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综合练习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9题。(一) 游钓台记钓台在浙东,汉严先生隐处也。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顾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舟发自常山,凡三百余里,山水皆有可观。第目之所及,未暇问名。惟诫舟子以过七里滩,必予告。越日,舟行万山中,忽睹云际双峰崭然秀峙,急呼舟子曰:“若非钓台耶?”曰:“然矣!”迫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台东西峙,相距可数百步,陡起江干,数百仞不肯止。巉岩如高士并立,风致岸然。树多松,疏疏罗植,偃仰离奇各有态;倒影水中,水流波动,势欲飞起。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山既奇秀,
2、境复幽倩,欲舣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强,因致礼焉,遂行。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之香,四山俱至,则鼻游之。舟子谓滩水佳甚,试之良然,则舌游之。顷之,帆行峰转,瞻望弗及矣。返坐舟中,惝恍间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磴,如振衣最高处,下瞰群山趋列,大似云台诸将相,非不杰然卓立,觉视先生,悉在下风,盖神游之矣。日之夕矣,舟泊前渚。人稍定,呼舟子劳以酒,细询之曰:“若尝登钓台乎,山中之景何若?”舟子具能答之,于是乎并以耳游。快矣哉,是游乎!客或笑谓郑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于何有?嗟乎!客不闻乎?昔宗少文卧游五岳,孙兴公遥赋天台,皆未尝身历其地,余今所得,较诸二子,不多乎哉?”故曰:以为
3、游,则亦游矣。客曰:“虽然,少文之画,兴公之文,盍处一焉,以谢山灵?”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 【注释】 严先生:指严光,字子陵,东汉初会稽余姚(今属浙江)人,早年曾与汉光武帝刘秀同学。刘秀做皇帝后,他改名换姓,隐居不仕。后被刘秀觅得,召到京师洛阳,授以谏议大夫,固辞不受,归隐于富春山。 垂纶:垂钓 宗少文:宗炳,字少文,南朝宋画家,好游山水。晚年将游历过的山水绘在室中以观看,自称“卧游”。 孙兴公:孙绰,字兴公,晋人,博学善文,曾作天台山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目之所及,未暇问名 第:但是 B迫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 迫:急迫C觉视先生,悉在下风 视:比
4、较 D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 逮:比得上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能强,因致礼焉 因之以饥谨 B日之夕矣,舟泊前渚 句读之不知C人稍定,呼舟子劳以酒 皆以美于徐公D较诸二子,不多乎哉?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历来仰慕东汉著名隐士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很想趁这次乘船送公文北上的机会到严子陵隐居之地浙东钓台去游览一番。B作者游历钓台,借助眼观、鼻嗅、舌品、耳闻,呈现出了其“神游”钓台的独特感受,形象地表现了自己对那里景象的喜爱之情。C刚看到奇特秀丽、环境幽美的钓台,作者就想停船靠岸登上山去,可是船夫坚持不
5、同意;直到晚上停船靠岸,用酒慰劳完船夫后,作者才得以登上钓台。D钓台指的就是七里滩边两座高耸险峻的山峰,相传是严子陵钓鱼的地方。东西各一,山岩高傲,山上松树的影子倒映在江水中,严先生的祠堂就在山脚下。4把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2)客或笑谓郑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于何有?(二)醉书斋记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筲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麈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莆晨起,即科头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倾至会心处,则朱
6、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客或访余者,刺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
7、。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一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物,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余倘然久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意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注】科头:不敝帽子。罔:无,不。刺:名片。刘伶新饮:刘伶或酒管书刘伶传载,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5.对下列句子
