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短板快攻点整体阅读,突破论证精准分析诊断论述类文本往往放在试卷的开头,因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逻辑性,容易使考生产生畏难情绪,有的考生只匆匆浏览一遍就开始做题,结果可想而知;有的考生花费很长时间阅读,却不得要领,以致影响后面的做题时间。其实论述类文本只要循着论点、论据和论证要素去读,去勾画圈点,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局部、细节比对,就能轻松高质量地完成它。在二轮复习中考生要进一步解决好“读”与“比”的问题,力争做好论述题。(2019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
2、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
3、,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
4、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
5、献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家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改编判断下面对文本分析的正误,错
6、误的说明理由。1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答: 答案正确。2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答: 答案正确。3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答: 答案正确。4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体现。答: 答案错误。对最后一段的论证中心理解错误。末段论述中心应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5文章第段论述了小说家创作的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答: 答案正确。6在论述我是谁、我属于谁这个论点时,作者运用了举例方法说明。答: 答
7、案正确。我存在的问题: 高效突破提升三步骤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典题文本 (2019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他所接触到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采而无所偏失。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
8、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的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情物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
9、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越,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
10、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之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题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
11、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规范解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把握全文内容,理清段落大意。文章第一段提出了论点:杜甫能有集大成之容量的最重要因素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第二段论证了这种优越的禀赋于诗中的表现之一,即“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第三段论证了其优越的禀赋于诗中的表现之二,即“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综合分析可知本文是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选项表述正确。B.文章从体式风格
12、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对照选项与原文,分析是否一致。文章第二段开头提出了论点,即杜甫的成就之一表现在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然后通过文中“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可知,选项表述正确。C.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做了对比。对照选项与原文,分析是否一致。文章第三段上半部分,先提出诗人对待悲苦有与众不同的反应态度,然后列举了陶渊明、李白、屈原等诗人对待悲苦或消极逃避,或毁命丧生,而杜甫却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由此可知选项表述正确。D.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
13、了前人传统。对照选项与原文,分析是否一致。文章第三段“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并非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选项强加了因果,表述错误。答案D(2019郑州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华文化历来提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思是不同因素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如和六律才有悦耳动听的音乐,和五味才有香甜可口的佳肴;如果都是同一个音符便不成曲调,都是同一个味道饭菜就不好吃。把一样的东西简单加在一起,不是真正的发展,更不是创新。西周末年的太史伯阳父首先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一重要思想。他的这一思想后来为西方学者
