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少年王冕第一、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的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以及孝顺母亲的美好品德。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在对语言文字的揣摩过程中,提高分析、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课堂交流过程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4、在潜移默化中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和孝顺母亲美好品德的影响,进而使思想和情感再一次得到净化与升华。教学重点:通过重点语句的品析,感受王冕勤奋好学、孝敬长辈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闷得慌”含义,体会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教学过程少年王冕(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了解作者。(出示图片)同学们猜猜这图是谁画的?白老师特别喜欢画荷花,因为荷花有着“出污泥
2、而不染,浊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白老师特别喜欢一位画家画的荷花,第一眼看到他画的荷花时,便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可惜网上搜遍了都没找到他画的荷花图,于是为大家带来了他的另一幅名作:墨梅图。(出示画家画的墨梅图)瞧,画上梅花缀满枝头,似乎能闻到阵阵清香。画家笔法挺劲有力,勾瓣点蕊简洁洒脱。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出示王冕图、板书“王冕”)你们了解他吗?简介:王冕是元末明初人,家乡在浙江诸暨。王冕的家境贫寒,父亲很早就去世了,靠母亲做些针线活供他读书。王冕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了著名的诗人、画家。在他的几卷墨梅图中他都提了诗。其中有一首特别有名那就是墨梅(出示齐读):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
3、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王冕的故事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第一回的内容。这本书写的都是一些古代的读书人的丑陋行径,而王冕是本书中唯一一个正面的人物。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关于王冕少年时代的故事。(补充完整课题:少年)齐读课题。少年指多大年龄阶段的人呢?介于儿童和青年之间,十岁到十六岁左右。3、过渡:你们这般大小便是少年了,那么,文中王冕的少年时代究竟能给同是少年的你什么样的启示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二、初读、自由读课文。要求:(1)读准生字字音,不会读的字查字典。(2)读通句子,难度的句子多读几遍。(3)不理解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要求复述自读要求。2、准备交流预习成果:()生字词:耽误、
4、秦朝、年成、积攒、明媚、诸暨隔壁、贴补、牵挂、孝敬、腌鱼、七泖湖树木葱茏、青翠欲滴、晶莹透亮、争先恐后指名领读。()多音字: 供他读书( gng )、供不起( gng )、供你两顿饭( gng )、 闷得慌(mn )、闷热( mn )、载着( zi )指名读读,说理由。供gng供给、供应;提供某种条件gng给神佛先辈上供;受审时的口供闷mn心情不舒畅;mn不透气引起的不舒畅;不吭声载zi年;记载zi装载;又(载歌载舞)齐读。(3)难句:你觉得那句句子比较难读的,可以教大家读读。(4)不理解的词句你在自读时有什么不理解的词句可以向组内同学请教。(小组讨论)讨论后还有什么你还不明白的词句?解疑、存
5、疑。还有一些问题同学提得很有水平,我们到下一节课精读课文时再来深入讨论。三、了解作者利用写作素材的剪裁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并分段。1、课文约980个字,写了王冕前后相距12年的生活经历,作者是怎样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的?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平均每年用80个字来写,对吗?找找课文详写了王冕几岁,略写了几岁,不写了几岁?(没写岁、岁、岁和岁;略写了岁、岁、岁、岁、岁和岁;详写了岁和岁。)为什么要详写岁和岁?(略微讨论)(详写岁是因为王冕在岁上因家境贫困而辍学放牛;详写岁,是因为王冕在这一年学会了画画,人生有了改变。只要能够突出王冕精神的,便要详写。与此相关的,要略写。另外的,可以不写。这样有
6、详有略,就更能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了。)2、默读课文,你能按时间顺序给文章分段吗?(屏显)一(1)王冕七岁,父亲去世,家境贫寒。二(2-4)王冕十岁时体谅母亲的艰难,辍学放牛但仍不忘读书,孝顺母亲。三(5-6)王冕十三四岁时被雨后美景感染和启发,发奋学画,终成高手。四(7)王冕十七八岁不再放牛,绘画读诗,孝敬母亲。小结: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层次非常清晰。3、你能总结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吗?少年王冕家境贫寒从小替人家放牛,但仍不忘读书学习,孝敬母亲。他刻苦学画,终于成为“画荷花的高手”。四、作业布置。1、完成习字册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五、板书。24少年王冕七岁父亲去世(略)十岁辍学放牛(详)十三
