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71816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试卷分值:100分 考试用时:10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到:“以政制言,中国自秦以下,即为中央统一之局,其下郡、县相递辖,更无世袭之封君,此不足以言封建”。此处“封建”是指A. 宗法制B. 分封制C. 郡县制D. 行省制【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可知,秦朝建立之后,实行郡县制,“更无世袭之封君,此不足以言封建”,说明了在“封建”之下,官员是世袭的,即分封制,B正确,排除C。宗法制形成于西周时期,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旨在解决贵族在权力和财产继承上的矛盾,与题目无关,A

2、错误。行省制度是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与题目无关,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分封制。分封制,即封邦建国,意为“封建”,学生再结合题意及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某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A. 该制度是指周的分封制B. 所谓“天”就是天理C. 该制度带有神秘色彩D. 该制度有利于秩序稳定【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可以防止贵族权力争夺引起的纷争,维持贵族内部的团结和稳定,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宗法制,与分封制无关,A项错误。材料中的“天”是指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这是宗法

3、制的相关内容,不是天理,B项错误。该制度是宗法制,强调以血缘为纽带,而不是带有神秘色彩,C项错误。3.贾谊治安策一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这一主张后来发展为( )A. 察举制B. 推恩令C. 郡县制D. 封国制【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并结合所学可知,贾谊主张实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所在郡管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诸侯实力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B正确;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A错误;郡县制是中央垂直管理

4、地方的行政制度,C错误;封国制是汉初实行的与郡县制并行的制度,贾谊的主张是为了解决封国的弊端,而非提出实行封国制,D错误。【点睛】“推恩令”及作用: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所在郡管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诸侯实力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4.观察下图,从根本上反映了A. 完善中央集权B. 强化君主专制C. 提高行政效率D. 弥合君相矛盾【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从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到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再到清朝设立军机处,中央政治制度变迁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故选B。考点:古代

5、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的强化5.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找到以下材料:“无论是作为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抑或作为常设的地方最高官府,其代表中央进行政治控驭和军节镇遏的色彩,一直非常浓厚。”该同学研究的政治制度A. 拥有大权,不受中央节制B. 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C. 使得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D. 使得专制主义空前强化【答案】C【解析】行省是中央派往地方的派出机构,负责管理地方,重大事情需上报中央,体现出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特点,故C正确;行省受到中央节制,故A错误;地方重大事情上报中央,财政上缴,不会导致地方割据,故B错误;D是中央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结果。6.某篇小

6、说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秦朝蜀郡郡守林天祥死后,他的三个儿子对郡守之位展开了争夺,最后二儿子取得胜利,承袭了郡守之位。请你根据所了解的秦朝知识来判断这一描述A. 有可能,历史上有不少权力之争B. 不可能,制度规定由嫡长子继承C. 不可能,这是小说,不是历史著作D. 不可能,秦朝的郡守是由皇帝任命的【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郡县主要长官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袭,故材料中的现象不可能,故选D;小说不能脱离基本的历史,排除C;秦朝郡县长官实行任官制而非世袭制,故排除B;历史上存在权力之争,但往往是在规则范围内的争夺,排除A。7.尚书最初是皇帝的秘书,东汉时发展成为尚书台,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之

7、名始于汉武帝,初由宦者担任,魏文帝始设中书省,专司诏令;门下诸官历来都是皇帝的待从,西晋时定名为门下省。材料反映了三省A. 为中央集权不断发展的结果B. 是皇权不断侵夺相权的产物C. 有效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D. 在魏晋时期已经成为定制【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形成。根据材料可知,三省官员都是皇帝亲近和直接指挥的秘书、宦官和侍从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为了侵夺以丞相为首“外朝”的权力而设立的“内朝”,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皇权的强化,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政府效率的提高;D项错误,三省在隋唐时期成为定制,不是在魏晋时期。8. 某朝

8、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 唐朝的门下省B. 宋朝的枢密院C. 明朝的内阁D. 清朝的军机处【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说明“给事中”属于管监察的官员,据此可以推断管监察的唐朝门下省,应该符合题意,故选A;B属于军事机构、CD分别是明清时期皇帝的侍从机构,均不符合题意。【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三省六部制9.古代中国中央官制的中枢机构演变可分为三公、三省、二府和内阁军机四个时期。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汉武帝时建立了三公九卿制B

