据说明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要注意其中的备注信息“一五时期农业产值为负增长”,这从侧面说明当时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史料二:斯大林模式的特点“集体农庄经济制度”说明集体农庄实行单一的公有制“都由国家决定”说明集体农庄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说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农业生产的停滞不前史料三: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说明苏联长期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学会用史(1)根据史料一、二,说明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中农业扮演什么角色?结果

16、如何?【提示】角色:配合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为其提供资金积累。结果:使苏联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但也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发展滞后,农民生活徘徊不前。(2)根据史料二、三,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影响。【提示】特点:依靠行政手段干预经济发展;影响:长期执行指令性计划,挫伤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史论归纳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1)政治:党政不分,以党代政;高度集权,破坏了民主集中制原则,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2)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价值规律的作用。2影响(1)积极:通过

17、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2)消极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史料一赫鲁晓夫所进行的经济管理体制改组作为战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对后来的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应该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开拓者。他勇于突破旧的模式,探索新的道路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但是,他毕竟受到历史局限性的束

18、缚,对社会主义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病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还缺乏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成熟的改革理论和思想。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史料二“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认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学会读史主旨归纳信息解读史料一:全面认识评价赫鲁晓夫改革“战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改革者“受到历史局限性的束缚,对社会主义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病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还缺乏全面的、深刻的认识”说明赫鲁晓夫是一

19、位改革失败者史料二: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否定“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剥光为止”“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形象地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学会用史(1)史料一是如何看待赫鲁晓夫改革的?【提示】史料一表明,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改革不会成功。(2)根据史料二,归纳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提示】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根本上动摇了党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史论归纳 战后苏联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措施“

20、斯大林模式”存在的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理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滞后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因困难重重而转向政治改革劳动者态度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分配制度“大锅饭”现象严重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4赫鲁晓夫逐步改革农民义务交售农产品的制度,并于1958年最终取消了这一制度,新方法规定由国家用统一的办法向集体农庄收购农副产品

21、。这一做法()A突破了斯大林模式B考虑了苏联经济发展实际C为工业提供更多资金D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B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根据苏联的实际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尤其是对农业的政策做了变动,由国家用统一的办法向集体农庄收购农副产品是其措施之一,故B项正确;赫鲁晓夫的该项改革措施并没有为工业提供更多资金,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出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5从赫鲁晓夫改革到勃列日涅夫改革相继失败,一个重要原因是()A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来的旧体制B当时美国实力过于强大C一开始就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D改革的侧重点摇摆不定A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相

22、继失败的根本原因即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制,故A项正确;美国实力强大与否不是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没有背离社会主义道路,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的侧重点在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侧重点在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方面,故D项错误。61965年10月,苏联政府通过社会主义国营生产企业条例,决定实施“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上的自主权,加强经济杠杆和物质刺激的作用,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新经济体制的实施()A是二十年代新经济政策的再现B反映出苏联效仿西方实行市场经济C说明苏联摆脱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D丰富了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D根据材料中“扩大企业在经营

23、和生产上的自主权,加强经济杠杆和物质刺激的作用,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说明二战后苏联尝试进行改革,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的改革,故D项正确。主题一从“理想”到“现实”的“实验”列宁时代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主题立意十月革命后,严峻的内外局势促使苏维埃政权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集中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曾试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结果并未成功。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历史的必然,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在苏俄(联)社会主义经济体

24、制的确立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的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知识交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同前提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目的巩固政权,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等作用巩固了政权异含义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生产资料所有制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多种所有制并存分配原则平均主义分配多种分配形式经济运行机制计划调节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作用和实践效果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25、正确途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主题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及苏联的经济改革主题立意“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实行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步取消新经济政策,逐渐形成的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排斥市场调节。“斯大林模式”使苏联有可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斯大林模式长期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逐渐失去活力而日益僵化。由于其

26、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最终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知识交汇1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弊端(1)农业集体化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的,当时,多数农民不愿加入集体农庄,而且国家无法为集体农庄提供必需的农业机械和财政支持。(2)违反自愿原则,用行政命令或变相暴力强迫农民立即加入集体农庄。(3)农业全盘集体化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造成苏联农业长期不景气。2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异侧重点农业工业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是政治领域结果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后失败失败失败原因只是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同

