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8心田上的百合花 西师大版.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06882 上传时间:2025-11-0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6.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8心田上的百合花 西师大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8心田上的百合花 西师大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8心田上的百合花 西师大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心田上的百合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清新语言;2、 体味百合形象,感悟人生哲理;教学重点: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清新语言;教学难点:体味百合形象,感悟人生哲理;教学过程:一、导入。初看这个题目,你心里涌起的是什么感受?(生谈)师:我也有这样一个疑问,那我们共同欣赏百合花开。二、赏花。1、自由默读一遍,想想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生朗读)2、自己首先对自己大声的说一说。3、交流:谁能说说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生说)(师评:避免过于全面,或过于简单)总结:一株百合努力生长,终于开满山谷,赢得世人的尊重;概括要力求言简意丰,不能走向两个极端:过于全面,或过于简单。4、按照自己的理解朗读

2、文章,用你认为最恰当的词语来说说,通过你的朗读,你看到了一株怎样的百合?(生读,想)5、你看到了一株怎样的百合?把你想到的词语想到黑板上。(生写)三、品花。1、请大家再一次静静的默读文章,圈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这些品质的词语和句子,耐心的读一读这些词和句,在旁边写一写理由。(生赏析)2、与自己的同桌合作,交换看法。先向同桌读读自己画的句子,再说说自己的理解,最后听听同桌给你的好建议。3、全班交流,相机引导,由理解促朗读,由朗读促再理解。教师预设:(1)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2)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竖立地挺着胸膛。(3)我要开

3、花,是因为我知道我自己又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来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4)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实自己的存在。4、刚才我们读了,理解了好多百合品质的一些词语和句子,自信、坚强、执着的百合,想必在大家的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印象。那我们是否还记得一开始上课时有一位同学提出的问题:百合花很美。但为什么会开在心田上?(生思考、小组交流)5、全班交流。6、师结:刚才在大家的发言中,大家都是从百合的品质这一个角度入手的。其实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想问题。百合生存的环境。7、请大家快速的

4、浏览,找出百合生存的环境。(偏僻遥远)8、说得好,百合要和偏僻遥远的环境作斗争,他还要经历更为严峻的考验-受到风言风语的打击。百合忍受了那些风言风语的打击呢?快速的找出来。(生找)9、四人自由组合一个小组,分角色朗读。(旁白、野草、蜂蝶、百合),如果你觉得声音还足以传达你的感情,还可以尝试着加一个神情、动作!预设-第一句-重音:明明、偏偏、真、长瘤了(拖音)。语气:嘲笑、轻视。语调:长瘤了,要上扬。(生试读、生依据情景在读)第二句-讥讽。第三句-奉劝。10、大家读的非常精彩。我愿意和大家合作一起来读。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百合-朗读嘲笑的内容。但是百合却坚定地说-全班齐读“我要开花”。公开场合,它们

5、则讥讽百合-朗读“讥讽”的内容。但是百合却执着地说-全班齐读:“我要开花”后来呀,蜂蝶鸟雀也来劝百合-第三个同学朗读“劝”的内容。但是百合很坚定、执着、自豪地说-全班再齐读-“我要开花”11、大家读的非常的精彩。多少年之后,百合终于得到了人们的欣赏,那里,被人们赞为“百合谷底”。那此时漫山遍野的百合花的心态发生变化了没有?(生说。师问:何以见得?)12、从第一株百合到满山的百合,无论是生在偏僻遥远的地方,还是在别人的嘲笑讥讽下,还是功成名就的时候,百合都是始终如一,默默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三、悟花。1、能写出如此美妙的文章,林清玄绝对是“大家”,看看林清玄真人。(你为什么惊讶?)百合花

6、是早就开在林清玄的心里的。他是从贫穷的农村走出来的作家,人生有很多转变,对于那些恶意攻击他转变的人,他总是淡然一笑,说:“他们是一面镜子,同时也显露了他们自己。我每天写作从不间断,他们的努力程度都比不上我。这也是我成功的原因。”林清玄就是靠自己的执着从一名年轻记者,成功转型为个性鲜明的作家,作品也得到了“世纪末最清明的文章,人世间最美妙的声音”的赞誉。2、此时此刻,你想对林清玄说点什么?3、我想说,套用最后一句话,林清玄一直在全心全意默默的开花,用他那美丽的文字来证明他自己的存在。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

7、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3、如果我们把第一株百合的教导-送给一个人的话,你愿意送给谁?为什么?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

8、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师生讨论交流)送格言:大其愿,坚其志,虚其心,柔其气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

9、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师:送给大家,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工作、学习,以我们的成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