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8虎口藏宝-课时2语文S版.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08177 上传时间:2025-11-0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8虎口藏宝-课时2语文S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8虎口藏宝-课时2语文S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8虎口藏宝-课时2语文S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瞥见”等词语。 理解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进行讨论,了解威廉叔叔为什么夸奖纳塔莉是个聪明的孩子。 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动作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凄课文。有兴趣的话,分角色演一演。 2过程与方法 坚持长文短教的原则,大胆地处理教材,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老师的引导下细致地品读描述人物言行、心理活动的语句,在读中体会人物的特点,进而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聪明、机智和勇敢的纳塔莉的敬佩和赞叹之情。 启迪学生遇事要

2、镇定。 2. 教学重点/难点 l重点:体会纳塔莉的聪明、机智和勇敢。 2难点: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动作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特点。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通过我们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18课中也有一卷胶卷,这胶卷可不是普通的胶卷,它可是证明两个凶狠的家伙是间谍的唯一证据。这么重要的证据可得好好保护好呀。聪明的你们还记得是谁保护了这卷胶卷吗?(板书:纳塔莉)她是用什么方法保护了这卷胶卷的呢?(调包)其实这胶卷就是课题中提到的“宝”。同学们记得可真清楚!老师真佩服你们!想不想再考考自己的记忆力呀?课文围绕胶卷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呢?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看谁的速

3、度最快。二、浏览课文 看来同学们对上一节课的学习掌握得挺不错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虎口藏宝,请大家打开课本,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娜塔莉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聪明、机智又勇敢)三、细读课文、品词品句。1. 默读课文,划出描写纳塔莉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作一些简单的批注。2. 四人小组交流、合作学习并练习感情朗读。3.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让学生在学习中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和动作的刻画来体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学生汇报到哪句就品哪句,学生谈体会,感情朗读。纳塔莉靠自己的聪明、机智和勇敢将胶卷调了包,毫不知情的威廉叔叔以为证明那两个歹徒是间谍的唯一证据没有了,还安

4、慰纳塔莉说.当威廉叔叔知道胶卷安然无恙的时候,他简直惊呆了,连连摇着头,高兴地说:“你可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威廉叔叔高兴地夸奖纳塔莉,但为什么又“连连摇着头”? 因为威廉叔叔根本没有想到年幼的纳塔莉竞如此的聪明、机智和勇敢,太出乎意料了。在刚见到纳塔莉时,他可想过会是这样的结果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教师:同学们,学到这里,我们都不禁被年幼的纳塔莉的聪明、机智和勇敢所折服,相信此时此刻的同学们一定也想由衷地夸一夸纳塔莉吧?学生畅所欲言。4. 分角色朗读课文。同学们,你们喜欢纳塔莉吗?想不想通过分角色朗读重现课文中的情景呢?现在让我们放飞想象,钻进文本,通过我们的分角色朗读来展现吧!老师迫不及

5、待地想扮演纳塔莉了,谁愿意与我配合呀? 师生对读 分角色小组内练习小组汇报,教师指导分角色朗读全文5.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

6、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1. 与父母合作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2. 小练笔:学会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和动作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的特点的写作方法,动笔写一个小片段。 板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