8、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省:知道。B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烂漫:坦率自然的样子。C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僻:怪僻,D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 赚:获取。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 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 遂自投汨罗以死B 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C 余倘然久之 念悲其远也,亦哀之D 仍挟一册与俱 郦元之所见,殆与余同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表现作者“醉书”的一组是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 随意抽书一族,据坐批阅之则朱墨潜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夜坐漏常午,顾童
9、侍,无人在侧 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A.B.C.D.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人为了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和家人、宾客于脑后等痴醉鲜红的状态,展示了一个嗜书知命的书痴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心态。B.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诸事,不近人情,读书入迷时,常对家人呵斥怒责,并拒绝会见来访的客人,囚而经常得罪来访者,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C.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当作者对这种习性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书”持赞赏态度。D.作者本打算成除“醉书”的习性,但又考虑到男人痴迷诗文
10、总胜于沉溺女色等因素,最终采取颜其自然的态度,放弃了这种打算。9把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2)余倘然久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0-13题。(一)秋雨叹三首(其一)杜 甫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着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注】决明:一种植物,有羽状复叶,秋日开黄花。10在前四句中,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决明?诗歌塑造了决明怎样的形象? 11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评说这首诗“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你认为诗中寄寓了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二)山行即事 王质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注】蘋(pn):一种水草。酲(chng):酒醒后的困惫状态。12.“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用了哪两种修辞方法?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5分)13.本诗以“山行”为题,诗句中却没有一个“行”字,诗题与诗句是否矛盾?请作简要分析。(6分)三、现代文阅读(散文)(一) 母 亲 莫 言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5岁的时候,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
12、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当时,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劳作最辛苦的是母亲,饥饿最严重的也是母亲。她一边捶打野菜一边哭泣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这一细节,直到今天,我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它所包含的意义。我母亲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
13、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
14、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母亲的话虽然腔调不高,但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未来的希望。多少年后,当我回忆起母亲这句话时,心中更是充满了感动,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活下去,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活下去!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我曾经从电视上看到过一个让我终生难忘的画面:以色列重炮轰击贝鲁特后,滚滚的硝烟尚未散去,一个面容憔悴、身上沾满泥土的老太太便从屋子里搬出一个小箱子,箱子里有几根碧绿的黄瓜和
