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将相和教学设计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
2、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
3、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
4、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2、正确读写“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胆怯、推辞允诺、同心协力、召集、鼓瑟、击缶”等词语。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它们各自的美好品质。【教学重难点】1、读讲故事,感受人物形象。2、把握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教学过程】(一)介绍背景,谈话导入。同学们,在距今两千年前的战国时期,是一个处于纷乱的年代,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成为“战国七雄”。秦国最强大,想统一中国。不断向其他
5、六个国家进攻。赵国紧邻秦国,它是一个相对弱的国家,常常受到秦国的侵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将相和的故事就发生在那个时期 师板书课题 : 将相和 释题(“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和”是什么意思?生答)(二)检查预习情况1、(师出示课件:生字词语)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师及时纠正错误读音)2、指导“完璧归赵”的“璧”和“渑池之会”的“渑”的写法,以及“和”缶“的意思。(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你能不能给这几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2、生答。师板书(四)深入研读,感受蔺相如的形象。1、师引言:那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三个故事,将相有没有不和?生答(
6、有)那么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2、生默读,指名读。3、师引言:廉颇对蔺相如职位比他高,很不服气,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出示课件: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指导学生读出廉颇的不服气。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一说“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意思。4、师引言:是的,每次都打胜仗。他廉颇所向披靡,横扫千军,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可如今他认为蔺相如只凭一张嘴,就一步登天,他心里是一肚子的气。那么蔺相如是不是仅仅只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请同学们划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并且写上自己的感受。5、学生读文,批注,同桌之间互相交流。6、同学汇报交流,教师适机点拨,指导朗读。
7、课堂预设:“蔺相如想了一会儿”(1)、从“想了一会儿”“如果就”“如果一定”中,你有什么体会?(2)从这段语言描写中,你认为蔺相如有什么特点?(3)那么蔺相如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去秦国的?当时是一种怎样的情况?生答。师引言:蔺相如说一定会把璧送回来,从中可以感受到他非常的胸有成竹,他非常有信心,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读出他的勇敢来。(出示课件:生齐读)”“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1)、读了这句,你体会到蔺相如的什么?师小结: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知道了秦王没有换城池的诚意,就略施一计把一国之君骗去了,说明他非常有能耐,而且他为了保住和氏璧而放弃自己的生命,说明他当上上卿靠的不只是嘴。“蔺
8、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1)、从“捧着、后退、靠着”你体会到了什么?(2)、说一说“理直气壮”是什么意思?蔺相如的“理“在哪儿?他为什么能理直气壮的说这段话?(3)从这段话你又体会到了什么?(4)指导朗读这段话。“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说一说,从这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师引言:这话传到廉颇的耳朵里,廉颇忽然醒悟了,他是怎么做的?生答。齐读。师总结:家和万事兴,国家也是同样,一个国家既要有骁勇善战的武将,又要有能言善变的文官,大家团结一致,国家才能兴旺发达。(五)拓展思考通过这几个小故事从蔺相如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廉颇呢?(板书:蔺相如 机智勇敢、足智多谋、顾全大局 廉颇 知错就改) (六)作业。(七)板书设计:16、将相和廉颇 将相和 蔺相如 知错就改 完璧归赵 机智勇敢 渑池之会 足智多谋 负荆请罪 顾全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