9、. 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交付尚书省执行C. 明太祖废除了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D.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简化了理政手续,提高了效率【答案】D【解析】分析】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简化了理政手续,提高了效率,符合清代的史实,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三公九卿制是秦始皇建立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召令还得经过门下省审核,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内阁没有决策权,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详解】10.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以下各个朝代采取的措施中,不能起到有利于这一矛盾解决的是A. 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等B. 元代设置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10、C. 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D.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等组成内朝,重大事务先由内朝决策,削弱了相权;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这一措施分散了相权;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同样也分散了相权。因此排除ACD。元朝设置中书省,长官任宰相等于扩大了宰相的权力,容易形成宰相专权。鉴于此明朝废除宰相,裁撤中书省。因此B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君权与相权11.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

11、,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A. 汉朝的刺史B. 宋朝的通判C. 明朝内阁D. 清朝的军机处【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梁启超的描述,这一机构是十分机械化的,只负责跪受笔录,传达命令,因此这一机构指的就是清朝的军机处。这是明清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具体体现,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军机处12.英国前首相卡梅伦在北大演讲时说:“我在英国当首相没有专门的厨师为我做饭,只能去内阁蹭饭,不仅如此每年收入全部公开。每周二、周四还要去下院接受质询,回来基本满脸都是口水。”上述言辞主要反映了英国首相( )A. 作为内阁首脑,接受议会

12、监督B. 经济待遇与其政治地位不相称C. 为官清廉,能与阁臣共进退D. 政治上无实权,必须服从议会【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首相代表内阁行使行政权,有实权,排除D选项;材料没有提及首相与阁员集体辞职等信息,不能说明与阁臣共进退,排除C选项;材料并未提到其经济待遇低,而是侧重强调首相没有特权,排除B选项;根据责任内阁制的特点和规定,以及材料中“每周二、周四还要去下院接受质询”,可知其受到议会的监督。A选项符合题意。13. 历史学家巴里科沃德认为:“权利法案规定,国王必须定期召开议会,但到底几年召开一次,法案并没有做出详细规定,更何况国王依然

13、拥有随意召开和解散议会的权力;国王还拥有制定内外政策的权力,拥有任免各部大臣及官吏的权力。”据其描述,当时英国A. 责任内阁制已经正式形成B. 议会完全没权力C. 国王仍然拥有较大的行政权D. 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答案】C【解析】本题材料提到“国王必须定期召开议会,但到底几年召开一次,法案并没有做出详细规定,更何况国王依然拥有随意召开和解散议会的权力;国王还拥有制定内外政策的权力,拥有任免各部大臣及官吏的权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国王仍然拥有较大的行政权。故选C项。ABD三项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不选ABD三项。【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君主立宪制

14、特点14.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A. 通过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B. 国家权力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C. 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D. 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光荣革命前国家权力的中心是国王,革命后议会的权力不断扩大,国家权力的中心转移到了议会,这里的“转折点”即是指国家权力中心的转移,故B项正确。A项,权利法案只是限制了国王的权力,并不是结束国王权力,故排除。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而议

15、会的权力不断扩大,并未实现平衡,故C项排除。D项,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于18世纪中叶,光荣革命发生于1688年,时间不符合,故排除。15.“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英国出现了A. 光荣革命B. 工业革命C. 文艺复兴D. 1832年议会改革【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1832年议会改革的背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的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题目不满足贵族对政治权利的把持,要求扩大自己的民主,所以出现了议会改革,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16.1803年4月,时任美国总统的杰弗逊利用法国内外交困的机会,从拿

16、破仑手中花费巨资购得了中部的路易斯安那地区;10月,参议院以247的票数通过并确认了这一交易,同时授权杰弗逊可在该地建立临时政府。这一事件反映了美国的A. 行政权力不断扩张B. 总统僭越国会权力C. 分权制衡机制灵活D. 宪法原则有所变更【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涉及的是参议院此后“通过并确认了这一交易”,表明杰斐逊的这项举措仍在三权分立框架之中,体现了分权制衡机制的灵活性,故答案为C项。题干没有提及行政权力的扩张问题,排除A项;通过题干“参议院以24:7的票数通过并确认了这一交易,同时授权杰斐逊可在该地建立临时政府”可知,总统并没有僭越国会权力,排除B项;题干表明的是美国1787年宪法中

17、分权制衡的灵活性,没有涉及宪法原则的变更问题,排除D。17.1787年宪法规定:“本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合众国 已经缔结及将要缔结的一切条约,皆为全国之最高法律”;1792年第十条 修正案规定:“本宪法所未授予合众国或未禁止各州行使之权力,均由各 州或由人民保留之。”这表明美国的政治体制A. 有效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B. 加强了各州自主权C. 构建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D. 体现了联邦制原则【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本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皆为全国之最高法律”,各州法官均必须遵守,说明宪法使联邦政府的权力大为加强,“本宪法所未授予合众国或未禁止各州行使之权力,均由各

