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五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 -11.黄道婆|语文S版 (无答案).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07994 上传时间:2025-11-03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2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 -11.黄道婆|语文S版 (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 -11.黄道婆|语文S版 (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五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11.黄道婆语文S版(无答案)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班级 姓名 座号 成绩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

2、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轻 松 认 知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

3、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一、形近字组词。筒( ) 虐( ) 谣( ) 憔( ) 简( ) 虑( ) 遥( ) 瞧( ) 快 乐 构 建二、选词填空。照顾 照料 照看1.当地的黎族人见远道而来的黄道婆衣衫槛楼,面容憔悴,便纷纷来( )她。2.妈妈嘱咐我要( )好小弟弟。3.在爸爸的精心( )下,这盆花竟奇迹般好了起来。声誉 名誉4.老艺术家们都十分珍视自己的( )。5.松江棉布远销全国各地,赢得了“衣被天下”的( )。陈列 陈设

4、6.外公家的( )非常简单。7.北京的国家博物馆里( )着黄道婆的塑像。 应 用 内 化 三、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1.老班长的高尚品德怎能不令人感动?2.走进大厅,人们怎能不被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四、课内阅读。黄道婆是宋末元初时候的人,她的家在松江乌泥泾。她从小做童养媳,受到公婆和丈夫的百般虐待。有一次,因为劳累过度,黄道婆织布的速度慢了点儿,公婆和丈夫便把她毒打了一顿,锁在柴房里。年幼的她欲哭无泪,再也无法忍受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便决心冲出牢笼。于是,半夜里,她设法逃出家门,躲到一条海船上,随船漂泊,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州。虽然流落他乡,举目无亲,但是黄道婆坚信,凭自己勤

5、劳的双手,一定能够活下去。当地的黎族人见远道而来的黄道婆衣衫褴楼,面容憔悴,便纷纷来照顾她,想办法让她安居下来。当时,崖州盛产木棉,当地的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都比较先进。黄道婆看到黎族人( )棉花种得好,( )纱也纺得好。他们织布的工具轻巧,织的布又细又好看。于是,黄道婆便认真向他们学习。不久,她把一整套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都学会了。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常常恩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1.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与解释。“盛产木棉”中“盛”读音为( ),其解释有:强烈、茂盛。普遍,广泛。大量的。用力大,程度深。在“盛产木棉”中选( )。2. 给文中的括号里选择合适的关联词。( )A.不仅而且 B.因为所以C.只有才 D.如果就3.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1)衣食无忧: (2)百感交集: 4. 黄道婆向黎族人民学习了什么技术?5.黄道婆在崖州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可她为什么还要回到家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