14、所认同。意大利理论家恩贝托埃科1993年访问中国,他在演讲时说:“了解别人并非意味着去证明他们和我们相似,而是要去理解并尊重他们与我们的不同。”他强调他的北京之行,不是像马可波罗那样,要在中国寻找西方的“独角兽”,而是要来了解中国的龙。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正好相通。文化互通共存已成为21世纪的主旋律。这首先是因为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经济全球化,造就了全新的国际社会环境,原殖民地国家取得独立地位后,面临着确认自己独立身份的任务,而本民族的独特文化正是确认身份的重要因素,经济全球化又大大促进了各种“统一中心论”的解体,世界各个角落都是联成整体的地球的一部分,而每一部分都有自己
15、存在的理由。其次,20世纪以来,人类正经历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大转型,即从逻辑学范式过渡到现象学范式。逻辑学范式关注的是将具体内容抽空后概括成的简约的共同形式,某种形而上的绝对原则;现象学范式研究的对象则不是抽象形式,而首先是具体的本体,是一个不断因主体激情、欲望、意志的变动而变动的开放空间。过去,认知的开始是公式、定义、区分和推论,然后将相对确定的客体定义、划分、归类到我们认识论的框架之中。现象学范式的思维方式强调主体和他者在认知过程中都有所改变并带来新的进展。这种研究方法应用到文化上,就是强调从他者视角观察,而他者首先是不同于自我的、以差别为基础的对象。当然,文化上的差别共存并不是静态的、
16、被动的、互不相干的。能使物“丰长”的“和”,首先是一种能产生新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带来新发展的“生成性对话”。这种对话不是各说各话,也不是统一思想,它要求对话者各有其文化主体性。所谓文化主体性,就是文化自觉,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文化对话的目的不是融为一体,而是进一步发挥各自特长,协调各种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以“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为重要核心价值的中华文化面对世界的根本态度,应是对自己文化的自觉热爱,对他人文化的尊重了解。唯有各种文化都这样做,才能产生互动和共鸣。在经济和科技全球化大潮中,我们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长处并弘扬自我,也有能力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贡献。(摘编自乐黛
17、云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多彩)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在中西文化发展历程中具有首创意义。B“和六律”与“和五味”都体现了不同因素的和谐融合,达到这种融合才能实现发展和创新。C马可波罗到中国寻找西方的“独角兽”,意味着他想要证明中华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D现象学范式强调从他者视角观察文化,它和逻辑学范式在研究对象、思维方式上有所不同。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意味着他想要证明中华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不当。根据第段可知,“马可波罗到中国寻找西方的独角兽”,意味着他想在中华文化中寻找跟西方
18、文化相似的东西。故选C项。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用举例和正反对比的方式,论述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一思想的内涵。B文章引用埃科演讲中的话语,旨在说明“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后来为西方学者所认同。C文章从社会发展和思想方法两个角度,剖析了文化互通共存成为当今世界主旋律的原因。D文章阐述了“生成性对话”的作用和特点,这是进一步论述“文化主体性”内涵的前提。根据文本信息,请在表格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选项文本对应处比对分析A项,关键词为:开篇、举例、正反对比、论述了、思想内涵第段“意思是不同因素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如和六律才有悦耳动听的
19、音乐,和五味才有香甜可口的佳肴;如果都是同一个音符便不成曲调,都是同一个味道饭菜就不好吃”A项是对第段相关文字的分析。表述正确。B项,关键词为:引用、旨在说明、所认同第段“这一思想后来为西方学者所认同。意大利理论家恩贝托埃科1993年访问中国,他在演讲时说:了解别人并非意味着去证明他们和我们相似,而是要去理解并尊重他们与我们的不同。”“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正好相通”B项是对第段的理解分析,此段中引用了埃科的原话,引用的目的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获得西方学者的认同。表述正确。续表选项文本对应处比对分析C项,关键词为:社会发展、思想方法、剖析了、原因第段“文化互通共存已成
20、为21世纪的主旋律。这首先是因为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经济全球化,造就了全新的国际社会环境”,第段“其次,20世纪以来,人类正经历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大转型,即从逻辑学范式过渡到现象学范式”C项是对文章第段的理解分析,文中从社会发展和思想发展两个方面分析了文化互通成为主旋律的原因。表述正确。D项,关键词为:阐述了、作用、特点、进一步论述、内涵的前提第段“能使物丰长的和,首先是一种能产生新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带来新发展的生成性对话。这种对话不是各说各话,也不是统一思想,它要求对话者各有其文化主体性”D项是对文章第段的理解分析,根据第段可知,“对话者各有其文化主体性”,才能进行“生成性对话”。所以选项中“这