27、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本讲全国卷命题情况分析考纲考题统计情境创设相关考点(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模式”(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2016全国甲卷34苏联工业化取得的显著成就“斯大林模式”2015全国卷34苏联粮食产量、出口变化“斯大林模式”2014全国卷34苏联引进外资进行工业化新经济政策2013全国卷33马林科夫的报告“斯大林模式”2013全国卷35斯大林的言论“斯大林模式”把握高考规律领悟高考真谛真题实战解题支招1.(2016全国甲卷)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

28、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注意时间信息:“1928年”“4年以后”,当时美国正处于经济危机中,而苏联五年计划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这一对比,美国关注苏联的原因即可一目了然。2.(2015全国卷)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贡献B

29、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19301931年,粮食产量下降反而出口量增加,这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为国家积累了外汇资金,二是“从农民身上拿走的太多”。综合分析,答案显而易见。3.(2014全国卷)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由德国公司负责”体现了当时苏联将部分企业以租让制的形式转给外国资本家经营的思想,联系20世纪20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

30、设分析即可。4.(2013全国卷)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言论是个人思想的一种行为表现,言论的绝对化反映了其思想的绝对化。如此分析,再联系1952年苏联时代背景分析,答案水落石出。5.(2013全国卷)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31、”这一思想()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斯大林的话体现了他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的思想,用这种思想去指导其实践,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答案一看便知。【解析答案】1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材料的核心信息是1932年以后美国人对苏联的关注增多了,因为这一时期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而美国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人希望从苏联的建设中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故选B项。A项错误,经济危机并未波及苏联,故排除。C项与美国农业生产的相对过剩矛盾,美国不需要考虑这一问题,故排除。D项

32、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矛盾,排除。2A题干材料反映的史实是苏联在粮食产量减少的情况下增加粮食出口量。套用“史实支撑法”,联系当时苏联正在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史实,可以直接得出答案为A项。苏联人民通过缩减口粮支持国家粮食出口换外汇来发展工业,说明人民为工业化建设做出了贡献。3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材料反映了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钾矿的行为,不涉及技术基础,也没有违背计划经济指令,排除A、B两项;一个由苏联自行建设,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不能体现完全依赖外资,排除C项;德国公司负责与新经济政策在工业上的措施类似,故D项正确。4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1952年”这一时间信息。材料

33、中的“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信息,意在说明斯大林模式彻底地解决了苏联的粮食问题。A、C两项与斯大林模式下农业长期落后的真实状况不符,排除;加快工业化是由当时苏联面临的国际环境决定的,B项错误。5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1931年”这一时间信息,理解斯大林说这段话的含义,结合当时苏联国内外形势思考作答。当时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苏联必须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斯大林的话体现了他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的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推动下,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故选B项。演练仿真模拟明确高考趋向1191

34、8年,列宁在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上说:“我知道我们才开始进入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我们还没有到达社会主义,我们不能一下子跳到社会主义,我们甚至远没有结束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观点()A认为俄国缺乏到达社会主义的条件 B为实行新经济政策做出说明C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经验教训 D认为应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D缺乏到达社会主义的条件与材料中“我们才开始进入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不符,故A项错误;1920年底,苏俄国内战争基本结束,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导致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机,由此列宁决定调整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与材料中“1918年”不符,故B项错误;1918年夏,苏俄进入艰

35、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迫于形势需要,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不可能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中“我们才开始进入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不能一下子跳到社会主义”表明列宁认为应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故D项正确。2(2017黄冈模拟)尤布尔金在三个列宁中认为,十月革命的列宁在思想和行动上完全以阶级观点为依据。后来的列宁越来越不像马克思主义者,而是渐进的“改良主义者”。列宁的“改良”是指()A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C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取消实物配给制实行自由贸易B固定粮食税能够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能体现改良的特点,故A项错误;

36、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是列宁采用的退一步进两步的策略,采用向社会主义缓进而非激进的措施,故B项正确;无论在内战时期还是内战后,苏俄(联)都有不同程度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改良无关,故C项错误;取消实物配给制能够推动商品贸易的繁荣,而非资本主义社会独有,故D项错误。3(2017太原模拟)19331934年,苏联粮食产区的小麦交售价格是每公斤3.29.4戈比,而每公斤面粉的零售价格是3560戈比。这反映了当时苏联()A抵制欧美国家农产品倾销B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C实施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 D城乡间经济交流频繁C在19331934年苏联是出口粮食,基本不进口粮食,故A项错误;苏联是1936年

