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近年来,在河南省政府及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认真规划,强力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家知道,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力最强的高新技术之一,信息化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教育信息化是在全球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必然会导致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模式和教育管理发生巨大的变化。我省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特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一、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一场深刻革命,有利推动教育创新如果说工业革命带来了班级化教学、批量化生产的近代和
2、现代教育,那么,信息革命带来的是个性化学习、菜单式服务、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当代教育和未来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更符合人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21 世纪以来,信息网络技术席卷全球,对全人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信息化缩短了知识创新和技术转化的周期,有效促进了学科交叉融合,实现全球研发、全球生产、全球配置,使知识的生产、应用、传播呈现出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据统计,我国现有 6 亿多网民,位居世界第一位。信息化改变了人类认识和社会交往方式,即时通讯、网上购物、远程教学与医疗、视频点播,丰富了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信息技术极大地扩展了学习的手段与范围,使广大师生拥有了获取信息的平等地位,有助于构建师生积极互动的教
3、育新模式,促进教与学的“双重革命”,加快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素质培养为主转变,从以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因此,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二、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 2020 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时空限制和以书本为主要传播载体的状况,使教育迈向了全新的信息时代,成为推动教育创新和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必须加快推进“数字河南”“智慧中原”建设,加快实现我省教育现代化,实现由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的转变,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
4、要的各方面人才。必须把握信息技术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树立信息化条件下的新理念,推广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这就是说,要把信息化作为构建我省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以信息技术来破解我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难题和瓶颈,推动我省教育现代化的早日实现。三、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大举措教育均衡的核心是教师,但现实条件不允许我们实现教师的绝对均衡,怎么办?我认为信息技术能帮助我们弥补教师的不均衡。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可把优质教学资源从城镇学校传送到农村学校,把名校、名师的授课传送到所有学校,把个人学习从学校扩展到家庭,使泛在学习、移动学习、个性学习成为现实,实现优质教育
5、资源共享。如此,可以为广大学生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逐步解决在区域之间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的差距,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破解择校热、大班额等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有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满足广大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逐步实现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四、加快教育信息化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我省是人口大省、教育大省,基础教育学校量大、面广,在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差距较大。尤其是广大农村学校基础设施条件差,农村教师数量不足、水平不高。体、音、美、英语、科学等学科师资缺乏,往往不能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教师教学水平不高,教学方法单一,信息资源缺乏,这些都制约着教育质量的
6、提高。如果按照常规途径解决诸多问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教育信息化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将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通过教育信息化将优质资源便捷高效地向农村和边远地区传送,较快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广大教师通过网上培训、视频课堂、名师课堂、互动观摩,随时按需主动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广大教师能够零距离接触先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能力,优化教学效果。依照国家的要求,我省教育信息化确定的总的发展目标是:到 2020 年,全面完成国家、省教育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任务,形成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7、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要使全省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持与引领作用充分显现。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具体目标是:到 2015 年,以“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为重点,使全省所有中小学校通过宽带接入互联网,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80%的中小学校实现网络“班班通”,使全省每一所中小学校都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全省小学生机比达到
8、 101 以上,中学生机比达到 81 以上,师机比达到 11 以上,各学校多媒体教室配备率达到 80%以上。经济较为发达或教育基础较好的地方,应该实现更高的目标,通过 35 年的努力,在全省率先实现基础教育的现代化。具体到基础教育领域,信息化的基本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既要统筹兼顾,前瞻布局,注重与国家和省规划相衔接,又要针对区域特点和学校情况,加强分类指导,分步推进;既要坚持政府主导,又要注重发挥企业、社会团体参与的积极性;既要注重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又要注重软件资源建设;既要抓好教师培训,又要重视实际应用。为实现上述目标和要求,今后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多形式推动宽带接入,实现
9、“宽带网络校校通”“宽带网络校校通”即学校宽带接入与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建设,这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与前提。没有“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就都无法实现。各地要采用多种方式,实现办公室、教室、实验室、图书室等各个场所有线或无线网络全覆盖。对广大农村学校及教学点,可以采用 ADSL 等宽带技术直接接入,带宽不低于 10 兆(Mbps);对建有校园网及实现网络“班班通”的学校,要实现与互联网、本地教育城域网的光纤接入,接入带宽应不低于 100 兆(Mbps)。在建设机制上,要鼓励基础电信运营商等社会力量参与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及教育专网的组建和维护,调动企业积极性,把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充分
10、发挥出来,通过竞争,为学校提供质优价廉的宽带接入服务。第二,加快多媒体教室建设,推动“优质资源班班通”多媒体教室建设是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的前提条件。各地要加快多媒体教室建设,实现网络“班班通”。按照我省规划,2015 年全省网络“班班通”要达到 80%以上,这是一个整体要求。根据各地经济和教育基础条件,城市、县城区及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学校网络“班班通”要 100%完成,经济条件一般的县(市、区)学校要达到 80%以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学校要达到 60%以上,中央和省支持力度较大的集中连片贫困县,也要力争达到 80%。同时,要加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