15、几根碧绿的芹菜。她站在路边叫卖蔬菜。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高高地举起拳头,嗓音嘶哑但异常坚定地说: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即使吃这里的沙土,我们也能活下去!老太太的话让我感到惊心动魄,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在我脑海中翻腾着,使我感到了一种不可消灭的精神力量,这种即使吃着沙土也要活下去的信念,正是人类历尽劫难而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这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中国剪报2012年10月31日第五版)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A.文章第段中从视觉、嗅觉、听觉等方面描写了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B.在作者眼中母亲勤劳、乐观、善良,热爱生活,
16、是中国女性的代表。C.文章以小见大,通过对母亲的具体生动的回忆,折射出时代的苦难。D.文章写尽了母亲苦难,也写作者少年的苦难,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生活的源泉。E.文章后两段写到贝鲁特战火中的老太太,这是对母亲形象的补充与拓展,也是对主题的升华。2第段中,画线句子“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4分) 3“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为什么会在作者的脑海中翻腾?阅读全文,请探究作者这么说的原因。(6分) (二)楼 道阎连科(1)发现楼道是向着繁华进取时,我有些惊异我的发现而暗自窃窃地笑。(2)楼共六层,我
17、家住五层。十年来的进进出出,把我从准青年拖到了正中年。人在眨眼间钙化老去时,原来那幢风光向好、南北通透、人见人爱的家属楼,也显出衰相,变陈旧了。起初,家家门前整洁齐毕的过道,不知从何时都成了人们的杂物间。起初,楼梯上日日的帚过水洗、亮如容镜;现在,几乎每层、每天都有烟头和宠物的尿水了。岁月酷烈,楼道美貌的失去,一如少女在岁月中的高速衰败。三、四、五楼楼梯拐弯处的空当,永远都堆着各户码放的礼品盒,纸的,木的,金属铁皮的。有的是水果的包装,有的是电器的外箱,还有的是制作精美豪华的箱盒与架木。这儿堆不下时,人们就堆到自家门前边。无论谁人,从这楼道走过去,就像走过整洁美貌的垃圾场,虽然拥堵,却也是有意
18、无意的一种摆设和装饰。因为,那些师、局级领导的门前,堆的多是茅台酒箱和冬虫夏草的纸箱子;而二楼那处长家的门前,常是一些茶叶盒与烟箱子;那户出版社编辑的门前边,又常是一些旧报和杂志。这门前的摆放,其实也正是各户人家私密外泄的窗口和展览。(3)还有一户年轻人,原是住着父房在这成婚的。他家门前的变化,与时俱进,是一段妙绝、实在的社会发展史。那小伙是国企的一般职员时,他家门前锃光发亮、洁净如洗,宛若他新妻纯净的脸。后来他做国企的股长了,那门前常会有些装大葱和铁棍山药的纸盒子。再后来,他当科长了,那门前就常堆一些进口水果的纸箱子。又后来,他做了国企的技术副处长,那门前就和别家一样堆满了五粮液的纸箱和荣装
19、过虫草、鹿茸以及一些别的高档礼品盒。(4)还发现,楼下一家局长退休了,门前原来的繁华箱盒变得冷清而寂寥,有几次那局长上楼梯时就顺手把别家门前堆的茅台的箱盒提到自家门前堆在空地上,像摘来了许多钻石镶在了自家门前般。总之说,楼道里早就不再新容整洁、山清水秀了。然而,虽年年月月都堆放着各种纸箱废物,却也是这楼道发展向上、欣欣向荣的写照和篇章。至于大家出门进门、上楼下楼那拥堵落脚的不便,也是发展中必须付出的代价和牺牲。(5)我家门前总是没什么摆,其冷清空落一如洁净的不毛之地。因此,对面的书记家就不断因地制宜,把从他家腾空的礼品箱盒堆到我家门前边。妻子为此苦恼抱怨,常骂这楼道住户的公共素质差,又期盼也可
20、以从我家每隔几天就清理出一批礼箱礼盒把他们占据的楼道失地收回来。只可惜,她的这种愿望如渴望自己中年的岁龄回到青年样。期望一个小说家的门前物华丰满,正如期望堆满鹅卵石的空谷长出灵芝来。(6)这个楼道并不会如书桌、书架样属于我,但它是楼下收破烂那老人福祉的奶与蜜。(7)从这楼道里搬走成了我妻子、儿子的愿望,虽然一时无法实现,每日挂在嘴上的心愿却是轻易和有些美意的。被他们说得多了,烦了,有一天我果敢采取了行动和举措,在各户人家都去上班时,我把收破烂的叫进来,把楼道所有的纸盒、纸箱、报纸和废物全都清理卖掉去,而后把各家卖废物的钱都分开装在各个信封里,塞进各家的门缝中,把那个空亮洁净的楼道重又还给了楼道
21、、脚步和居者的眼。我每三天、五天这样做一次。每次这样做完,都像把自己写的文章又修改誊抄了一遍样,直到今年春节,我过年从老家回来,把堆满楼道的箱盒又全部清理卖掉,把那每户十几、几十元的物钱分别塞到各家门里,不久我家门缝也忽然有了两张纸条塞进来。一张纸条上写着:“老阎,你是最好、最好的党员啊!”另一张上写着:“阎先生,看你写小说也是一个可怜的人,以后把我家卖废物的钱就当作你的稿费吧!”(8)这一天,我决定以后不再这样去做了。同时间,也期望可以早日搬离这幢、这个楼道了。(摘自读者2012年第20期)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 )A. 作者见微知著,以楼道为切入点,对行贿受
22、贿现象也进行了委婉的揭露与批判。B. 楼道是社会的一个缩影,作者想通过楼道的物华丰美展呈社会的发展与繁荣。 C. 楼道摆放的杂物,有些是无意有些有故意放置的,是各户人家私密外泄的窗口和展览。D. 作者之所以要收拾楼道,一是因为妻儿的抱怨,二是因为自己觉得同处一楼相形见绌。E. 楼下局长装点门面的做法反映了当下有些退休领导无人问津的落寞和自欺欺人的虚荣。2结合文章的开头说说作者惊异于自己的哪些发现。(4分) 3结合结尾处的两张纸条分析“我决定以后不再这样去做了”而期望早日搬离这栋楼的原因。 (4分) 4结合全文,分析本文以“楼道”为题的妙处和文章在表现主题上的主要手法。(6分) 四、现代文阅读(
