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生字,能从字正腔圆的、通顺流畅的朗读过渡到情感诵读,培养语感。2、通过想象画面、情景体验和诵读的方法,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相思之情和人性之美。3、初步了解诗词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古代经典诗词的方法。2. 教学重点/难点 在想象、情景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相思之情和人性之美。在移情想象中构建“征途”、“故园”意象,体味“相思”,感悟“人性”。3. 教学用具 ppt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初读印象画1、板书课题,(相思)相思是愁!离愁,春愁、乡愁。2、初读四遍。3、两读过后谈感受二、再读形象画1、过渡语
2、:长相思啊长相思,作者为什么要如此的长相思呢?学词只有印象和感受还不行,这还需要走进词人的心灵世界。现在请大家在走进课文,默读课文,仔细结合资料下边的注解,弄懂词的大意?(先讲大意,再讲解学习古代诗词的“意会”作用。)2、师:现在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们对这首词的大意“意会”没有?3、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打上圆圈再联起来)会有什么新发现,新体会?三、品读新印象画1、师范读,生跟读,亲近文本,展开联想和想象,构建“征途”意象。2、开放思维,创造想象,描写浪漫生活,构建“故园”意象。四、悟读现实画a)师谈话:美好而浪漫的画面和场景,却在现实中破碎,在征途中破碎,只有“聒碎乡心梦难成”(板书:碎)b)
3、指导悟读。谁来再读读长相思?c)齐读。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都是长相思,请同学们想象画面,进入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心灵,齐读长相思。五、研读人性美a)师谈话:同学们,词读到现在,我已经能够真切的体会到(声中带情),那么作者作为一名出生于宦官之家,书香门第的才子,又是名门望族,为什么还要忍受相思之苦、相思之痛,这是为什么?(生自由回答)b)出示纳兰性德的菩萨蛮。重点感悟“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c)板书:“爱祖国建功业”(人性美)d)总结 课堂小结 同学们,经过本节课的这首词的学习,你掌握了什么学习诗词的方法呢?希望大家能用上这样的方法去读别的诗词,你
4、将会了解诗人们丰富的别样的情怀。 课后习题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
5、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1、读、背这首词;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2、抄写这首词一遍;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
6、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3、读别的思乡诗词。 板书 长相思碎爱祖国,建功业(人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