11、深入应用,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要围绕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重点启动“三个课堂”建设。一是“专递课堂”,就是针对农村、贫困地区小学和教学点缺少师资、开不齐课的问题,集中力量开发音乐、美术、英语、科学等短缺课程,开设同步课程,逐步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2013 年省里已开发了针对教学点项目的“点点通”平台,把同步课程直接推送到教学点,今后要重点开发小学、初中同步课堂资源。各地要组织中小学校广泛应用“专递课堂”资源,为边远学校或教学点服务。二是“名师课堂”,就是依托网络直播互动平台,组织名师授课,为广大中小学校建立点播、直播网络课堂资源,发挥名师示范带动作用,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水平和
1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三是“名校网络课堂”,主要是以名校开设网络学校、网络选修课等方式,推动优质资源在全省的快速共享。鼓励和支持省内基础教育名校开设名校网络课堂,帮助更多的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第三,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公共服务平台是优质资源汇聚交流、共建共享的载体,更是“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重要支撑。一是要建好省级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开发国家课程资源、地方特色资源,与国家平台互通互联。二是省辖市和县(市、区)要建好应用平台,完善教学资源应用机制,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优质资源。不要盲目搞资源平台,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开发一些地方资源,满足教育
13、教学需求,避免重复浪费。三是学校要利用各级公共服务平台,指导教师和学生建立个人网络学习空间,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动和学习模式创新。第四,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能否得到广泛、深入的应用,关键在教师。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教师必备的基本教育教学能力。教育部近期启动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到 2017 年底要完成全国 1000 多万名中小学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推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与现有各类培训项目的统筹安排。根据教育部的部署,省教育厅已经下发通知,对此项工作提出
14、了明确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迅速行动,制订培训计划,落实培训经费,把教师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织部分,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和教师教育绩效考核体系,充分利用“国培”“省培”市培”“县培”和“校培”五级培训平台和资源,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整合教师教育资源和培训项目,推动教师培训工作全面开展。省、市要抓好骨干教师培训,县(市、区)要抓好教师全员培训。要建立教师主动应用机制,创新教师培训模式,积极推动网络研修社区建设,探索建立自主选学机制,提高教师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到 2017 年底,要完成全省中小学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和全员培训任务。第五,加强管理,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
15、施在一些地方已经具备条件了,关键是会用、用好。我们发现,以往一些学校的实验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长期闲置,没有发挥应用效益。在当前的信息化建设中决不能再出现这种情况。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要加强信息化设施设备的管理与应用,使信息化设施在教育教学中发挥最大的效益。管理是应用的保障,把投入大量资金所配置的设施设备管理好,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注重硬件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日常管理和应用。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对广大学校来说,是一个重要课题。一要加强对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研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电教、教研等人员,要深入学校、深入课堂、深入教学第一线,研究解
16、决应用中的问题,指导和推动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探索信息化应用规律,研究与信息化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及时总结和推广教学改革成果和典型经验。二要加强信息化设施设备的管理,做好设备的维护与更新,保障设施能够正常使用。要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定期对学校的设备完好率和使用率进行检查。三要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经常化、常态化。让师生容易用、喜欢用,“宁可用坏,不可放坏”,避免备而不用、见而不用、闲置浪费。要从制度上把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与教师的奖惩结合起来。要把教师能否在教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用好信息技术与教师的考核、评优、聘任、职称评定等相结合,促使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
17、融合。五、加强领导,创新机制,确保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顺利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能否摆上重要位置,领导是否重视是关键。一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调研,结合本地经济和教育发展实际,研究制订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已制订规划的,要进一步修订完善。各地规划要与国家和省规划相衔接。二是要积极向当地政府汇报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把基础教育信息化列入当地政府的重点工作,研究解决信息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三是要在教育内部建立“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科室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整合教育内部信息技术资源,统一归口,避免浪费和推诿。要制定推进基础信息化工作的具体时间表和路线图,逐项部署,逐项落实
18、。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经费投入是保障。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当地政府领导下,积极与财政部门沟通协调,争取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和使用经费需求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安排专项经费,形成持续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保证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基本条件建设,保证学校购买教育信息化服务的经常性支出。二是要管好、用好信息技术教育费。根据省政府有关文件规定,我省中小学校公用经费中包含有信息技术教育费,这是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一项重要经费来源。2013 年秋季起,中央拨款生均公用经费中增加 60 元用于信息化和教师培训。最近,省教育厅、财政厅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提出:根据基础教育
19、信息化的特点,为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信息技术教育费可以以县为单位统筹安排使用,主要用于硬件建设、教学资源的补充与更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及日常运行维护,以确保基础教育信息化目标的实现。据测算,每年全省这部分经费大约有 10 个亿。各地要用足用好中央和省的政策和资金,把信息化技术费集中统筹使用,按规划分年度实施,力争用 23 年时间完成“班班通”建设任务。同时,要用好“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中的“多媒体建设”配套资金,加快进度,发挥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创新机制,吸引社会团体、企业的支持、参与,形成多元化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投入格局,保证当前教育信息化基本建设。逐步建立“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
20、持续使用”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机制。为保证教育信息化目标的顺利实现及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必须加强督导检查。一是要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验收中加强对信息化指标评估。对于达不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定的“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实现班班通,有条件的地方为成建制小学配备计算机教室”等要求的,不得通过验收。二是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中,要把“实现班班通”,“计算机教室应按最大班额配备,确保学生上课每人 1 机”作为重要建设内容。三是要开展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专项督导检查。对工作取得成效的县(市、区)、学校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对工作开展迟缓的地方通报批评,限期完成。(作者系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责 编 子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