23、小说) (一)知音余显斌雪很大,夜很静。一把火,从他房后烧起,一眨眼间,席卷了整个茅屋。他跑出来,只带了一把二胡。他没有回头,即使回头,也看不见什么,因为他是瞎子。风吹来,浑身很冷。在风里,他一步步走着,最终,变成一粒黑点,消失在天边。从此,他漂流异乡。陪伴他的,是一把破旧的二胡,小镇、村庄,一路行来。二胡声,在他走过的地方流泻,如一声声低低的诉说,细细的,蛛丝一样。夜里,他歇宿在破庙里的草堆后,静静地坐着,一双盲眼一动不动,望着虚空。手指颤动,一缕月光水色,从琴弦上淌出,闪着波纹,扩散着,荡漾着。他在走过的地方要一点剩饭,或者两个冷馒头。一般地,他只吃一半,另一半放在自己寄宿的地方,草堆旁,
24、或者是破庙里。第二天走时,留在那儿。大家都说,这瞎子,穷讲究,不吃隔夜东西。他也不说什么,摇头叹息。要饭时,仍多要些,拿回寄宿的地方,剩下一些,放在那儿。有时,要少了,他不吃,把要来的东西都放那儿。这日,一个雪天,他头晕眼花,倒了下去。醒来时,一个女孩的声音清脆地响起:“醒了,你终于醒了!”他点头,慢慢坐起来,很是感激。无物感谢,就拿起二胡,闭着眼,手指颤动,一支乐曲婉约流淌。曲子停止了,一切都静静的。过了很久,女孩醒悟过来,赞叹:“你的二胡拉的真好啊!我去告诉师傅,你就跟着我们杂技团吧。”说完,女孩一阵风似的跑了。不一会儿,女孩进来了,坐下。他一笑,道:“不收瞎子吧?”是啊,一个杂技团要一个
25、拉破二胡的瞎子干啥啊?“你别急,我再求求师娘。”女孩说。他笑笑,在女孩离开后悄悄走了,一步一步,走向流浪的远方。二胡声仍如水,随他流淌,时间也在二胡声中流淌。他在乞讨和流浪中,慢慢老去。一日,在一个破庙里,他摸到有个人睡在那儿,奄奄一息。显然是饿的。他忙拿出讨来的馒头,喂他吃下。两个冷馒头下肚,那人有了力气,坐了起来。那夜,没有旁人,只他俩。他坐在神案前,手指轻弹,两滴乐音溅下,闪着晶亮的光。然后,二胡声悠扬,在静静的夜空响起,一会儿如一缕花香,拂过人心;一会儿如一丝轻风,飘荡如纱。那人静静地听着,末了,哑着嗓子一声长叹:“是月夜鸟鸣吧,真是人间一绝!”他笑笑,眨眨已盲的眼睛,和衣躺下,道:“
26、睡吧,明天还要讨饭呢。”那人也睡下。以后,他拉二胡挣点小钱,养活两人,因为那人也是瞎子。夜里,坐在破庙里,他拉二胡,那人听。在奔波中,一天一天,他走向生命的尽头。那天,他吐了几口血,靠在一个草堆旁,对那人说:“你不是想得到松风流水的乐谱吗?今天,我给你拉。”“你-怎么知道?”那人惊问。“你是瞎子;你的右手食指有弦痕,是拉二胡的;在这个世界上,能欣赏我二胡的,只有两人,一个是个女孩,另一个是我的弟子。”他道,脸上有一丝温馨。“师父!”那人跪下,流着泪喊,不再哑着嗓子。他点头,微微一笑:“你多次向我讨要松风流水的乐谱。又悄悄放火烧了我的茅屋,不就是想逼我带着乐谱逃走,你好在中途盗取吗?唉,世间最好
27、的乐谱不在纸上,在心中。这些年,你跟在后面,我知道。没说破,是想让你跟着吃苦,时间长了,就能领会了我当年的话了。”“你留下饭菜,也是给我的?”那人哽咽着问。“你脸皮薄,不讨要,会饿死的。”他仍一脸平静。说完,二胡声流出,始如蚊痕,继如流水,最后,如一地灿烂春光。音乐声越来越低,流入地下,渺无音痕。二胡落下,他也倒下。“你知道是我,为什么不恨我啊?”那人抱着他,号啕大哭。“你是我的弟子,我的知音”他说着,带着一丝笑,咽了气。那人跪下,恭敬地叩下头去,然后,拿起二胡。月夜里,二胡声如水,波光闪闪,流泻一地。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5分)A他在歇宿的地方留下
28、食物,被人看成是“穷讲究,不吃隔夜东西”,而他只是摇头叹息。这是小说留下的悬念。B女孩离开后,他也悄悄地走了,又开始过着流浪的生活,说明他不想给女孩增添麻烦,体现他对人事、社会的洞察。C他虽然是个瞎子,却知道弟子的所想所做,但并没有说破且一如既往地养着他的弟子,最主要是为了维系师徒的关系。D弟子多次向师父讨要松风流水的乐谱未果,放火烧了师父的茅屋以泄恨,表现了弟子的自私、丑恶和凶残的本性。E本文情节跌宕起伏、开合有度,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衔接自然,结局出人意料,让人读后有恍然大悟之感。2文章以“知音”为题有哪些含义?请简要回答。(4分)_ 3二胡声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29、_ _ (二)马 语莫言 像一把粗大的鬃毛刷子在脸上拂过来拂过去,使我从睡梦中醒来。眼前晃动着一个巍然的大影子,宛如一堵厚重的黑墙。一股熟悉的气味令我怦然心动。我猛然惊醒,身后的现代生活背景悄然退去,阳光灿烂,照耀着三十多年前那堵枯黄的土墙。墙头上枯草瑟瑟,一只羽毛灿烂的公鸡站在上边引吭高歌,墙前有一个倾颓的麦草垛,一群母鸡在散草中刨食。还有一群牛在墙前的柱子上拴着,都垂着头反刍,看样子好像是在沉思默想。弯曲的木柱子上沾满了牛毛,土墙上涂满了牛屎。我坐在草垛前,伸手就可触摸到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到那些牛。我没有摸鸡也没有摸牛,我仰脸望着它亲密的朋友那匹黑色的、心事重重的、屁股上烙着“Z
30、99”字样的、盲目的、据说是从野战军里退役下来的、现在为生产队驾辕的、以力大无穷任劳任怨闻名乡里的老马。 “马,原来是你啊!”我从草垛边上一跃而起,双臂抱住了它粗壮的脖子。我心潮起伏,泪珠在它光滑的皮上滚动。它耸耸削竹般的耳朵,用饱经沧桑的口气说:“别这样,年轻人,别这样,我不喜欢这样子,没有必要这样子。好好地坐着,听我跟你说话。”它晃了一下脖子,我的身体就轻如鸿毛般地脱离了地面,然后就跌坐在麦草垛边,伸手就可触摸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那些牛。 端详着这个三十多年没有见面的老朋友。它依然是当年的样子:硕大的头颅、伟岸的身躯、修长的四肢、瓦蓝的四蹄、蓬松的华尾、紧闭着的不知道什么原因盲了的
31、双目。于是,若干的情景就恍然如在眼前了。 揪它的尾毛做琴弓,它默默肃立,犹如一堵墙。我多少次坐在它宽阔平坦的背上看小人书,它一动也不动,好像一艘搁浅了的船。我多少次对邻村的小孩子炫耀它,编造它的光荣的历史,说它曾经驮着兵团司令冲锋陷阵,立过赫赫战功,它一声不吭,好像一块没有温度的铁。我多少次向村里的老人请教,想了解它的历史,尤其想知道它是怎样瞎的,没人告诉我。我多少次抚摸着它的脖子问,亲爱的马,你的眼睛是怎么瞎的,是炮弹皮子崩瞎的吗?是害红眼病弄瞎的吗?是老鹰啄瞎的?任我千遍万遍地问,它不回答。 “我现在回答你。”马说。马说话时柔软的嘴唇笨拙地翻动着,不时地显露出被谷草磨损了的雪白的大牙。它的
