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古诗两首(一)寻隐者不遇_,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来源:学_科_网Z_X_X_K_。1把古诗补充完整,再用“”标出诗句的朗读节奏。2写出下列诗句中标红字的意思。(1)言师采药去( ) (2)只在此山中( )来源:ZXXK3这首诗中涉及_个人物,分别是_、_、_。4古诗第三句是_的回答,省略的问话应该是:_?5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_的情景。作者采用_的形式,流露出对隐者的_以及寻隐者不遇的_。6诗人在问答中的情绪变化是:_。【答案】1松下问童子 云深不知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2(1)说 (2)就3三 诗人 童子 隐者4童子 你师傅到哪儿去采药了来源:学,科,网Z,
2、X,X,K5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 一问一答 仰慕失望6满怀希望 失望 一线希望 彻底失望来源:学+科+网Z+X+X+K(二)所见_,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_。1把古诗补充完整。2诗中“振”的意思是_;“意欲”的意思是_。3古诗第三、四句是_关系。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
3、考书吗?4这首诗刻画了一个_的孩子形象。整首诗动静结合,牧童先是_,忽然_。透过诗中的“_”一词,可以看出古诗所描绘的是夏季的情景。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
4、,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5这首诗描绘的情景十分生动有趣,请你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把这幅情景图描绘一下。_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_【答案】1牧童骑黄牛 忽然闭口立2震荡 心想3因果来源:学|科|网4天真活泼 唱歌 闭口不言 鸣蝉5示例:牧童骑着黄牛缓缓地行走在林间小路上,嘹亮的牧歌声透过树林,回环呼应。大概是想捕捉那正在鸣叫着的蝉吧,牧童突然停止了行走,不再高声唱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