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课文知识点解析全析提示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的产生:中国的农业肇始于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4000年),这一时期的农业被称为原始农业,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业经济发展而来的。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都起源于驯化。早期人类在采集的实践中,发现一些植物一岁一枯荣,知道按期采集它的果实、根、茎充饥;熟悉了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摸索到栽培这些植物的方法;在植物的栽培中,不断淘汰不满意的物种,保留一些优质品种,使这些品种不断优化。我国原始农业是从多个中心起源而向周边发展起来的。2.早期农业格局:我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我国农
2、耕文化的摇篮。北方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半坡遗址,以旱地作物粟和半地穴式房屋为标志,南方长江流域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河姆渡遗址,以湿地作物水稻和干栏式建筑为标志。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南方与北方在各自的传播和扩展中相互交融。想一想: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解答:气候不同。北方干燥的气候适宜于粟、黍等旱地作物的生长,而南方湿润的气候适宜于水稻的生长。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不同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说明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协调发展。3.畜牧业的产生:我国农业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当时的主要作物有黍、稷、麦、稻、豆等,习
3、称“五谷”,据甲骨文和诗经的记载,这些在我国商周时期都已经种植。随着农业的发展,早期人类在长期狩猎的劳动实践中,为了补充食物,时常有意将一些幼小的野生动物带回家中饲养,逐渐发现有些动物可以饲养成对人类有用的家畜,比如耕作的牛、拉车的马等。这就是原始畜牧业的产生。早期饲养的家畜主要有马、牛、羊、鸡、狗、猪,称为“六畜”。二、从耒耜到曲辕犁最能代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生产工具。随着农业的发展,农具的材质、动力、播种工具、耕作工具、灌溉工具等不断更新换代。1.农具材质的更新: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那时农具制作非常粗糙,人们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劳动工具。这些工具最初为打制
4、石器,其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后来演变为磨制石器,其时代即新石器时代。半坡和河姆渡文化都属于新石器时代。进入文明时代,即夏朝以后,耒耜仍是主要工具,原料仍以木石为主,但商周之后开始使用青铜农具。由于青铜质软、贵重、产量少,故极少量使用青铜农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到了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逐渐普遍推广。铁器坚硬、锋利、轻便,远胜过笨重简陋的木石工具和贵重的青铜工具,使深耕成为可能,因此大大提高了生产力。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2.农用动力的变革:在农业生产中,人力一直起重要的作用,如何节省人力,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一个重要问题。借用畜力是一
5、个好的办法,中国传统农业的特色之一,就是借助牛力耕田。战国中期随着铁犁的出现,牛耕开始出现,它解放了人力,是我国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随着西汉中期犁壁的发明,在耕作的同时能够完成翻土、灭茬、开沟、起垄等多种工序,使牛耕的用途大大增加,所以牛耕开始广泛推广。3.播种工具的出现:最早得到开发的是黄河流域的农业。由于气候干旱,不利于农作物的播种和生长,人们创造了耕、耙、耱等抗旱保墒耕作技术,由此奠定了我国北方旱作技术的基础。这一时期,播种器具有了质的飞跃,汉代搜粟都尉赵过发明了耧车,它的优点是将开沟、下种合二为一,简化了工序;播种均匀;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功效。4.耕作工具的发展
6、:初期的犁是从耒耜进化而来的,秦汉时犁已经有了更大的发展,但是直的长辕犁回转不灵便,尤其不适合南方水田使用。而隋唐以后,随着我国经济中心的南移,江南农业得到发展。江南雨量充沛,灌溉方便,适宜种稻,于是一套适宜水田耕作的农具曲辕犁被创造出来。唐代学者陆龟蒙在耒耜经中记载了曲辕犁。根据耒耜经记载:江东曲辕犁为铁木结构,由犁铧、犁壁、犁底、压镵、策额、犁箭、犁辕、犁评、犁建、犁梢、犁槃等11个零部件组成。犁铧用以起土;犁壁用以翻土;犁底和压镵用以固定犁头;策额保护犁壁;犁箭和犁评用以调节耕地深浅;犁梢控制宽窄;犁辕短而弯曲;犁槃可以转动。归纳一下:曲辕犁与前代犁相比有哪些特点?解答:整个犁具有结构合
7、理、使用轻便、回转灵活等特点,能调节深浅,耕作平稳、深浅一致,极适宜水田耕作。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传统的中国步犁已基本定型。它是继汉代犁耕发展之后农具改革的一次突破。5.灌溉工具的发展:由于我国农业以旱地为主,灌溉一直是农业的一项重要内容。灌溉工具的进步也在不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灌溉就有了很大发展,中原地区已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但桔槔只适用于浅井低岸,作用十分有限。三国时期,马钧对前代的翻车加以改进,用人力摇动杠杆,通过木齿轮的运转,拖带轮间的链板引水灌田。到了唐代,这种翻车发展为脚踏,效率更加提高了。唐宋时期,人们又发明了以水为动力的筒车和以畜力牵引的高转筒车,灌溉效率进一步