7、四岁自学画荷(详)十七八岁离开秦家(略)学会选材 详略得当少年王冕(第二课时)一、检测预习,听写生字新词。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笔下的少年王冕。1、请同学们默写这段文字中带拼音的词语,再连起来读一读:王冕幼年丧父,家境贫困,他母亲没办法,只得(dn w)他的前程,让正在私塾读书的王冕辍学,到(g b)秦家去放牛,挣点钱(ti b)家用。母亲还让王冕每天早出晚归,免得她(qin gu)。王冕一边读书一边替秦家放牛,过了几年。有一天,他看到雨后的荷花在阳光下缀着(jng yng)的雨水,美丽极了。于是他就试着画起荷花,不久就成了远近闻名的(o shu)。长大后的王冕依然(xio jn)
8、母亲,还在春光(mng mi)的日子,用牛车(zi)着母亲到村上湖边游玩。 完成的同学打开书校对,有错误的同学订正。全部正确的举手。请同学们把这段话连起来读一读。二、精读课文。下面我们来细细品读课文。(一)出示课文第一段,指名读。这段共43字,交代了那些东西?写出了王冕的朝代、籍贯和家境:王冕(min)是元末明初人,他的家乡在今天的浙江诸暨(j)。王冕七岁时父亲就去世了,靠母亲做些针线活供他读书。(板书:生活艰难)短短两句话写了三个意思,古人写书,惜字如金,这也可算一个例证。但为什么在接下来的“十岁辍学”中,作者又用三个自然段来写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二)(出示2-4自然段)1、自读2-4
9、自然段,有感悟的地方做一下记录。你从这段王冕辍学放牛的故事中读懂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也可以提。2、出示第二自然段,(1)母亲迫不得已才让孩子辍学。(圈出重点词)为什么用“眼看”?能不能改为第5自然段的“不知不觉三年过去了”?(因为这三年日子不好过。) 为什么日子不好过?(联系上下文,从“母亲”的角度去,夫丧子幼,年成不好,只靠针线活勉力维持眼看,是眼巴巴望着儿子早日能够长大点,做点事啊。日子的艰辛,全在其中啊。)(2)王冕孝顺懂事。(出示课后习题4),王冕不愿意辍学放牛,为什么还要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王冕为什
10、么说在学堂里闷得慌?他说的是真话吗?(王冕想到学堂读书,但孝敬母亲,骗她说自己在学堂里闷得慌。)王冕的假话说得并不高明,他不想到学堂去,但为什么还要说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课文编辑因为未解原意,本是点错了标点。原文标点:“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修改后的标点:“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琢磨一下,这意思有什么不同。(放牛心里是真快活,因为可以贴补家用,为母亲分忧;在学堂是真闷得慌,因为这几年,“眼看”的不仅仅是母亲,同时王冕也一样“眼看”着母亲受苦受累,作为
11、一个如此懂事孝顺的孩子,他不可能心安理得地坐在学堂里。)请同学填一填:“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 ;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王冕为什么要说带几本书去读?(因为前面母亲说“不是我想耽误你”,只能让你辍学;所以现在王冕如此懂事地说:“娘,我带几本书去读,耽误不了的。”)从这句话你看出少年王冕是个怎样的人?(板书:孝敬母亲)理解之后,再读课文,相信你们的朗读一定能读出王冕和母亲的复杂心理了。3、出示第3自然段,看出母亲舍不得王冕。试想比较以下两段文字:(母亲谢了秦家,替王冕理理衣服,说道:“你在这里处处都要小心安全,每天晚出早归,免得让我牵挂。”王冕一一答
12、应,母亲含着热泪回去了。母亲谢了秦家,替王冕理理衣服,说道:“你在这里处处都要小心,每天早出晚归,免得让我牵挂。”王冕一一答应,母亲含着热泪回去了。)一处是“早出晚归”与“晚出早归”;一处是“小心”后面,多了一个“安全”。“早出晚归”与“晚出早归”哪个母亲更好?( “早出晚归”才是真正的好母亲因为不努力工作,要被秦家赶走的。)那么处处小心的,是安全吗?是秦家?秦家人这么坏,要小心提防么?原来啊,这个“小心”的“小”,是“细小”的“小”,小心也就是细心,这里母亲在叮嘱王冕,做事,要认真细心啊。看来,这是一个要求很高的认真的母亲,因为孩子没了父亲,她不得不同时担任父亲的角色啊。 而同样是这个母亲,
13、她又处处流露出对王冕的慈爱:替王冕理理衣服,含着热泪理解了,读一读,感觉会不一样的。4、出示第4自然段。重点辨析了“舍不得吃”和“舍不得花”,各体现了王冕什么样的品质。课文中已经明明白白写了,“舍不得吃”是“孝敬母亲”,但舍不得花呢?(是勤奋好学。)为什么要勤奋好学?(因为他想读书。)他为什么要读书?(因为他想改变命运。)是啊,因为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替秦家放牛一辈子。所以啊,这背后,是“自强不息”的精神啊。齐读。(板书:勤奋好学 自强不息)(三)学习5-6自然段。怪不得作者要选取王冕十岁辍学放牛这一事例详写,原来其中体现出了王冕这么多的优秀品质。还有一个事例也是详写的,我们一起来默读,把你的感悟
