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设想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追求,许多研究探讨提高教学实效性的论著不乏卓有成效的真知灼见。笔者在多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的特点,探索专业针对性和适时性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重要作用。一“基础”课的特点与教师主导作用及学生主体作用的特定要求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基础”课内容涵盖大学生活全过程,包括职业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都是和学生的成长成才直接相关的,所说的都是学生自己今天和明天的事,学生完全能够直接体验到、感受到、验证到的。做与不做的差别、做好与做坏的后
2、果,与学生的前程利益直接相关,或者是短期可见的,依理应该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投入。问题的关键在于这门课程的教学安排是否得当、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灵活、学校的教学管理是否开放。“基础”课的特点决定了课程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特定要求。“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重要前提。”从教材建设上来说,要编写高质量的教材,从教材作用的发挥上来说,要有会使用教材的教师。同样的教材在不同的教师手上所发挥的作用相差甚远,所以,有了科学的课程设置和高质量的教材,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关键。这里的教师主导作用主要特定于三个方面。一是如何把握教材,充分理解教材,积累教材相关内容的知识背景,
3、特别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体系整体的认识和掌握;是否充分了解先修后续课程内容的内在关联并合理加以运用;在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把教材理论化内容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教学语言。二是如何把握学生,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不同阶段学生的思想特点,本专科学生不同的政治理论基础素质。三是如何增强专业针对性,根据学生不同专业的特性,实施有专业针对性的课程教学。“基础”课与学生的专业特定性关联非常密切,课程教学要立足专业特定性,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时,要把教材内容的一般性意义转化为具有专业特定性的教学内容。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主体作用是否发挥、
4、能否发挥、发挥的程度如何,首先在于学生对自身主体性的正确认识,其次教师对学生主体作用的认识是否充分,再次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主体角色的能力如何,最后教师能否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相关内容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常说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符合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在这里什么是学生实际呢?笔者以为学生的专业特定性和成长阶段性就是教学过程要面对的最直接的实际。二教材体系的处理要与学生的成长阶段性差异相关联“基础”课首讲适应大学生活,多数学校从课程特点考虑,在大一上学期开设这门课程,有的学校因师资力量不足或从教师课程教研方向的专
5、业性出发,把全校学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大一上学期开课,另一部分在下学期开课。新生入学初期是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的关键阶段,如果在大一下学期开设“基础”课,可能会使多数学生错过大学生活适应性教育的最佳时期,教学效果必然会有所减弱,特别是“基础”课绪论部分,其适时性就在于针对新生入学后的最初阶段。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由于“基础”课的内容涵盖非常广泛,贯穿大学生活四年,时间、程度、层次跨度都很大,无论在哪个学期开设这门课,对教与学双方来讲,都是极有挑战性的。从学生方面来看,大学一年级新生正处于学会适应大学生活阶段,对大学生涯还没有感性体验,很难理解和把握课程中之后几年他们才要接触的问题,所以,教学的实
6、际效果是学生考试成绩无法准确体现出来的。根据“基础”课教材体系的具体情况,课程教学要立足于学生四年大学生活的阶段性特征,教学过程中要突破传统的教材体系处理方式,体现适时性要求。大一学生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生活,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增强集体意识,培养健康的心理,实现向大学生角色的转变,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道德观、法治观、人生观,爱国爱校、立志成才。大二学生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培养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掌握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克服看问题的片面性,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人生问题。大三学生培养他们自信自立,勇于探索的精神,正确认识人生价值和人生责任,确立自己的人生信仰,解决学
7、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把自己塑造成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大四学生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学生应进行就业指导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职业世界、调整就业期望值。但是,目前“基础”课教学管理基本上是一刀切,一门课程一个学期一贯制,实际上可以说是以不变应万变。不仅忽略学生不同专业的特定性,无论什么专业都以同一个要求、同一本教材、同一个案例、同一个教法;而且忽视学生成长阶段思想变化的渐进性差异,把涵盖成长成才全过程的一本教材在一个学期对新生讲完,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导致“超前”与“滞后”的现象并存,这种教学设计不利提高“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和时效性。当然如何对“基础”课程内容进行
8、合理分解,有效地进行阶段性教学,使之与学生的发展阶段相适应,更好发挥这门课的功能,却是一项涉面极广的工作。同时,与此相关的问题是,分解后的教材内容如何落实。按照有的学者的观点,“基础”课是落脚点,那么这一点要如何来落呢?三教材内容的讲授要与学生的专业特定性差异相关联1“基础”课的特点决定了与专业关联的教学思路的可行性专业关联不足必然使“基础”教学缺少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基础”课面向所有专业学生开设,理应适合学生不同的专业要求和未来的职业要求,为大学生适应大学特定专业的学习生活和未来职业生活的要求服务的。“基础”课绪论部分“适应人生新阶段”讲大学生活特点、树立学习理念、培养优良学风;第一章
9、“追求远大理想”讲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第三章“创造人生价值”讲实现人生价值的个人条件、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讲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大学生择业与创业;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讲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专业的学习特点,理想的专业基础,实现人生价值的个人专业条件及专业实践,职业、择业、创业与专业的关系,实体法律制度在不同专业及其职业中的体现等等,各章的教学内容中专业特定性无处不在。这里的专业特定性指相关内容、案例要有专业针对性。如计算机专业,适应这个专业的学校生活、专业学习特点、专业理想信念“对专业的信心”、专业的