18、州或由人民保留之”,说明各州仍保有相当广泛的自主权,体现出美国政体的联邦制原则,故选D;A和B都无法全面的反映材料,故排除A,B;材料也没有涉及“三权分立”,排除C。【点睛】结合材料中州与中央的权力分配问题,理解联邦制的含义。18.美国1787年宪法将数字引入政治:参议员每州2名,任期6年,每2年改选其中的1/3;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任期2年。这些“数字”的规定A. 减少了选举带来的人力物力消耗B. 平衡了大州与小州间的利益C. 避免了议员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D. 调和了南方和北方间的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美国1787年宪法参议院每州两名照顾了小州利益,众议院根据各

19、州人口比例选出,照顾大州利益,因此参众议员数量平衡了大州和小州的利益,选项B正确;议员设置和选举过程中人力物力消耗增减无关联性,选项A排除;选项C表述绝对,而且议员选举产生,有任期,存在流动性和不确定性,排除;议员席位平衡的是大小州利益,而非南北方,选项D排除。19. 1845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禁止总统在未经过国会同意拨款的前提下授权建造海上缉私船。总统约翰泰勒否决了该法案,但国会推翻了总统的否决。根据美国宪法,随后( )A. 这项法案将会自动生效B. 国会将自行建造缉私船C. 最高法院可废除该法案D. 总统可再次否决该法案【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美国宪法的规定,总统有权否决国

20、会的立法,但是如果国会重新表决,以2/3以上的多数通过的话,则总统的否决无效,故选A。BC与题意无关,D不符合美国宪法的规定,故排除。【考点定位】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三权分立20.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如果两党的原则分歧很大,以至于一执政党转变到另一执政党就意味着根本转变,那就太危险了。”这番话说明的实质是A. 两党不能轮流执政,否则就会给国家带来危险B. 两党存在分歧有利于国家发展C. 共和党和民主党存在严重的原则分歧D. 两党应该保持根本原则的一致【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如果两党的原则分歧很大,以至于一执政党转变到另一执政党就意味着根本转变,那就太危险了。”可

21、知尼克松总统认为民主党和共和党要保持根本利益和执政原则的一致性,否则就会对国家造成危害,即要两党保持根本原则的一致,故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9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两党制最终形成,两大政党在美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保证美国民主的发展,尼克松并未否定两党轮流执政;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尼克松认为两党的原则分歧过大很危险,不利于国家的发展;C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虽然两党的历史传统和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尽相同,执政期间的政策也有差异,但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都代表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不存在严重的原则分歧。因此正确答案为D选项。21.在对外交往中,“天朝”和“中国”的使用频率:道光

22、最初10年,“天朝”50余次,“中国”不满10次;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天朝”6次,“中国”5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天朝”6次,“中国”14次,首次超过了“天朝”。这表明A. 中国国际地位持续下降B. 洋务思想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C. 中华民族主权意识增强D. 清政府逐渐形成对等外交的理念【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天朝”体现了中国盲目自大的外交观念,而“中国”首次超过了“天朝”,说明中国逐渐形成了对等的外交观念,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B项不选,题干所说与洋务运动无关;C项不选,题干所述与民族主权意识无关。22.俄国使

23、臣伊格纳切夫向清政府提出:“将此东方(乌苏里以东)属于我国如此中国东界,亦可平安。”此侵略要求的实现借助于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材料中“乌苏里以东”的割占就在这一时期,故选B。第一次鸦片战争是由英国发动的,俄国在此时并未对中国提出领土要求,排除A;俄国在1881年与中国清政府签订中俄伊犁条约,提出割塔城东北和伊犁、喀什噶尔以西约7万多平方公里后,并未提出相应的侵占要求,而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均在这一事件之后,排除C

24、D。23.徐继畬曾说:“逆夷以商贩为生,以利为命,并无攻城掠地割据疆土之意,所欲得者,中国著名之马(码)头,以便售卖其货物耳。”他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A. 掠夺工业原料B. 割占中国领土C. 进行资本输出D. 抢占商品市场【答案】D【解析】根据“逆夷以商贩为生,以利为命,并无攻城掠地割据疆土之意,所欲得者,中国著名之马(码)头,以便售卖其货物耳”可知,徐继畬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并非为了割占疆土,而是为了占领商品销售市场,D正确,B错误;A不符合“以便售卖其货物耳”,排除;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的侵略目的是资本输出,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逆夷以商贩为生,以利为命,并无攻城掠地