32、声音十分沉闷,仿佛通过一个曲折漫长的管道传递过来的。这样的声音令我痴迷,令我陶醉,令我惊悚,令我如闻天籁,不敢不认真听讲。 马说:“日本有一个著名的关于眼睛的故事。琴女春琴被人毁容盲目后,她的徒弟也是她的情人佐助,便自己刺瞎了眼睛。还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俄狄浦斯得知自己杀父娶母之后,悔恨交加,自毁了双目。你们村子里的马文才,舍不下新婚的媳妇,为了逃避兵役,用石灰点瞎了双目。这说明,世界上有一类盲目者,为了逃避,为了占有,为了完美,为了惩罚,是心甘情愿自己把自己弄瞎了的。当然,你最想知道的,是我为什么瞎了眼睛”马沉吟着,这个话题勾起了它无限辛酸的往事马说:“几十年前,我的确是一匹军马,我屁股上的烙
33、印就是证明。我的主人是一个英武的军官。他不仅相貌出众,而且还满腹韬略。我对他一往情深,如同恋人。有一天,他竟然让一个散发着刺鼻脂粉气息的女人骑在我的背上。我心中恼怒,精力分散,穿越树林时,撞在了树上,把那个女人掀了下来。军官用皮鞭抽打我,骂我你这匹瞎马!从此,我决定再也不睁开我的眼睛”“原来你是装瞎!”我从麦草垛前一跃而起。“不,我瞎了”马说着,掉转身,向着那漫漫无尽的黑暗的道路,义无反顾地走去。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文以“我”与马的重逢为线索,主要描写了两个场面:一是久别重逢时的情景,一是重逢后马的自述。B小说以马开口向人倾诉这一荒诞手法写“我”和马重
34、逢,写人与马的情感交流,蕴含着深刻哲理,给人以启示。C小说通过写马对主人“一往情深”而主人却因女人被摔而打马、骂马,谴责了那些背信弃义不顾友情的人。D小说巧设悬念,反复渲染“我”“想了解它的历史,尤其想知道它是怎样瞎的”,有效地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E马是装瞎的,可文章结尾说“不,我瞎了”,这里写出了马因一件小事败坏了自己之后的沉痛懊悔。2小说多处描写了马的形象,同时也描写了鸡和牛,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_ _ 3马因为主人的一句谩骂,就自己后半生“装瞎”。你认为它这样做值得吗?请依据文本加以探究。(6分)_ _ 五、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一)柏杨:做一个美丽的中国人吕绍刚 (
35、1)2008年4月29日凌晨,台湾知名作家柏杨在台北病逝,享年89岁。他和李敖都是台湾著名杂文家,同时又与张学良、李敖一起并称台湾“三大难友”。他的丑陋的中国人一书,曾在大陆一版再版,并在80年代末引起过激烈争论。 (2)柏杨的传奇人生就此画上句号,但其思想与人格的火花,仍在众多热爱他的读者中闪耀。 (3)柏杨原名郭衣洞,1920年出生于河南,1949年前往台湾,1968年因所谓“挑拨人民与政府间感情”而获罪于台湾当局,度过了9年零26天的铁窗生涯。事后,柏杨回忆说,“正是在1968至1977年间,我做了阶下囚,便开始潜心治史。”身陷圉圄,使他对中国历史和现实进行了深入思考,这也成为他一生治学
36、、为文、为人的动力源泉。 (4)柏杨一生针砭时弊,借古讽今,犹如奋战不懈的斗士。“不肯听话,是我自己性格最大的弱点之一。”他自评道,“我摆脱传统文化的包袱,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这也成为广大读者熟知的一句名言。 (5)柏杨一生著述等身,计有170多部小说、杂文和历史作品面世,成为“十年坐牢,十年杂文,十年著史,十年小说”的传奇作家。其中,柏杨版在台湾被誉为最有价值和最畅销的一部书,中国人史纲被列为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十部书之一。 (6)“他其实是借助历史来讽喻现实,在历史与现实中找到了一个结合点。”蒋朗朗评价道,柏杨的一切与其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是密不可分的。(7)柏杨说:“我们的国家
37、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惟一的立足点。” (8)1988年,他第一次回到大陆,回到了阔别40年的家乡。今年年初,“中国现代文学馆柏杨研究中心”在北京举行成立揭牌仪式,因健康原因,柏杨未能成行,由妻子张香华女士代表。 (9)“我来时请他写了几个字,他费力写了重回大陆真好,签名竟用了一个多小时。”张香华女士说。尽管当时已是88岁高龄,但是“重回大陆”一直是他非常清晰的愿望。 (10)柏杨曾提起过一件事。大陆一个剧团到台湾表演老舍的茶馆,“我在台下,看得老泪纵横,心情沉重无比,仿佛中国百年来的伤痛逼面而来,我们却束手无策。”正是这种以史为鉴思考中国问题的视角,使他的思想和情怀具有
38、了深远的穿透力。(11)不久前他接受采访,认为今日的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人民的文明度却落在后面,“我只怕中国人痼疾未除,却暴发各种新的病变。”他对中国及中国人前途命运的忧虑,始终如一。 (12)张香华女士提到柏杨对后起之秀的期盼:“把空白的纸和笔铺在年轻一代的桌上,把手中的麦克风交给年轻的一代,让他们去试自己的新声。” (13)柏杨先生埋骨台湾,终于停笔休息。一位网友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在他的墓碑上应该写上这么一段话:这里埋葬着我们的一面镜子,一个美丽的中国人。他在世的时候,让人觉得刺痛。而没有了他,又让人怅然若失。” (选自2008年5月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
