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卷历史试题研讨群荣誉出品,群号:177921323,转载请注明出处=1我们历史教学的”厚度”在哪?北师大成都实验中学雷志伟2014 年 6 月 15 日2012 年,在福建任教高三一个特快班级的时候,我的高考复习方案还是走的传统大众路线,以辅导材料为依托,分时间分专题进行阶段式复习,日日清,月月清,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基础好一点的学生都可以把每一个考点详细的各个方面背的滚瓜烂熟,在平时自主命题的月考都考的很好,但每次省质检,市质检这样的大考却考的不够理想。原因到底在哪呢?后来有一次我看到一篇关于高三历史教学的文章,文章作者敏锐地批评了当前很多高三的历史复习过程“有了深度,却没有了厚度”,从
2、导致学生大考思维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都出现问题。我们历史教学的“厚度”在哪?这个问题一直缠绕着我到现在。确实,高三经过三轮复习,高强度的训练加考试,还有教师课堂深入的扩展和讲解,我们高三历史教学的“深度”绝对是达到了,哪历史教学的“厚度”又怎样达到呢?“厚度”不同于“深度”,它强调的是一种立体感,从立体的角度去观察问题,而“深度”强调的是一种平面感,从平面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就像数学中的“正方体”和“正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可以随着“边长”的变化不断延伸,给我们的感觉在“不断拉长”,这就像我们历史教学“深度”。而“正方体”的形状也可以随着“边长”的变化不断伸展,但给我们感觉是在“不断放大”,这就
3、像我们历史教学的“厚度”。从内容上来讲,随着内容的“深度”不断深入,研究的对象也越来越精细;随着内容的“厚度”不断扩大,研究的对象也越来越充实。分析近年来的高考试题,我将历史教学的“厚度”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体系化专题资源的有效整合;第二、多角度课程资源整体性的认知;第三、宏观历史要素的充分理解;第四、课堂内外历史学科语言的应用。第五、课程内容的精细“剖析”。第一、体系化专题资源的有效整合。体系化的东西,很多人是比较反感的,但它确实是我们高效复习的一个重要手段。体系化的专题资源,是指从专题的角度在加工处理的每一课的资源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从专题的角度对每一课的零散的资源考点进行体系化
4、的资源整合。以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视野,全新的体系去认知这些有效整合的资源信息。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关于这个知识点,很教师喜欢以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两大矛盾为复习的基准点,全面渗透考纲知识,这也达到了历史教学的“深度”。但若换一种角度去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很多学生却感觉比较陌生。比如从中央政府行政效能方面来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这就需要站全国卷历史试题研讨群荣誉出品,群号:177921323,转载请注明出处=2在新的高度来审视这段知识点内容。因此,在我们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脱离传统的脚步,尝试从新的角度去整合和体系化考点内容。第二、多角度课程资源整体
5、性的认知。传统历史教学具有高度指导性的特点,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思路,一步一个脚印,课堂一条主线十分明朗。学生按照教师的讲解步骤去熟悉课程内容,确实能达到很好效果,但只能做到“熟悉”课本,却不能“驾驭”课本。这里所说的“驾驭”课本,主要是指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去认知教材知识,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理解教材内容。比如罗斯福新政这一课内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社会福利制度、生态文明建设、企业诚信、法制化等等角度去认识罗斯福新政。从已有的教材内容中找出与时代敏感相符的信息,与时代接轨,这也是近几年以来高考命题的一个基本趋势。因此,从多角度去审视课程资源,把我们历史教学由“深度”引向“厚度”。第三、宏观历史要素的
6、充分理解。历史事件是指历史上发生的相对独立的大事情,具有一定的情节和过程,它由一些基本的要素所组成。组成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主要有原因、背景、时间、人物、地点、经过、结果、影响、意义和作用(或评价)等,我们称之为历史要素。中学基础历史课程的学习重视历史要素的分析固然重要,学生从历史的微观领域去认知历史,可以达到全面细致的效果。但容易忽视从宏观的角度去分析历史事件,要想把历史教学上升一定的“厚度”,就应该引导学生将所知的历史基本要素用一条主线索串联起来,以该条主线从宏观的角度去整合所知的历史要素,对这些历史要素进行一个“深加工”的处理。如辛亥革命的史实,从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的“三民主义”去认知辛亥革
7、命。兴中会的政治抱负(背景)孙中山革命主张(人物)中华民国的成立、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过程)千年帝制不复存在、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影响),从以上几个环节来看,对辛亥革命的基本历史要素的分析,其实也是对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理论创立和实践过程的分析。第四、课堂内外历史学科语言的应用。历史学科语言一直以来都是学生比较头疼的一个问题,分别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对材料中体现的历史学科语言理解不清;二是材料分析题作答时不会使用历史学科语言,比较口语化。历史学科语言采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历史史实、历史概念等进行科学系统地处理。我们历史教材就一本历史学科语言的重要载体,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将人类历史分
8、成政治、经济和思想三大模块,学生对每一个模块内容的学习,也是学科语言的积累。因此,细致专研课本文句,用心记忆课程重要模块,是学生课堂内外的“必修课”。如 90 年代,美国克林顿总统时期的“新经济”现象。全国卷历史试题研讨群荣誉出品,群号:177921323,转载请注明出处=3人民版教材将这一现象归纳为“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的联动关系被打破,美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经济时代”。人民版教材的这句话将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三者结合起来,也有力地论证了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错误性。这就是科学合理有效系统的历史学科语言。当然对于历史学科语言的掌握应该是一个点滴积累的过程,学生要先学会去“模仿”教材的
9、学科语言,再在这一基础之上描述出自己科学系统的“学科语言”。第五、课程内容的精细“剖析”。历史教材永远只是我们认知历史的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才能达到历史学习新的高度。对历史教材的分析若仅仅“就事论事”,学生是无法准确地把握历史课程的。所以,我们的历史教学应该站在全局的高度,从课程资源的编订者编订意图入手,全面剖析课程资源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弄清课程内容的内在结构。对课程内容细致的剖析和理解过程也是对历史知识的再认知的过程,也是对历史课程资源的“解构”与“重构”。就像一个医生面对的病人一样,要诊断病人,得先“望闻问切”,先弄清病人的病理,才能对症下药。如必修 2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0、的经验和探索,专题基本线索:列宁时代:两大政策斯大林时代:一个模式后斯大林时代:一场改革。课程剖析(以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为例):(1)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本子目主要有三段内容,第一段详细介绍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背景,凸显出“非常时期”;第二段介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基本内容,涉及到多个领域;第三段介绍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和影响。(2)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本子目分两大段,分别介绍了苏联国内战争结束后的经济糟糕的状况和农民、工人、士兵对布尔什维克政党的不满情绪。(3)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本子目有四段内容,第一段介绍政策的背景,第二段介绍政策的内容,第三段介绍政策的影响,第四段介绍
11、政策的评价。三个大的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典型的因果关系。学生清楚了不仅仅清楚了课程内容的基本结构,也总结了对历史事件分析的基本步骤,历史学科的知识和素养都得到了历练和成长。历史教学的“深度”和“厚度”都是我们所应该重视的,对课程内容“深度”的研究是学生学科知识熟悉的必然要求,对课程内容“厚度”的研究是学生学科能力的内在体现。“深度”和“厚度”都建立在对课程资源的基础研究之上,课程资源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深化和厚化”的重要载体,不管是课本还是教辅资源,它们都是我们历史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对象。当然历史教学的“深度”和“厚度”又具有能力交叉与重复的现象,这需要我们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去区别与联系。只要把握好了这两个“度”,我相信,我们的历史教学一定会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