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省张家界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在用豌豆做杂交实验时,下列操作错误的是A. 对父本去雄B. 对母本授以父本的花粉C. 去雄后要套袋D. 人工授粉后要套袋以阻止其它花粉【答案】A【解析】【分析】大豆为雌雄同株,为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植物,自然状态下都是自交,豌豆杂交实验的一般步骤:去雄套袋授粉套袋。【详解】A、在开花前,要对母本去雄,A错误;B、雌蕊成熟后,对母本授以父本的花粉后再套袋,B正确;C、对母本去雄后,为了防止其他花粉的干扰,需要对母本套袋,C正确;D、人工授粉后要进行套袋,阻断其它花粉,D正确。故选A。【点睛】考查豌豆杂交实验过程,
2、考查识记和理解实验操作过程。2.某同学利用红色彩球(标记D)和绿色彩球(标记d)进行“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彩球代表雌雄配子B. 实验中重复次数越多,结果越准确C. 每次随机抓取彩球之前摇动小桶,使桶内小球充分混合D. 抓取的彩球不一定都要放回原桶中【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当杂合子自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
3、随机组合。【详解】A、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彩球代表雌雄配子,A正确;B、实验中重复次数越多,误差越小,结果越准确,B正确;C、在每次随机抓取彩球之前摇动小桶,使桶内小球充分混合,保证每次抓取不同颜色小球的概率均为1/2,C正确;D、每次抓取小球后,需要将小球放回桶内,以保证桶内不同颜色的彩球数量相等,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模拟基因分离定律的实验,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的实质,明确实验中所用的小桶、彩球和彩球的随机结合所代表的含义;其次要求考生掌握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原理,注意实验过程中相关操作的细节,保证每种配子被抓取的概率相等3.下列有关基因分离定律的几组比例,最能说明基
4、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A. F2的表现型比为3:1B. F1产生配子的比为1:1C. F2的基因型比为1:2:1D. 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的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杂合子Aa可以产生A:a=1:1,测交后代1:1、自交后代基因型1:2:1、表现型3:1均是杂合子产生2种比例相等配子的结果。其中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F1产生配子的比为1:1。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
5、4.黄色圆粒豌豆(YYRR)与 绿色皱粒豌豆(yyrr)杂交,F1再自交,F2中与亲本不同的重组类型占F2总数的A. 3/16B. 1/8C. 1/16D. 3/8【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孟德尔杂交实验,控制粒色和粒型的基因是自由组合的,重组类型个体是指表现型和亲代表现不一致的个体。【详解】F1自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9:3:3:1,所以重组类型个体的比例为3/8。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清楚重组型和亲本型的概念。5.对某植物进行测交,得到的后代基因型为Rrbb和RrBb,则该植物的基因型是A. rrbbB. RrBbC.
6、RRBbD. Rrbb【答案】C【解析】【分析】测交的定义是孟德尔在验证自己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时提出的,为了确定子一代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让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这就叫测交。在实践中,测交往往用来鉴定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和它形成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详解】测交是指杂交产生的子一代个体与隐性个体交配的方式。对某植物进行测交,即某个体rrbbRrbb和RrBb,其中rrbb只能产生一种配子rb,则该个体能产生Rb和RB两种配子,因此该植物的基因型为RRBb。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测交方法检验子一代的基因型,要求考生识记测交的概念,能根据题干信息判断该个体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再进而判断该
7、植物的基因型。6.关于科学家方法与结论判断都正确的一项是科学家方法结论A孟德尔假说演绎法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 B萨顿类比推理法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C摩尔根假说演绎法 基因在染色体上 D艾弗里同位素标记法 DNA是遗传物质 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主要涉及到的知识点有遗传物质的发现过程、孟德尔的杂交实验等知识点,回忆相关实验的科学家、实验过程、原理、方法和结论等,据此答题。【详解】A、孟德尔利用豌豆为实验材料,采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B、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B错误;C、摩尔根利用果蝇为实
8、验材料,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C正确;D、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没有采用同位素标记法,D错误。故选C。7.如图若O表示某精子,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细胞内含有8条染色单体和两个四分体B. C细胞含有4条姐妹染色单体和两对同源染色体C. D细胞中含有四条染色单体且不含同源染色体D. 图中B细胞不属于该精子形成的过程【答案】B【解析】A 细胞内含有8 条染色单体和两个四分体,A正确;C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没有单体,也没有同源染色体,B错误;D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C正确;图B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形成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D正确。【考点定位】减数分裂图像8. 基
9、因分离、基因的自由组合、基因的交叉互换分别发生在减数分裂的时期是A. 均发生在第一次分裂后期B. 第一次分裂前期、第一次分裂后期和第二次分裂后期C. 均发生在第二次分裂后期D. 第一次分裂后期、第一次分裂后期和第一次分裂前期【答案】D【解析】【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
10、,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在高等动物的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是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在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与此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故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故选:D。9.一对色觉正常的夫妇(他们的父母色觉均正常)生了一个患红绿色盲的儿子,此色盲基因来自A. 祖父B. 祖母C. 外祖父D. 外祖母【答案】D【解析】色