39、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柏杨的思想和人格之所以在众多热爱他的读者中闪耀,只是因为他一生针砭时事,借古讽今,犹如奋战不懈的斗士。B本文一面叙述关于柏杨的事件,一面借助于作者和蒋朗朗等人对柏杨的评论,表现了柏杨的思想和人格。 C第一段提到柏杨和张学良、李敖并称台湾的“三大难友”,流露出作者对柏杨的褒扬以及对其遭遇的同情。D“这里埋葬着我们的一面镜子”,这面镜子照出所有中国人的丑陋,所以让所有的人觉得刺痛。 E9年零26天的铁窗生涯,使柏杨对中国历史和现实进行了深入思考;以史为鉴思考中国问题的视角,使他的思想和情怀也更具有了深远的穿透力。 2柏杨说:“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中国-我
40、们的母亲,是我们惟一的立足点。”文中哪些地方具体表现了这种情怀的?请简要概括。(4分)答: 3文章以“柏杨:做一个美丽的中国人”为题有何作用?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 (二)中国报业第一人:王韬 施 亮(1)林语堂曾经称赞王韬是“中国新闻报纸之父”。(2)王韬是江苏省苏州人,他的父亲为乡村塾师,亦是饱学之士。王韬少年聪慧,从父苦读古代经史。1847年,王韬父亲在上海设馆授徒,也有学者推测他为英人所设的墨海书馆服务。次年春天,王韬至上海探望父亲,在墨海书馆首次与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及两个女儿会面,这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这次相见时,麦都思盛意邀请王韬留墨海书馆工作,但王韬却未应邀。第二年农历六
41、月其父去世,王韬因经济窘迫,遂应聘至墨海书馆,从此接触西学,耳目为之一新,一生事业始发轫于斯。(3)王韬于1870年重返香港,曾经在一段时间内为华字日报撰稿。不过,这份由外国人掌控的报纸当然不会为中国人说话。他颇感言论不自由的束缚,很多自己的政见不能得到充分表达。四年后,他在友人黄平甫帮助下集资买下原英华印书院的印刷设备,成立了中华印务总局。随后又创办了循环日报。这是第一份“华人资本、华人操权”的新闻政论性报纸,也是清末第一份传播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也可以说,是当时中国人自办报纸出版时间最长也影响最大的。王韬担任首任循环日报主编,他与香港报业人士交往甚密,比如华字日报的陈廷蔼等都是其好友,良好
42、的人脉关系使他在报业声望很高。中国知识分子古来就有“清议”传统,王韬在报纸上以“遁窟废民”、“天南遁叟”、“欧西寓公”等笔名撰写的政论文章大都刊登在“中外新闻”栏目里,据学者研究约有上千篇,大概分为三种内容:一是评说国际时事和中外关系;二是呼唤社会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各方面;三是议论社会生活中如防火、防盗、禁赌、赈灾等实际问题。他还邀请了郑观应等具有早期改良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写文章,痛陈列强瓜分中国的危险,主张学习西方,变法自强。循环日报的新闻版分“京报选录”、“羊城新闻”、“中外新闻”等栏目。除日报外,每月另出月报一册,选择重要新闻和评论文章汇编而成,单独发行。循环日报还有固定的
43、商业性专栏,如“香港目下棉纱花匹头杂货行情”、“公司股份行情”、“船期消息”等,商业经济信息占了一版、四版两个版面,新闻占了二版全版和三版半个版面。全报约一万八千字,商业经济交通信息占一万一千字,新闻占七千字。由于经济版适应了香港、广州及澳门地区华人贸易的需要,成为了报社的主要收入来源,使之能长期维持经济独立。(4)经过多年办报,王韬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他在许多论文中阐述了办报目的、报纸职能与作用,报纸应该坚持的立场及主笔的遴选等。他提倡报刊应发表自由言论,彰显其民主议政的职能;主张加强报刊信息沟通的功能,担负起“广见闻、通上下”的桥梁作用;还强调报刊应当“辅教化”,明确其去恶扬善和开启民智
44、的社会责任。他特别呼吁报业从业人员应该道德高尚,通晓古今,因为报纸不仅要“博采群言、兼收并蓄”,传播新知识,而且要评论时事,开启民智;“纪事”和“述情”两方面都要求报人有“通才”的业务素质。(5)王韬以循环日报主编身份,应日本报知新闻邀请,1879年前往日本进行为期四月的访问。这次访问被认为是“中日两国新闻工作者之间的第一次交流”。王韬考察了东京、大阪、神户、横滨等城市,他深刻感受到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发生的巨变。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国内的文字、文化、风俗甚至政治生活领域都存有中国古风,所以他总情不自禁将两国加以互相比较。他认为,中国应该学习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政治变革经验,提倡西学,发展工商业和
45、新式交通事业。但是,他也对当时日本社会盲目崇拜西方、全盘西化等种种做法持否定态度。日本之行使他思考了很多,后来写成了扶桑纪游一书。他晚年时中日关系紧张,发生甲午战争,他由于对日本社会状况有较深入的了解,所以能够提出对付日本的诸多方策。(6)王韬于1884年重归故国,主持格致学院,后来发展为岭南大学,曾经为国内培养了许多人材。王韬在这一段时间,曾经与洋务派的丁日昌、盛宣怀等官宦交往甚密切,但他更多的精力放在著书立说上,写了不少文章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他反对闭关自守,呼吁变法图强以挽救民族危机。(7)1897年秋,王韬阖然长逝于上海寓所。注王韬(18
46、281897):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原名得宾,1862年改名韬,字紫诠,号仲韬,又号天南遁叟、蘅华馆主等。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王韬曾经为香港华字日报撰稿,自己的政见无法得到充分表达,这是他自办报纸的动因之一。B王韬担任首任循环日报主编之后,身体力行,经常在该报纸发表政论文章,针砭时事,主张西化。C王韬在业界具有良好的人脉关系,报纸又办得内容丰富务实,形式多样,因而能长期保持经济独立。D文章写王韬应报知新闻的邀请前往日本进行访问一事,从交流角度突出了他是中国报业第一人。E文章写王韬主持格致学院,与洋务派的盛怀宣等官宦交往,照应前文,表现
