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年级上语文评课-秋天的怀念人教版其实,评价别人、观照他人的教学,也是在内省自己的文学观和教学观。余老师的这堂阅读教学给我印象最深、也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有三:一、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得有“人情味”。这里的“人情味”有着三层意味:一是指语文课要有情趣,枯燥乏味、机械刻板的语文课注定不受学生的欢迎,不受学生欢迎的课能称为好课吗?二是指语文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否则,语文课就会犯上“丧魂落魄症”,沦为“空心课”;三是指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需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这是一篇情感深沉、字字含泪的经典,倘使按照一般的教学步骤“破题、
2、了解作者、读文习文”恐怕要使课文的人文价值打上一个不小的折扣,为了能让学生走进文本,与史铁生产生心灵的契合,情感的共鸣,余老师开课伊始便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读课题”,以情动人,带着学生读出“怀念”之味,并随之追问一句“有谁知道为什么要带着这种感情来读”一句似问实引的话便引着孩子们走进了史铁生的心,从而奠定了学生学文的情感基调。将学生的情感推至高潮的“读写”环节也是余老师通过情境的创设达到效果的。古人说,情动乃辞发,我们课堂上的学生都是一个个有着情感的人,我们作为引导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在课堂上点燃他们的情感火种,使之成为燎原之势,在课堂上或读或议或说或写,让情感之水涓涓流泻,让语文课堂
3、最终成为学生的精神盛宴。二、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说句不太中听的话,不少语文课总是喜欢“红杏出墙”、“为人作嫁”。那么,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全
4、国小语学会理事长崔峦老师7月份在大连提出的向“阅读分析”说再见的观点,一时间激起了“千堆雪”!崔老师的这一观点并不新鲜,归根结底是将现在的“阅读学习”向“学习阅读”转变,让学生在自读自议自悟中提升阅读能力,掌握阅读方法,提高表达水平。这堂课余老师让学生徜徉于语言文字中,抓住重点词句细细品味,尤其抓住母亲的几处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节描写,细细咀嚼,语文味十分浓厚,在“工具性”的拓展中引导学生体会情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由引导到自主发现,自读自悟,这正是授学生以“渔”的善果,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学习中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三、一堂好的语文课,设计必定独具匠心,充满了“书卷味”。余老师在文章的明暗两条线索中游刃有余,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不露痕迹中让学生抓住了文脉,领会了文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