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世业实验学校 李双燕教学要求: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2、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3、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教学重点与难点: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体会其中的感情。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初步设疑: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齐读题。课文讲了谁为谁送别呢?(板书:李白孟浩然)你能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连起来说一说吗?二、精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第二自然段。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两人动作的词语。2、学生交流,出示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
2、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2)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依依惜别之情。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指名读,齐读这一句话。3、课件出示图片。说说你觉得黄鹤楼怎么样?读词。第三自然段过渡: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1、出示句子。2、学生自由读。“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你通过课外的阅
3、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伤感之情。)。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3、出示句子。4、自由读。“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5、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三、学习第四、五自然段。第四自然段。1、引读第四小节。此时
4、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接下去齐读(生接读)。2、重点理解句子: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他会想些什么呢?(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此时的杨柳、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现呢?板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3、齐读第四节。第五自然段过渡:但是友人还是离去了,李白内心很激动,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现在,你能大概地说一说这首诗
5、的意思了吗?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首诗的意境。写在小练笔上。(2)什么叫“脍炙人口”?(3)我们来看看这首诗为什么能脍炙人口。出示并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知道为什么这首诗能脍炙人口、流传千年了吗?你觉得这首诗好在哪里?(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这首诗没有一个字提到离情别恨,却饱含了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这首诗中景色美:烟花三月,碧空,长江天际流)(反衬写法:景色美,却无心欣赏,因为与好朋友分离)(用词好:孤帆远影,写出了李白在江边目送了好久好久)(两次写到黄鹤楼,黄鹤楼有神仙飞天的传说,祝愿孟浩然到扬州能像神仙一样过得逍遥自在)这真是一首好诗,让我们怀着和李白一样的心情,再次朗诵这首诗
6、。四、扩展阅读1、课前布置大家收集一些关于送别的古诗,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朱大入秦芙蓉楼送辛渐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留别王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学生汇报3、推荐古诗,出示:送朱大入秦别董大课后诵读。“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
7、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4、引导开展课外诵读:古诗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想象的天地,提供了一个净化心灵的空间。大家准备一下,我们下周开个古诗文背诵比赛,看谁在3分钟时间内背诵出来的古诗多,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