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狼牙山五壮士导学案课 时 第二课时教学思路(纠错栏)学习目标:1、划出课文2、3、4、6段中描写五位战士动作、神态的句子,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用概括的词语标注在书上。.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学习重点: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学习难点:体会五壮士的献身精神及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知识链接: 1920年10月,马宝玉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10月26日,八路军115师杨成武独立团在取得平型关大捷后乘胜北上,光复蔚县全境。马宝玉在西合营镇随本县4000多名热血青年一起参加了革命军队,成为一名光荣的八路
2、军战士。 1939年他光荣入党,不久后担任班长。从此他更加严于律己,阶级觉悟不断提高,革命斗志更加旺盛,在本次战斗中,他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葛振林等4名战士也相继跳下悬崖。五勇士跳崖后,马宝玉等3人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在半山腰被树枝档住,负伤脱险后返回部队。 预习任务:1. 划出课文2、3、4、6段中描写五位战士动作、神态的句子,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用概括的词语标注在书上。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自主、合作、探究:1. 课题可不可以改成狼牙山五战士?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壮士”?2. 本文写人记事的方法有什么特别之处?我来闯关:1、 先用“”勾出带点字的
3、读音,读了这些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再读读。 嗖(sushu)的一声斩钉截(jiji)铁 绷(bngbng)得紧紧大吼(huku)一声 2、选一选,填一填陆续 继续 相继到了狼牙山峰顶,五壮士居高临下,( )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班长马宝玉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 )从悬崖往下跳。站立 挺立 屹立五位壮士( )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人民群众和主力部队远去的方向。一棵小松树迎着寒风( )在山坡上。3、填适当的词。( )的山路 ( )地瞄准敌人 ( )的力气 ( )地躺着尸体 ( )的怒火 ( )地完成任务 ( )的喜悦 ( )地打4、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气( )山河 全神( )注
4、居高( )下 斩钉( )铁 横七( )八 昂首( )胸5、猜猜我是谁(根据意思写词语):)惊天动地,形容声音极大。()仰着头挺着胸无所畏惧的样子。()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全部精力集中在一点,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6、这些都是表示看的词语,你还能想出几个来吗?和小伙伴表演表演,相互猜猜,一定很有趣。 如:眺望 、俯视你也来写几个:7、有些句子,在表达上很有特色,我们不妨可以仿照写一写,你会发现“原来我也会写这样棒的句子!例句: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
5、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仿写: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8、学完课文,你一定有更多的感悟,将这些感悟写下来吧,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五壮士说的最让你难忘的一句话: 最让你刻骨铭心的一个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