25、割据疆土之意,所欲得者,中国著名之马(码)头,以便售卖其货物耳”,结合所学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分析解答。24.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其实英国在要求外交平等及商业机会等方面代表了西方各国的愿望。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它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作者强调了中英战争的A. 必然性B. 偶然性C. 可能性D. 必要性【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代表了西方各国的愿望”“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它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等,本题实际上考查英国发动(对华)鸦片战争的相关背景打开中国市场的迫切性与必然性。据此分析、判断选

26、项,可知:A项表述最能够体现材料内容核心意思,即打开中国市场的迫切性与必然性,故选A。25.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激烈抗争,以追求自己的理想。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这一观点旨在强调太平天国A. 革命纲领具有落后性B. 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C. 其失败缘于时代局限D. 阶级局限导致革命失败【答案】C【解析】由材料“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这表明太平天国的失败缘于时代局限,故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突出天平天国革命纲领的内容,排除A;材料没有突出天平天国运动的过程,排除

27、B;材料没有涉及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排除D。26.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具有相一致的方面。对此,正确的表述是A. 都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B. 都成为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C. 都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D. 都是从未实施的空想【答案】A【解析】【详解】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资政新篇是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都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故A符合题意;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而资政新篇不属于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故B不符合题意;资政新篇是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而天朝田亩制度的社会理想建立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故C不符合题意;天朝田亩制度是由于其空

28、想性而不能真正实施,资政新篇则是由于当时缺乏实施的社会条件,故D不符合题意。27.在一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诗人丘逢甲的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与该诗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 中法战争B. 抗日战争C. 日俄战争D. 甲午中日战争【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诗人丘逢甲”“去年今日割台湾”等信息可以判断出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割占台湾,答案为D;中法战争、抗日战争、和日俄战争与“割台湾”没有关系,排除ABC。28.中国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该条约签订后A. 北京东交民巷成

29、为“国中之国”B. 列强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开始渗入内地C. 列强在华办厂合法化D. 沙俄侵占中国一百多万平方公里领土【答案】A【解析】辛丑条约规定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该条约还规定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A正确;B是天津条约影响;C是马关条约影响。D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影响。29.有学者在评论中国近代某一不平等条约时说,这是一个极其严重的片面条约,“条款之酷,赔偿之巨,为亘古所未有”,中国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思想等方面,被列强紧紧缚住了手脚。这位学者评论的条约是A. 南京条约B. 马关条约C. 辛丑条约D. 北京条约【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赔偿之巨,为亘古所未有”“中国在政治、军

30、事、外交、经济、思想等方面,被列强紧紧缚住了手脚”可知,该条约为辛丑条约,因为这一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C。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三者赔款均不如辛丑条约高,且清政府也还未成为列强在华统治工具,排除ABD。【点睛】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赔偿之巨,为亘古所未有”“中国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思想等方面,被列强紧紧缚住了手脚”,学生对于各主要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影响要熟记于心。30.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

31、工业生产方式,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及体系的依附地位。”在此以后的“此”是指A. 南京条约丧失关税主权B. 天津条约增开十处通商口岸C. 马关条约允许外国投资设厂D. 辛丑条约严禁中国人民反帝【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可以看出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马关条约反映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故选C。AB项还只是商品输出阶段;D项在马关条约后。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马关条约。【名师点睛】商品输出,主要是通

32、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或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资本输出: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二、判断题:(正确的写正确,错误的写错误)31.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使地方势力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答案】错误【解析】试题分析: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最终使王国力量逐渐的强大,不听中央节制,后来实行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考点:推恩令点评: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后随着王国力量的增强,中央的控制力越来越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削弱

33、王国的势力。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宋太祖时期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的努力也需要把握。32. 判断题:如果英国议会通过对现任首相的不信任案,作为首相,他只能引咎辞职。【答案】错【解析】如果内阁得不到议会的信任,那么首相或者辞职或者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进行重新议会大选,所以该表述错误。33.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是先进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答案】正确【解析】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共选举产生,发展工商业,开设新式学堂等,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故本题正确。34.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奥巴马由选民直接选举,当选为美

