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省广州市2019-2019学年第二学期黄埔区五年级语文期末水平测试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座位号、考号,再用2B铅笔把对应的考号涂黑。2. 单选题用2B铅笔把所选的字母编号涂黑。不准使用圆珠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3.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试卷与答题卡一并交回。基础知识(28分)1、看拼音,写词语,注意把字写端正。(10分,其中书写占2分)xi s to q u j z zndn qi k lin d so bo m2、比一比,再组词。(5分)侮( )谎( ) 陪( )篮( )漠( )悔(
2、 )慌( ) 赔( )蓝( )寞( )3、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3分)粗糙(co zo) 澄澈(chn dn) 抚摸(f w)破绽(zhn zhi) 迸裂(bn bn) 炽热(ch zh)4、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2分)支援 支持(1) 在老师和全体同学的( )下,他获得了学校围棋大赛的冠军。(2) 战士们向山谷中撤退,等待着大部队的( )。 5、修改病句。(4分)(1)开学典礼上,同学们穿着整洁的校服和鲜艳的红领巾。_(2)妈妈常常时不时提醒我注意锻炼身体。_6、按要求改写句子。(4分)(1)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3、用加点词语写一句话)_(2) 他不得不将货物连夜运回仓库。(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_积累运用(15)7、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2分)完( )归赵 雪中送( ) 入( )三分 耐人( )味8、请按原文内容填空。(10分)(1) _,浪淘风簸自天涯。(2) 楼外青山,_,_。(3) 不积跬步,_;不积小流,_。(4) 有志不在年高,_。(5) 徐底进曹营_ 关公赴会_9、综合性学习。(3分)通过本学期“走进信息世界”的综合性学习,你打算怎样正确使用网络?答:_阅读理解(27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文后的试题。30分钟的相见彭波那天,我坐机场大巴赶往首都机场。到第二站友谊宾馆时,车停,身边落座一位老
4、妇,怀抱的大纸袋碰了我的胳膊,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欠欠身体,腾了些地方。老人擦擦额上的汗,用的是手绢。“这个手绢,我小时候也有。”我说。老人一笑,尽管眼角多皱纹,却仍是干净利落,衣领整齐笔挺。“您去哪里?自己坐飞机吗?”“不是,去看女儿。女儿从日本去香港,在北京转机,能停半个小时。我给她送两本德文字典。”原来是字典,怪不得袋子角这样坚硬。但是,不对啊,这国籍关系怎么这么混乱?“女儿在德国留学,后来嫁了个德国人。这次是先去日本开会再去香港出差,说上次回来忘记带字典了。”老母亲紧了紧纸袋的绳子,抱着袋子的手上有片片老年斑。哦,和我的妈妈一样,只要是孩子的一点需求,都积极得好似上了发条。“孩子多大
5、了?”“35岁了。”“从读书就不在家里吗?”“是啊,孩子忙学习、忙工作,我们都支持。中间也回来住过,和她丈夫一起。后来又回德国去了,女婿受不了咱这里的空气,得了鼻炎。”“您舍得让孩子走啊?”“不舍得,可也没办法。”她拢拢头发,“她从上学就离开家了,习惯了。我和老伴儿以前还去德国看孩子,这几年不行了,折腾一次缓不过来不过,她每次来北京出差或者转机,我都能见上。”“每次转机都去见吗?”“每次啊,早点出门,不让孩子等。”一路上还聊了许多,都是围绕老人的女儿:小时候如何调皮,长大了如何优秀,德国的大房子和湛蓝的天空,每次去机场的雀跃。可是,我一点儿也不高兴,为这个普通的中国母亲,68岁的年纪,还抱着那
6、么重的字典奔波着,只为30分钟的相见。大巴到了机场,我抱着袋子送老人去了国际出口。那架从日本来的航班晚点了,老人说:“我等孩子,比孩子等我好。”她把随身带着当早餐的饼干硬塞给我:“姑娘,快走吧,别误了飞机,谢谢你。”我常常会想起这位母亲,以及这30分钟的相见。10、对文中女儿转机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2分)A 从德国起飞,在北京转机,再飞到香港B 从日本起飞,在北京转机,再飞到香港C从德国起飞,在香港转机,再飞到北京D 从北京起飞,在香港转机,再飞到日本11、哪一项不是老人和“我”在大巴上的聊天内容?( )(2分)A老人和老伴儿去德国住了一段时间B那个德国女婿不适应咱这里的空气C
7、两本德文字典被女儿忘在家里了D每次转机老人都怨恨女儿小时候调皮12、 文章题目的意思是:_第段“这玩意”的意思是:_第(12)段“这里”的意思是:_(6分)13、文章第段画线句子是个比喻句,采用这种方法来描写的好处是:_(2分)14、读文章(18)段回答:“我”一点儿也不高兴的原因是什么?(2分)_15、简要回答文章中的老人是个怎样的人?(2分)_16、 文章最后并没有写老人和女儿的相见,请你根据上下文,用一段话来描写老人见到老人时的心理活动(不少于50字)。(3分)_17、 文章的老人是可敬的,在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人。请联系生活实际,找出一位你身边类似文中老人的人,并简要说说他(她)是怎么做
8、的。(3分)_18、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
9、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有读者认为,“文章里关于手绢的内容,是多余的,可删掉。”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根据文章内容写出两点理由。(5分)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观点:_“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
10、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理由1:_理由2:_习作园地(30分)19、回首往事,总有些事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勇敢。请选择其中一件事写下来。(1)读古诗“绿要求:题目自拟 内容具体 写出真情实感 字数在4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