14、写在课文边,有不明白的可以提。1、此处的三四年,为何是“不知不觉”?(因为这时候王冕能够补贴家用,为母亲分忧,不再闷得慌,因为这时候他能读书。)在非常重要的“辍学”这件事,和同样重要的“学画”这件事之间,作者为何要点到这三四年,又没有详细写这三四年?课文说王冕明白了什么道理?继续向下。过一会,我们会回到这里。2、文章惜字如金,作者却用大量篇幅写这一场雨,和雨后的荷花是什么原因?课文中对七泖湖的景点作了两次描写,第一次是出自秦家人说的话,“离这不远就是七泖湖,湖边的草地上有几十棵合抱粗的垂杨柳,十分阴凉。”第二次就是使王冕陶醉其中美妙绝伦的雨后景色。作者为什么煞有介事地安排两次描写,而且两个人眼
15、中的景还如此不同呢?(景还是那样的景,只是看景的人出发点不同,心境不同,看到的景色自然会有差异。)再来看看王冕和美景的“邂逅”,小王冕是在一阵大雨后,浑身被雨水淋湿的情况下看到的景象。这个命运坎坷的少年王冕为什么能品味出大自然的天工巧夺呢?(细细品味,我们不难发现:小王冕是一个对生活热爱的人,只有对生活充满热爱、乐观的人才能真正欣赏到大自然的美,而这样的人无疑就是生活的强者。)显示:因为这一池暴雨后的荷花,是王冕学画的契机。(所以要写)王冕人生的转折处。 (所以要详写)王冕人格的写照:生机勃勃,热爱生活,自强不息,纯洁高尚。(所以要细致写)3、这一段的景物描写很美,(对表示方位的词语老师用颜色
16、标示)你们看看这段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从上到下从高到低从远到近)请同学读一读,按这个顺序,读时眼前要有风景。这一段文字的精妙,可不是因为方位顺序,而是景物之美。唯有读出景物之美,才能体会少年王冕勃勃向上的精神。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景物之美了吗?再读,老师将关于景物的语句作了标示,范读。因为这一池暴雨后的荷花,不仅是王冕学画的契机,而且还是王冕人生的转折处,更是王冕生机勃勃、自强不息、纯洁高尚的人格写照,所以要详写,要写得生动、细致、传神。”4、这么美的景色王冕自然看得入迷。(出示:王冕不禁看得入了迷,心里想道:“古人说人在画图中,真是一点不错。可惜这里没有一个画工,把这荷花画下来。”随后转念
17、又想:“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己画几笔?”)指名读。这时候,再回到这一段的开头几句:“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王冕读了不少书,也明白了许多道理。”王冕明白了什么?无论什么事,只要努力,终能做成一切皆有可能。5、是的一切皆有可能,王冕的人生果然出现了转机(出示第六自然段)。指名读,王冕学画十分刻苦,终有所成。6、出示第七自然段,范读。你认为母亲因何“心里十分欢喜”?(因为儿子终于长大成人,自力更生了。)我们回顾一下王冕母亲在全文中的故事,开端中无言的艰辛,中间的热泪与叮嘱,以及最后的大欢喜。想想这个儿子啊,七岁丧父,十岁辍学,但是,小小年纪懂得自强不息,三年一边放牛一边读书自学,十四岁自学画
18、荷,从此开始改变人生,才十七八岁,就离开秦家这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自立。想到这些,哪个母亲能不心里欢喜?尤其是如此大悲痛之后的大安慰。三、总结:1、课文解完了,年谱板书也最终完成。自强不息的线路如此清晰,这绝不是“勤奋好学”可以概括的,勤奋好学,认真做事,不怕困难,都只是“自强不息”的一个外显而已。2、课文约980个字,写了王冕前后相距12年的生活经历,作者是怎样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的?这时候,课文的详略是如此清晰。但为何在详写这些,略写这些或者不写那些呢?(因为,只要能够突出王冕精神的,便要详写,与此相关的,要略写。另外的,可以不写。)3、那么王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孝敬母亲,勤奋刻苦,自
19、强不息。)四、拓展升华。1、课文选自哪里?(吴敬梓儒林外史)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写官场黑暗的书,整本书都写了读书人的丑陋行径,作者只对一人是用君子的标准来写的,他就是?王冕。)什么是君子?请看这三段文字:【君子务本,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传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重点标注 “孝”、“自强不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以及三个“君子”。原来,放在整部儒林外史中,荷花还有另一种意思啊,再读一读,这象征了儒家精神的荷花: (转眼间,阴云密布。一阵大雨过后,天空中黑云边上镶着白云。阳光透出来了,照得湖水通红。山上青一块,紫一块;山下
20、树木葱茏,青翠欲滴。树枝像水洗过一般,绿得尤其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苞上雨水点点,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是的,古典小说中的风景往往不只是风景,它可能还是心情,情节,人格。2、让我们再来看看长大后的王冕与他的墨梅图。(出示了王冕图与墨梅图)你是否觉得他是个有着高洁品质的人呢?图上的梅花并不艳丽,但它和王冕一样有着高洁坚毅的品质。再读读这首你们已经背诵过的诗吧:墨 梅【元】王冕我家洗砚池上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梅花淡去,黑色的背景下,惟有灰白的诗句在闪烁着千年的光泽: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精气满乾坤。 作业布置(1)、不知道少年时代的王冕,能不能给你们同是少年时代的你们以什么样的触动?把你的感想写下来。(2)、背诵第五自然段。(3)、读读二十四孝中的两个故事卧冰求鲤、戏彩娱亲。板书: 少年王冕七岁 父亲去世 孝敬母亲十岁 辍学放牛 勤奋刻苦十三四岁 自学画荷 自强不息十七八岁 离开秦家学会选材 详略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