34、国总统【答案】错误【解析】【详解】美国总统选举是通过间接选举产生,故该说法错误。35.黄海海战使北洋水师丧失了对黄海海域的控制权,导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答案】错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中虽然北洋水师战败,丧失了对黄海海域的控制权,但北洋水师主力尚存。真正导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是李鸿章“避战保船”的消极作战思想,所以题干的说法错误,故答案为错误。三、材料题36. 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曲折而艰难的过程。阅读下列有关材料:材料一 斯图亚特王朝,就拼命地想把一个专制的权力继续地向前推进这些个企图,就引起了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一致的反抗。摘自钱乘旦十五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发展

35、历史考察“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摘自英国权利法案材料二 英国“光荣革命”以后,内阁逐渐取代了枢密院,成了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构。18世纪初的英国国王乔治一世不谙英国事务,很少出席内阁会议。从1714年以后,乔治一世再也没有否决过内阁会议的决定,事实上放弃了对行政权的控制。摘编自世界史资料材料三 第二条第一款 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任期四年,副总统的任期相同。总统和副总统按以下方法选举;每个州依照该州议会所定方式选派选举人若干人

36、,其数目同该州在国会应有的参议员和众议员总人数相等。策二款 总统经咨询参议院和取得其同意有权缔结条约,但须经出席参议员三分之二的批准。摘自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回答:(1)据材料一、二,简要说明英国国王权力的变化。(2)据材料三,概括美国总统权力。简要比较英、美两国元首在产生方式上的不同。(3)归纳以上材料反映出的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文明演进的相同轨迹。【答案】(1)变化:由拥有专制权力到权力受限制,再到放弃行政权。(3分)(2)权力:拥有行政权;经参议院同意有权续定条约。(2分)不同:英国国王是世袭的,美国总统是选举产生的。(2分)(3)轨迹:政治民主化,法制化。(2分)【解析】试题分析:(

37、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比材料一、二文字内容“凡未经议会同意,凡未经议会同意,从1714年以后,乔治一世再也没有否决过内阁会议的决定,事实上放弃了对行政权的控制。”不难发现英国国王权力的变化表现在:由拥有专制权力到权力受限制,再到放弃行政权。(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依据材料三文字内容可以直接概括出美国总统的权力是:拥有行政权;经参议院同意有权续定条约;对比材料一、二和三文字内容可知英美两国元首产生方式的不同,即英国国王是世袭的,美国总统是选举产生的。(3)综合上述材料文字内容不难发现英美两国政治的发展均采用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形式,同时国家在选择何种政体形式进行

38、统治时均出台了重要法律文献,这反映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文明演进的轨迹是:政治民主化,法制化。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29日)材料二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4月17日)材料三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

39、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辛丑条约(1901年9月7日)(1)比较材料一、二反映的条约内容的异同。(2)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进入了争夺侵华权益的新阶段,请结合材料三加以说明。(3)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答案】(1)同: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都有开放通商口岸内容。异:体现的主要经济侵略方式不同,前者以商品输出为主,后者以资本输出为主。(2)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转到中国北方,主要通过控制清政府

40、来侵华。(3)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过程,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根据材料中的“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和“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可以看出,材料一、二反映的条约内容的相同点表现在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都有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不同点表现在侵略方式不同,前者以商品输出为主,后者以资本输出为

41、主。(2)从材料中的“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等信息可以看出,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和侵华方式发生了变化。(3)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应当联系所学,从1842年南京条约、1895年马关条约和1901年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来回答。四、问答题38.自秦朝以来,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秦朝首创了什么制度?其中央官制习惯上被概括为什么?秦朝丞相的主要职责是什么?(2)到了唐代,三省六部制已经成为一套既完善又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

42、。三省之间是什么关系?相权的地位有什么变化?对皇权的发展有什么影响?(3)丞相制度最终在什么时候被废除?古代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标志是什么?(4)结合中国古代丞相制度的演变,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趋势的基本认识。【答案】(1)首创:皇帝制度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职责:协助皇帝处理政事。(2)关系:互相牵制,互相监督,相互合作。变化:相权分散和削弱。影响: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或“加强了皇权”)。(3)废除:明太祖(或“明朝”)。标志:清朝雍正帝时军机处的设立。(4)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止,君主专制不断加强。【解析】【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秦朝首创皇帝制度,中央官制是三公九卿制,丞相的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2)结合所学可知,三省六部制下,三省之间互相牵制,互相监督,相互合作,相权被分散和削弱。影响: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3)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标志:清朝雍正帝时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古代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4)中国古代丞相制度的演变反映的是专制主义问题,专制主义发展趋势是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止,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