47、王韬对教育的重视与开明。2文中说“这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为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3林语堂称赞王韬是“中国新闻报纸之父”,你赞成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期末练习参考答案一、文言文这山既奇特秀丽,环境又幽美,我就想要停船靠岸登上山去,可是船夫坚持不同意。不能勉强他,于是对这山行一个礼,船继续航行。于是我的脚不能够去游览而眼睛去游览了。低头抬头之间,阵阵清风慢慢吹来,说不出名字的香气,从四面山峰传来,那么我的鼻子也游览了。船夫说七里滩水质很好,尝一尝确实是这样,那么我的舌头也游览了。一会儿,随着船行进,山峰转过去,就望不到了。转身坐在船舱中,恍惚间好像离开船登上岸,像拨开草
48、寻找石级,像整顿衣服站在最高处,向下俯瞰,群山排列,非常像东汉云台众位将相,并非不杰出高超,觉得与严先生比较,却都处在下风了,这是我的精神游览了。天色晚了,船停泊在前面沙洲。大家稍为安定,就叫船夫来,用酒慰劳他,详细询问他说:“你曾经登过钓台吗?山中的景色怎么样? ”船夫全都能够回答,于是我的耳朵也一并游览了。这次游玩真快乐啊!有个客人笑着对我说:“您的脚没有走出船中一步,有在哪里游览呢?”唉,客人不曾听说过吗?从前宗少文躺在床上游历五岳,孙兴公在远处作天台山赋,都没有亲身到那地方。我现在所得到的,跟这两个人比较,不是显得多了吗?所以说:当作是游览,就也算是游览了。客人说:“虽然是这样,有少文
49、的画,兴公的赋,您为什么不制作一篇文章,来答谢山的神灵呢?”我自愧比不上他们,便写了这篇游记。5.答案为D。赚zun:哄骗 6.答案为C。“之”:衬字;她。7.答案为B。详析参考译文。8.答案为B。详析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早晨刚起床,就不戴帽子拂去几案上的灰尘,把水倒进砚台里面,研磨好墨和丹砂、铅粉,把笔蘸饱满做好准备。随意抽出一卷书,靠坐在案边读起来。一会儿读到自己有领悟的地方,就用笔在纸上尽情批注,书上的字迹大半因此而看不清楚了。有时候唱起歌来,有时候发出感叹;有时候大笑,有时候哭泣;有时候生气痛骂,有时候郁闷得要死;有时候大声叫嚷口称痛快,有时候是连连惊叹感到诧异;有时候躺着静静思考,
50、有时候起身一阵乱跑。看见这些情景的仆人都害怕惊诧,猜不出我是什么意思,于是偷偷地议论,等到我渐渐平静下来,才散开离去。婢女送来酒和茶,都记不得端来喝。有时候不小心碰到,打翻后弄湿了书本,就很生气地责骂,婢女后来也就不再端来了。有时候过了时间我还没有吃饭,也没有人敢上前请我去吃。只有妻子有时隔着门帘观察我,找到间隙才走进来,说:“时间已经是正午了,可以吃饭了吗?”我答应了。妻子离去后,又忘掉了。汤、肉都凉了,多次拿去重新加热等着我去吃。等到去吃饭仍然带着一本书一道前往,边吃边看,汤和肉即使凉了,或者味道都快变了,也不察觉。甚至有时误用一双筷子在读的书上乱点画,过了许久才醒悟过来不是笔,妻子及婢女
51、们没有不偷着笑的。晚上读书常常到午夜,回头看仆人,没有人在旁边,一会儿身边鼾声震响,起身一看,他们都散乱地睡在地上了。有客人前来看望我,名帖送进来后,碰上我正在校读书籍,没有立即出去见客人。客人等我了,就非常生气责骂起来,或者要回他的名帖,我也不知道。大概是因为我的性情急躁,家里的人禀告事情时间不恰当,就大声呵斥并把他赶出去,而事情的紧急舒缓不加过问,因此匆忙之中没能告诉我。家里的盐米等琐碎事务,都是妻子掌管,很有秩序,因此我没有什么顾忌和忧虑,读书的嗜好越来越怪僻。 一天我忽然自己悔悟了,打算发誓戒掉它,就同妻子商量。妻子笑着说:“你不会是仿效刘伶戒酒的方法,只不过是要骗得我的酒肉,弥补五脏
52、的辛劳吧?我也只能坐看你沉湎在书籍之中,而不能够帮助你实现你的打算。”我很失望,不高兴了很久,于是想到我对书,确实同刘伶对酒没有差别,正担心刚发誓随即就要违背;况且我嗜好的是文字,不依然靠女人来治愈吗?于是我笑着回答她说:“像你说的那样也是很好的,只是做李白和周太常的妻子不容易啊!”于是不再提戒掉嗜书,而是采用她的语意来为我的书斋起名,叫做“醉书斋”。二、诗歌三、散文(一)1A、E(B“善良”文中没有提及,“是中国女性的代表”拔高;C.没有“以小见大”的手法,“折射出时代的苦难”属于望文生义。D.臆测;)2承上启下,照应前文“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引出下文我对母亲的担忧;体现生活的艰
53、难、人性的脆弱,反衬母亲的坚强。(4分。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3(1)母亲的顽强乐观,有尊严地生活的态度,深深地影响着我,教育着我,使我获得了一种面临重大事件时做出判断的价值标准。(2)母亲与故乡一起,让我体验到了饥饿岁月里真切的生活,孕育了我的文学才华,让我把握到了文学的灵魂,获得了创作的宝贵资源,形成了我小说的面貌和特质。(3)母亲等这些普普通通的人们,虽历经苦难困厄也不屈不挠、顽强乐观的精神(信念),一直伴随、激励着“我”,这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6分。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二)1.B D(B反映的是人情世故与人的精神世界;D主要是与邻居价值观的格格不入)
54、2.楼道和人一样,随时间的流逝风光渐失,显露衰相,楼道的变化即是人生的变迁。楼道摆放的杂物,其实也是各户人家私密外泄的窗口和展览,从中可以看到人情世故、人事变迁以及人的精神世界。(4分)3我的辛苦与努力没有转变楼上住户的做法,没有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我和这里的邻居在精神上难以沟通,价值观格格不入。(4分)4妙处:简洁醒目,吸引读者,能激起阅读的兴趣。 点明文章的中心内容,鲜明集中。表现主题上手法:以小见大,以小小的楼道展现繁杂而多味的社会人生,鲜明生动。对比。有邻居之间的横向对比,有单个住户今昔的纵向对比,通过对比展现世间百态,使得主题表述更为深刻。(6分)四、小说(一)1CD ( C .