37、确立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通过粮食交售价格与面粉销售价格的差价,获取资金发展工业,故C项正确;城乡间经济交流频繁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4(2017商丘模拟)英国学者霍布斯鲍姆指出:“虽然苏联经济的落后和低效、斯大林集体化和大规模镇压的残暴与无情也引人注目,但这些都不及苏联经济不受萧条影响的成就让人印象深刻。一时间模仿苏联五年计划之举纷纷出现,计划和规划成为政坛术语。”据此可知,该学者()A肯定计划经济体制的完美无瑕B否认苏联经济存在的诸多问题C认识到斯大林体制的可取之处D坚信社会主义将取代资本主义C材料信息“虽然苏联经济的落后和低效”说明计划经济体制有很多的弊端,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斯大

38、林集体化和大规模镇压的残暴与无情也引人注目”说明计划经济体制有很多的弊端,故B项错误;由“但这些都不及苏联经济不受萧条影响的成就让人印象深刻”说明苏联计划经济取得很大成就,故C项正确;D项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5(2017济南模拟)学者陈义初指出,苏联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重视发展农业,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基建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不断增加,19611965年是19.8%,19661970年为23.4%,19711975年则是26.5%,这在当时世界各大国中居首位。由此可见()A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B苏联的农业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效C苏联领导人将农业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D农业问题成为阻碍苏联发

39、展的重要因素D片面发展工业,导致轻工业、农业与重工业比例的失调,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阻碍苏联经济发展,故而需要调整和改革,故D项正确。6据统计,苏联“十五”(19761980年)计划期间农业平均产值比“七五”(19611965年)计划期间增长50%。这表明()A勃列日涅夫对农业给予一定重视B当时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发展农业C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取得一定成就D加速发展战略取得了实质性突破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19761980年间属于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题干的意思是在此期间苏联的农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这是对农业重视的结果,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时期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

40、知识可知,此时为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不是赫鲁晓夫,故C项错误;加速发展战略是戈尔巴乔夫提出的,不是勃列日涅夫提出的,故D项错误。罗斯福新政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启示:重视农业,关注民生学术前沿理论阐释“重农”、民生、和谐问题是近年来持续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罗斯福新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涉及的农业政策与举措、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措施、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建立、苏联解决民生问题的探索与失误等,都体现了国家追求公平、公正、正义的社会目标,达到国家稳定、造福民众的目的。高考命题中,与这一热点相关的古今中外历史上有关发展农业改善民生的历史举措和政策、民生与和谐思想等必是高考考查的重

41、点。运用点拨1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1)罗斯福新政“以工代赈”。(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福利国家的建立”等。2社会主义苏联的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余粮收集制、实物配给制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引发危机。(2)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行自由贸易,使劳动者获得了一定的生产、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3)斯大林模式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较大的启示。3(对接高考)高考命题主要着眼于辩证地评价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与资本主义发

42、展的关系,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对中国当前的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针对训练1凯恩斯给罗斯福的信:“您已经使您自己成为各国有志于在现行制度的框框内进行合理的实验以改正我们所面临的弊端的委托人。”“合理的实验”是指()A国家干预经济B建立福利国家C实施计划经济D实行国家资本主义A“在现行制度的框框内进行合理的实验以改正我们所面临的弊端”就是指在维护资本主义的前提下,进行国家干预经济,A项符合题意。福利国家建立于二战后,B项错误。凯恩斯并不主张实行计划经济,C项错误。国家资本主义指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它的性质和作用取决于国家的性质,可以在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也可以在资本主义国家实行,D项错误。2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引自全球通史)。西方国家做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A采取余粮收集制B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C导致国家经济的衰退D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D根据题干可知西方的批评主要针对的是苏联人民受到严重的剥削,而不仅仅是因为国家经济的衰退,故C项错误,D项正确。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政策,故A项错误;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不一定意味着对苏联公民的剥削,故B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