21、是进一步论述文化主体性内涵的前提”表述不当,应该反过来才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没有经济全球化,“统一中心论”就不会解体,不同文化的独立性就无法建立起来。B在文化交往中,倡导以他者视角对异质文化进行观察,体现出对文化差异性的尊重,但也可能削弱自身文化。C在现象学的视野下,每种文化都是具体的、变动的、开放的,不能用抽象方式予以表述。D只有具备了文化自觉,并尊重了解其他文化,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不同文化的互通共存。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A项,程度夸大。根据第段“经济全球化又大大促进了各种统一中心论的解体”可知,“经
22、济全球化”是促进“统一中心论解体”的条件,而不是唯一的条件。B项,无中生有。“但也可能削弱自身文化”于文无据。C项,曲解文意。“不能用抽象方式予以表述”不当,原文第段说“现象学范式研究的对象则不是抽象形式,而首先是具体的本体”,由此不能推出具体、变动、开放的文化“不能用抽象形式予以表述”。故选D项。配套作业一、(2019河北衡水一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的户口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诸国征战,人口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赋税、夫役、兵丁皆出于人口。秦国在商鞅的主持下,率先建立了严密的户口登记制度,“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禁止民众自由
23、迁徙,“废逆旅”“使民无得擅徙”,人们不得已外出住店,必须持有官方开具的介绍信,否则,客人和店家一起治罪。秦国由此获得了强大的财税汲取能力和全民动员能力,在争霸中胜出。秦末,刘邦的军队攻进咸阳,诸将忙着抢金银财宝,萧何则抢先收缴了秦王朝的户籍档案。“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si),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民、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叫作“编户齐民”。国家要求各县在每年的仲秋都要进行“案比”,更造户籍。户籍的登记信息包括户主的姓名、性别、年龄、身份、籍贯。家庭成员的数量、性别及与户主的关系,财产(包括
24、奴婢数目),等等,然后县衙将各户户籍造册上报郡国,郡国汇总又上报朝廷,朝廷则设立“计相”与“户曹”,管辖全国户籍。从法律意义上说,所谓“编户齐民”是指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不论东西南北,不分男女老幼,都是国家的公民。“公民”一词早在先秦时就已出现,与隶属贵族的“私民”相对,意为国家的人,公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就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汉代实行过按家赀(z)多少“算赀”的财产税,但主要还是征收人头税,包括向15至56岁男子征收的“算赋”和按户征收的“户赋”。另外,每一个成年男丁还必须为国家服“正卒”役二年,戍边一年,并在本县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汉代也限制自由迁徙,人户要迁移
25、户籍,须经“乡啬(s)夫”批准。脱籍流亡是触犯法律的。“编户齐民”的出现,乃是中国自封建制进入郡县制的一大嬗变。在西周封建制度下,是不存在全国性户籍制度的,全民登记户口,既不必要,也不可能。因为天子除了保留王畿(j)的土地,其余的大部分土地与人口,都分封给无数的诸侯国。而诸侯也只是保留一小块封邑,将其余的土地分封给各个大夫。也就是说,周天子能够直接控制的土地,只有狭小的王畿。虽然周朝设有“司民”之官,“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但这里“书于版”(计入户籍)的人口,显然又是生活于王畿的臣民而已。至于各诸侯国的人口,周天子是管不着的;同样道理,各大夫封邑上的人口,诸侯也是管不着的。这样
26、,经典封建制下的人口,分属于不同层次的贵族(周天子、诸侯与大夫),他们是各级贵族的“私民”,而不是国家的“公民”,这样的社会也是一个多层次的塔状社会。先秦封建制瓦解之后,社会结构变得扁平化,不再有贵族,因而也不再有“私民”,全体臣民都成了国家的“编户齐民”。这可以看成是时代的进步,因为“编户齐民”意味着将国民从隶属于贵族的人身依附状态中解放出来。但同时这也可能是一个历史的陷阱,因为失去了贵族这个中间阶层,国家直接统辖无数的“编户齐民”,极容易造成国家对国民的奴役和国民对国家的依附。(摘编自吴钩户籍上的中国)注案比:又称案户比民,是汉代的户口登记与核查,这是户籍管理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工作。
27、乡啬夫:古代乡官之一。主役赋等。王畿:古指王城周围千里的地域。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国通过废旅店的方式来禁止百姓擅自迁徙,百姓若不得已外出,需要持介绍信住店,如果店家让没有户籍的人住店,双方都要被治罪。B西周和汉代都存在着全国性的户籍制度,都设有专门管理户籍和人口的官员,只是相比较而言,西周管理的人口数量比汉代少。C在刘邦的大军攻进咸阳时,萧何抢先收缴了秦王朝的户籍档案资料,这体现了他过人的政治远见。D“编户齐民”尽管将国民从隶属于贵族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但造成了国家对国民的奴役和国民对国家的依附,所以也是一个历史的陷阱。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28、的能力。A项,原文第一段为“人们不得已外出住店,必须持有官方开具的介绍信,否则,客人和店家一起治罪”可知,选项中“如果店家让没有户籍的人住店,双方都要被治罪”曲解文意,“没有户籍”无中生有;B项,“西周和汉代都存在着全国性的户籍制度”错,原文第四段为“在西周封建制度下,是不存在全国性户籍制度的”;D项,“所以也是一个历史的陷阱”错,原文最后一段说的是“可能是一个历史的陷阱”。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谈及秦国、汉代的户籍管理,并与西周封建制进行对比,西周没必要也不可能进行全民户口登记。B文章首段重点谈论秦国户籍管理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引经据典进行论证,而且摆
29、事实进行论证。C文章第二、三段论述汉代的户口登记制度,内容翔实,户籍每年进行核查,而且登记的信息包括户主的姓名、性别等。D文章末尾对社会结构进行探讨,从深层挖掘先秦贵族阶层消失、社会瓦解、贵族和私民都成为公民等问题。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文章首段重点谈论的是秦国的户籍管理,而不是重点谈论秦国的户籍管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最先建立了严格周密的户口登记制度,要求国内无论男女老少,都需要登记,出生要及时注册,死亡要及时销户。B秦国在诸侯争霸中胜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实行了户口登记制度,获得了全民动员的能力