55、“最主要是为了维系师徒的关系”说法有误,最主要的应是体现师父对徒弟的关爱和宽容。D 徒弟“放火烧了师父的茅屋”是想在“中途盗取”,因而不能说他是“泄恨”, “凶残的本性”的说法也较勉强。) 2. ( 4 分)文章以“知音”为题, 表面上是写女孩和弟子懂得欣赏他的二胡; 实际上是写他对弟子的了解、宽容和关爱以及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同时反衬弟子对师父良苦用心的不理解 3.( 6 分)二胡声在文中作用有: 线索的作用,文章以师父带着二胡声漂泊异乡始,以弟子忏悔的二胡声止,贯穿全文始终; 反映处境的困难、生活的艰辛,如“二胡声,在他走过的地方流泻,如一声声低低的诉说,细细的,蛛丝一样”,写出了他漂泊
56、的艰难困境和内心的悲伤。 流露丰富的情感和复杂的心情,如“二胡声悠扬,在静静的夜空响起,一会儿如一缕花香,拂过人心,一会儿如一丝轻风,飘荡如纱”,以二胡声表现他的复杂心情。 暗示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更迭,如“二胡声仍如水,随他流淌,时间也在二胡声中流淌”,以二胡声来写时间的流逝。 预示人生的结束、生命的终结,如“音乐声越来越低,流入地下,渺无音痕”,以二胡声来写师父生命的终结。(二)1(5分)CE(C、理解上偏离了主题。小说是马通过自己被打骂一事说明自己看错了人,而不是为了谴责什么样的人,且背信弃义的说法也无文本依据。E、“因一件懊悔”错。自己为主人出生入死,而主人却为“散发着刺鼻脂粉气息的女人
57、”骂自己“瞎马”,是对自己投错了主人、是“睁眼瞎”的沉痛的悔恨。)(全答对得5分,答对一项得3分)2(4分)(1)本文勾勒了马“巍然”、“粗壮”、“削竹般的耳朵”等外貌特征,又用牛和鸡来衬托,意在突出马出类拔萃的形象以及“我”对马的深厚情感。(2)一匹杰出的战马在遭到不公正对待后自我毁弃的抗争,与平庸的牛、鸡安享平凡的生活形成对照,表达了对遭逢不幸、自我惩罚者的同情与感慨。(一点2分)3(6分)(1)答“值得”的,参考要点:突出了命运对它的不公,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这样一种悲剧性的结局对主题(怀才不遇)的表达显得更深沉有力;即使不在战场上驰骋,也可以以力大无穷任劳任怨闻名乡里,活出自己的尊严,这
58、同样是自身价值的体现。(2)答“不值得”的,参考要点:它可以继续为军官服务,用出色的表现证明自己没“瞎”;它可以跑到别的部队,继续驰骋疆场;没必要后半生“装瞎”,它可以睁大眼睛堂堂正正地驾辕出力,体现自身价值。(说明:要有观点,有分析。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有理就可给分。)五、传记(一)1 . AD ( A 项“他一生针砭时事,借古讽今,犹如奋战不懈的斗士”只是原因之一。D 项说法过于绝对化。(5 分,答对一项3 分)2 “重回大陆”一直是他非常清晰的愿望。 观看茶馆,为祖国母亲百年来的伤痛老泪纵横,心情沉痛。 接受采访的言谈中,对中国及中国人前途命运的优虑,始终如一。 期盼能把爱国精神传承给下一
59、代。(4 分,每小点各1 分)3. ( 6 分)标题与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形成反差,引发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2 分)点明了写作对象,表现了柏杨是一个“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和热爱我们祖国母亲的中国人。(2 分)表达作者对柏杨思想和人格的赞美之情,呼吁人们以他为镜子,做一个美丽的中国人。(2 分)(二)1.BE(B“主张西化”有误;E“照应前文”有误)2.(1)因与麦都思的会面,开阔了王韬的视野,使他得以接触西学,形成民主与变法思想。(2)致力于通过新闻报纸进行思想传播。(4分,一点2分)3.示例:赞成。(1)因为王韬创办了中国人真正独立拥有的第一份新闻报纸,而且是第一份传播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对中国社会变革影响巨大而深远;(2)其次,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提倡新闻自由,主张新闻议政,强调新闻的教育功能,要求新闻从业人员要德才兼备等。(3)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开创性的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不赞成,言之成理即可)(6分,一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