8、提高。总之,农具的每一次革新,都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都会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逐渐形成,积累了丰富的农学经验,影响深远。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为了扩大灌溉面积和预防水旱灾害,各朝各代都很重视水利的兴修。大禹治水的传说就反映了上古先民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1.重要水利工程:铁制工具的推广和生产工具的进步,为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春秋战国以来,水利灌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各国都非常重视水利的兴修,修建了许多著名的水利工程。查一查:我国古代兴修了哪些著名的水利工程?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至今仍在起作用的有哪些?解答:春秋时楚相孙叔敖在淮河
9、流域修的芍陂,灌溉面积达一万多顷;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在岷江流域修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水工郑国在秦泾渭水系修的郑国渠,灌溉面积达四万顷,使关中平原成为千里沃野。西汉时黄河流域形成了灌溉渠系,漕渠、六辅渠、白渠等工程陆续建成。其中白渠引泾水入渭,灌田达四千多顷。当时修渠已成为一种风气。这些工程中至今仍在起作用的主要是都江堰。都江堰是为针对岷江水出山口、入平原,流速减慢,易决易淤的问题而修建的。它包括三部分:鱼嘴、飞沙堰、宝瓶口。鱼嘴作为江心的分洪堰,分岷江为内江和外江,外江即岷江正流,内江为新开河道,既用于灌溉,也可通航,还能在洪水泛滥时分泄洪水;宝瓶口是岷江分水入内江的渠首工
10、程,其作用是节制内江水量,灌溉川西平原;而飞沙堰是修在鱼嘴和宝瓶口之间的溢洪工程,可以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这样,都江堰就解决了岷江的水害,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一工程修建至今已两千多年,却一直发挥着巨大的功效。2.对黄河的治理:黄河流域是我国农业较早开发的地区,由于气候的干旱,黄河一直是中国农耕经济的命脉。黄河的河流特点决定了它历史上曾多次决口改道,因此治理黄河也是历代农业水利的一大问题。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的就是对黄河的早期疏导治理。汉代以来,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补充:秦汉时期因为森林破坏严重,黄河开始泛滥。汉武帝时,今河南濮阳一带
11、的黄河决口,汉武帝发动数万人抢修,还亲临现场,命随从的文武官员参与堵塞决口,修筑堤坝,此后80年无水灾。东汉时,明帝任用杰出的水利工程专家王景负责治理黄河,采用河汴分流的办法,使黄河下游两岸被淹的大片土地又成良田,黄河安流将近800年,人称“王景治河,千载无患”。3.地方特色工程:我国古代农田水利的地区特色明显。各地因地制宜,兴建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西域的坎儿井。坎儿井又称井渠,这是新疆一带的灌溉工程,主要是利用雪水或地下水。从山坡上直到田地里挖成一连串的井,再把井底挖通,连成暗沟,把山上融化的雪水和地下水引来浇灌土地。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坎儿井的建造技术,最早为
12、西汉修建龙首渠时所采用,后来随同西汉政府在新疆屯田而传入。4.农学水利著作:我国传统农业创造了大量丰富的农耕理论和技术,在我国数目繁多的农学著作中可见一斑,而水利技术作为农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农书中也有大量记载。如元代的郭守敬、明代的潘季驯、清代的靳辅、陈潢等,都提出了关于水利建设的系统思想。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水利占了九卷,除总结前人经验外,还吸收了西方传教士的泰西水法。明清时期,水利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课题。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农具的不断更新,我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也在不断变化。1.耕作方式的演变: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不够发达,农具大多原始而粗糙,为了提高生产效率
13、,大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如西周的井田制下,就实行奴隶的集体耕作。而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使个体农耕有了技术的支持,再加上私有土地的出现,又使个体农耕有了物质基础,因此,春秋时期,“男耕女织”式的自耕农经济应运而生,并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2.对自耕农经济的评价(1)优点:自耕农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自耕农自己生产自己消费,衣食自理,除了盐铁之外,一般不必外求,因此生活稳定;农民是小生产者和小私有者,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想一想:自耕农经济的正常发展需要哪些前提条件?这说明了什么?解答:首先是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这样的环境少战争战乱之苦,才能为自耕