30、和丰厚的财力,其中商鞅变法功不可没。C汉代的“编户齐民”制度是对秦朝全民户口登记制度的继承和完善,在逐级加强户籍管理的基础上,汉代还设立了专门管理户籍的官员。D西周封建社会是一个区别于秦汉扁平化社会结构的多层次塔状社会,比如:各诸侯国的人口受诸侯节制,不受周天子管辖。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各诸侯国的人口受诸侯节制”错,由原文第四段可知,“各大夫封邑上的人口,诸侯也是管不着的”。二、(2019江西八所重点中学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探讨环境美学涉及两个重要问题:环境是什么?审美是什么?环境必然与人相关,是人的环境。强调环境的属人性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它
31、将环境科学与自然科学区分开来,因为自然科学研究更关注自然本身。其次,它将环境与资源区分开来。环境于人的功能主要是生活,而资源于人的意义主要是生产。环境与资源都有价值,然而是不同的价值。它们都是人所需要的,二者在不矛盾的情况下相安无事,而在发生矛盾的情况下就需要权衡轻重。环境的意义在于它是人的生存之本、安居之地,重要性不言而喻。看环境有两个维度,一个是自然维度,主要考察自然具不具有宜人性。只有宜人的自然才是人的环境。在自然维度中,最为重要的是生态。生态是否良好关系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在人看来,有利于人的生存、生活、发展的生态就是良好的生态,反之就是不好的生态。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协助生态在朝
32、着有利于自身方向发展的同时也适合人的生存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生态双赢。这样造就的环境就是生态文明环境。看环境的另一个维度是文明维度。文明是人类的创造,它体现在诸多方面,其中就有与环境相关的创造。人于环境的创造性活动,最重要的是上面说到的有利于人与生态共生的活动。此外,还有大量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活动,这些活动质量的高低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环境的质量。审美是什么?美学家们对此有不同看法,但有一点是大家都赞同的,那就是愉快。我们可以将具有审美性质的愉快概括成“乐”。人有三种生存方式:谋生、荣生和乐生。谋生,为自然人生;荣生,为社会人生;乐生,则为审美人生。乐生,有物质性的乐,也有精神性的乐。对
33、于审美来说精神性的乐更为重要。精神性的乐有高低之别,审美无疑是品位高尚的精神性的乐。乐生,体现在环境审美中,则为“乐居”。“居”当然首先是住下来,但不局限于此,广义的居是生活。环境美学,顾名思义就是环境的审美。环境审美的本质即为“乐居”。人在环境中生活,感受到环境给予的种种或物质或精神的愉快,就是“乐居”。那么,何为环境美学?简要地说,它是研究人在环境中乐居的学科。环境美学属于偏重于人文方向的研究。从人文方向研究环境,主要有环境哲学、环境伦理、环境美学,环境审美是这三个学科的尖端。说是尖端,不是说它最高深,而是说环境审美是在环境哲学的指导下、在环境伦理的基础上进行的。环境哲学提出人与自然互动和
34、谐,环境伦理学提出人与动植物共生友好,都是环境审美的重要内涵。环境美学使人们的审美关注从原初的人自身扩展到人之外的世界,从艺术扩展到生活,从自然扩展到无限。审美视界的扩大,必然带来审美内涵的深化。(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助力美丽中国建设2018年9月25日人民日报07版)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强调环境的属人性非常必要,环境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人的生存之本、乐居之地。B生态文明环境可以通过人自己的努力,协助生态朝有利于自身方向发展而取得。C就审美而言,精神性的乐更重要,因此,感受到环境给予的精神之乐更为“乐居”。D环境美学是研究人在环境中乐居的学科,因为它使审美视界
35、得以扩大,所以带来了审美内涵的变化。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环境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人的生存之本、乐居之地”错,原文第二段最后一句是说“环境的意义在于它是人的生存之本、安居之地”。B项,“协助生态朝有利于自身方向发展而取得”错,原文第三段中,“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协助生态在朝着有利于自身方向发展的同时也适合人的生存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生态双赢。这样造就的环境就是生态文明环境”。C项,“感受到环境给予的精神之乐更为乐居”错,原文第四段最后,对“乐居”的定义是“感受到环境给予的种种或物质或精神的愉快”。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36、分)()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进行论证,先总体提出环境美学的两个重要问题,再分别阐释这两个问题,最后总结何为环境美学。B文章论证看环境的两个维度是采用递进的方式进行的,由生态到文明,逻辑清晰。C文章最后两段都采用了设问的手法,详细地阐释了审美和环境美学两个概念。D文章对环境审美的论述采用了从大到小的方式,即先论述审美,再由审美的具体内涵进一步论述到环境的审美。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采用递进的方式”错,应该是并列的方式。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环境与资源的价值对人类都很重要,但两者发生矛盾时,环境的价值更重要。B不利于人的生存、生活、发展的生态是不好的生态,这种生态属性不能称之为人的环境。C人有三种生存方式,各有特性,而乐居属于乐生的一种表现形式。D以环境哲学为指导,以环境伦理为基础,环境美学会不断发展与完善,并将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环境的价值更重要”错,原文第二段是说“在发生矛盾的情况下就需要权衡轻重”,并没有明确哪种价值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