10、职业道德、专业的法律规章及违反的后果等等。没有专业针对性将使得部分内容的教学过于空泛,无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没有专业针对性的教学案例其教学效果不如与专业相关的案例有效,但事实上,“基础”课教学中基本上没有做到联系不同专业的特点而使教学更有针对性。2专业关联性的教学要求对“基础”课教师提出严峻挑战联系不同专业的特点,在相关章节内容的教学中,以专业特点为导引,更容易缩小与学生需求之间的距离,有利于课程内容的顺利展开。比如案例教学中,比较现实的案例应该来自学生自己专业的学习生活体验、各种形式的专业课程实践和专业实习、来自学生自己活动的成功与失败。这些绝大多数学生能亲身实践或体验的鲜活事例,由实践回
11、来的学生现身说法式的事例,这种事例来源更广泛、内容更多样、更新最便捷、参与更方便,有更强真实性,更具现实性,更好共鸣性,更有实效性,更具操作性。但这样势必给任课教师提出了很大的难题,我们要求学生“广博精专”、“文理兼修”,“不仅要认真学好专业知识,而且要学好与专业有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学好有利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各方面知识”,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我们多数人与理工科专业、甚至与文科许多专业也基本上是形同陌路,对学生的专业知之甚少,更谈不上从专业特点出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因此,要实现专业关联性教学必须发挥“基础”课教师的团队力量。根据专业特点实施“基础”课相关章节内容的教学,首先要对相关班级
12、的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要求、专业成功范例、专业目前形势、专业就业趋势、专业发展前景等有基本的了解;其次要搜集掌握相关专业的案例,如与专业有关的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再次要掌握教学内容与专业相关性的对接能力。这些工作不仅量大,而且难度更大,以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所以,必须发挥教师的团队力量,相互之间密切配合、共同努力,逐步建立并及时更新资料、资源共享,使“基础”课教学能紧紧围绕学生专业的变化发展,真正做到提高“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与时效性。四教学效果的评价要与学生的行为表现相关联“要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
13、论素养和道德品质。”据此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是理论素养与道德品质的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评价应该包括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而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仅体现在课程学习的考试成绩,更重要的是在于良好的学习效果是否转化外在的实际行为表现,也就是说理论学习成绩与实际行为表现是否具有统一性。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效果与学生思想政治表现脱离的现象还较为普遍。有的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优秀,却在专业课考试中作弊;有的学生刚刚学习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中作弊;有的学生被确定为人党考察对象,甚至处于预备党员转正考察期,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成绩却较差。
14、(2003 级某院系一位学生会主要干部,入党考察期满,即将确定为预备党员时,却在期末思想道德修养课考试中,成绩在全班最后一名,而且仅得 28 分。)学习成绩、内在品质、外在表现相脱离是谁之过值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考,到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没有效果,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失败。根据笔者多年的学生管理工作经历和十多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总结,影响理论学习成绩与实际行为表现统一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存在形式化的现象。比如以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教来衡量,满意率的统计数字掩盖了实际效果存在的缺陷。学生的满意率往往有多种因素形成的,有的教师很会迎合学生的喜好,虽然
15、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不怎么好,但学生的评价往往很高。二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存在双重标准。理论成绩考核与思想表现考察各自倾向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负责课程理论教学,根据课程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效果,重在检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和理解,而不能体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成果的内化及其程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门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的考核,以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重在考察学生日常行为及其后果,无法考察学生行为背后的动机,是真实思想在行为上的表现,还是投机心理作祟。三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没有理顺。教学与教育两张皮的现象在各高
16、校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部门职能的分离出现了学习成绩与实际表现相悖,实际上使双方的工作成效都受到削弱。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成绩没有纳入或没有及时纳入、甚至主观上不予纳入思想表现考察范围,割裂理论学习与行为表现的一致性要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来说,若能把学生的行为表现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考核范围,把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与行为表现统一起来,更能起到理论学习与行为表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但是体制上的难题、管理上的难题、教学上的难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无法突破的。事实上,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一些区域内高校之间从资源共享到学历互认,已经逐步走出体制的局限,高校内部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及管理割
17、据的现象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如何破解这些难题,需要从体制因素、管理因素、教学因素进行改革。提高“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要求任课教师具有关联性意识,即把“基础”课教学建立在学生成长阶段差异性和专业特定性点基础上。如果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仅盯着教材内容,只关心教材体系的完整性、教学大纲的规定性和教学内容的既定性,忽视教学对象成长阶段思想变化的差异性和专业的特殊性;只备教材、只讲教材,不备学生、不看专业,既不利于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使课堂教学缺少灵活性,也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事实上既不利于提高“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基础”课教学应该努力重视课程教学与学生成长阶段和专业特点的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