14、农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其次是没有天灾,如水旱虫灾等,统治者也要重视水利的兴修;三是统治者的剥削要适度,轻徭薄赋,给人民以休养生息的空间等。这些说明小规模的自耕农经济承受力十分脆弱,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有限,风险较大,因此有较多的不稳定因素。(2)弊端:其一,小农经济规模小,“男耕女织”的简单性别分工,使它很难扩大再生产;而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对手工业发展和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限,也会逐渐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其二,小农经济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战乱、兼并或苛捐杂税都会使农民破产,所以自耕农经济承受风险的能力差,十分脆弱。其三,小农经济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土地兼并的严重,人均占有的
15、土地会越来越少,而耕地不足又导致对草原、山地等的过度开发,以及围湖造田等与水争田的现象,从而使生存环境恶化。议一议:我国古代土地兼并问题能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为什么?解答:土地兼并是中国古代非常普遍的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地主或富裕的农民占有土地数量会大大增加,即土地兼并会越来越严重,它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在封建时代,只有土地才是“不忧水火,不忧盗贼”的财富之本,人们往往热衷于购买土地。在不触动土地私有制的条件下去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只能暂时缓和而已。所以在封建社会,我国古代的土地兼并问题无法得到根本的解决。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体现了我国原始农业产生的艰辛历程。黄河流域
16、因干旱而种植黍、粟等耐旱作物,长江流域因湿润而种植水稻,由此形成了我国旱地和水田两大耕作技术体系。要点提炼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杰出贡献。全析提示所谓“刀耕火种”,就是先民在初春时期,先将山间树木砍倒,然后在春雨来临前的一天晚上,放火烧光,用作肥料,第二天乘土热使用笨重的农具下种,以后不做任何田间管理直至收获。要点提炼古代生产工具发展历程: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农具材质的变化历程:木石骨蚌木石为主,少量用青铜铁器的使用和推广。全析提示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出现,标志着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业技术开始形成。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得到开发,我国农业旱地耕作
17、体系基本形成。耧车和灌溉工具手摇翻车是这一时期生产技术水平的代表。隋唐以后,我国长江流域得到开发,以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为标志,传统农业水田耕作体系基本形成。要点提炼 农用动力的发展:人力畜力(牛耕)水力(筒车)。思维拓展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推广应用现代科技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关键。全析提示我国著名水利工程的修建,在时间上集中于古代前期的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在地区上集中于大河流域,尤其是较早开发的黄河流域。都江堰是一个兼防洪、灌溉、治沙、航运等多种效益为一体的综合水利工程,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18、思维拓展从历史上看,我国是一个多水患的国家,发展农业必须高度重视水利问题。今天,我国政府不断对黄河进行监控治理,修建了刘家峡、小浪底等工程,并进行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等工作。全析提示井渠利用暗渠实现地表灌溉,适合土质松软、不易修渠的干旱地区的农田,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创举。明清时期,我国农业耕作更趋细化,精耕细作的技术基本定型。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的中华农耕文明,构筑了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要点提炼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集体简单协作个体家庭农耕。全析提示古代农业是我国最主要的经济部门,小农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农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且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小农经济的耕作方式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自身的弊端日益暴露,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要点提炼我国农业发展表现在以下方面:农作物的改良、农具的革新、水利的兴修、耕作方式的演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