11、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据此并结合题意可知:一对色觉正常的夫妇及其患红绿色盲的儿子的基因型依次为XBY、XBXb、XbY,即患红绿色盲的儿子的色盲基因来自于母亲;又因为该对夫妇的父母色觉均正常,说明外祖父母的基因型分别为XBY、XBXb,即母亲的色盲基因来自于外祖母。综上分析,A、B、C三项均错误, D项正确。10.下图为某家庭肾源性尿崩症遗传系谱,经鉴定3的致病基因只来自于1。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 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 1、2均为杂合子C. 1和2再生一个孩子为患病男孩的概率是1/2D. 1与正常男性婚配生一孩子不患此病概率是1/4【答案】B【解析】【分析】由遗传系谱图可知,该遗传
12、病是隐性遗传病,题干信息可知3的致病基因只来自于1因此该遗传病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详解】A、由分析可知,该病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B、由题1是正常女性,其儿子患病,因此1是致病基因携带者,由B分析可知,2也是致病基因携带者,B正确;C、图可知,1是患者,2是致病基因携带者,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是1/4,C错误;D、1的基因型是XaXa,与正常男性(XAY)结婚,所生的孩子不患病的概率是1/2,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实质、人类遗传病类型和特点,学会根据遗传系谱图判断遗传病的类型及相关个体的基因型,并应用分离定律对遗传概率进行推算。11.艾弗里及其同
13、事为了探究S型肺炎双球菌中何种物质是“转化因子”,进行了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下列叙述中有误的是A. 肺炎双球菌的细胞结构中没有核膜(无成形的细胞核)B. 在培养R型菌的培养基中添加S型菌的DNA后,观察发现只有S型菌落C. 该实验的设计思路是单独观察S型细菌的DNA和蛋白质等成分的作用D. 该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答案】B【解析】【详解】肺炎双球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结构中没有核膜包被的成形细胞核,A正确;因为S型菌DNA能够将R型菌转化为S型菌,因此添加S型菌DNA的培养基中,有S型菌落长出,但也有大量没有转化的R型菌落,B错误;艾弗里在实验设计思路就是将
14、S型细菌的各种成分分离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最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C正确;实验结论是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能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蛋白质不遗传物质,D正确。12.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一个基因含有许多个脱氧核苷酸,基因的特异性是由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的B.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C. 在DNA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D. 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或
15、2个DNA分子【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一个基因含有许多个脱氧核苷酸,基因的特异性是由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A正确;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B正确;DNA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两个磷酸基和一个碱基,只有链首的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是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C错误;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的染色体上,因此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且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间期或末期)或2个DNA分子(分裂期),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基因和染色体之间关系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13.已知某DNA分子有100个碱基对,其中G有40个,则该D
16、NA分子中A的个数为A. 60B. 30C. 10D. 160【答案】A【解析】【分析】DNA分子的碱基遵循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进行配对的,所以在DNA分子中A=T,G=C。【详解】由题意知,该DNA分子含有100个碱基对,鸟嘌呤G是40,则A=T=(1002-402)/2=60。故选A。【点睛】本题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DNA分子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14.下列关于DNA复制的叙述,错误的是()A. DNA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B. 边解旋边复制C. 复制需要氨基酸和酶D. 复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答案】C【解析】细胞核DNA分子的复制过程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A正确;DNA分子的复制过程是边解
17、旋边复制的过程,B正确;DNA分子复制中需要消耗ATP,需要原料脱氧核糖核苷酸,C错误;DNA分子复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配对,G与C配对,D正确。【考点定位】DNA分子的复制【名师点睛】DNA分子复制相关知识总结:DNA复制: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DNA复制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 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 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DNA复制结果:一条DNA复制出两条DNA15. 关于右图正确的说法是( )A. 图示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B.
18、 图示DNA复制过程C. 图中共有8种碱基D. 图中的A是同一种核苷酸【答案】A【解析】图示为转录过程,所以主要发生在细胞核。碱基有ATCGU五种,DNA中的A是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RNA中的A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16.tRNA具有转运氨基酸的功能,如图tRNA携带的氨基酸是(各选项括号中内容为相应氨基酸的密码子) A. 精氨酸(CGC)B. 丙氨酸(GCG)C. 甘氨酸(GGC)D. 脯氨酸(CCG)【答案】B【解析】【分析】密码子是信使RNA上决定氨基酸的 3个相邻的碱基。据图分析,tRNA的一侧3个碱基,即反密码子是CGC,而翻译过程中mRNA上密码子和tRNA上反密码子进行碱基互补配
19、对,因此mRNA上的3个碱基是GCG。【详解】A、精氨酸(CGC)的反密码子是GCG,A错误;B、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示tRNA上的反密码子是CGC,则密码子是GCG,决定的氨基酸是丙氨酸,B正确;C、甘氨酸(GGC)的反密码子是CCG,C错误;D、脯氨酸(CCG)的反密码子是GGC,D错误。故选B。17.下图为以mRNA为模板翻译形成多肽链的过程。对此过程的正确理解是A. 核糖体移动的方向为从右向左B. 3个核糖体共同完成1条多肽链的翻译C. 图中表示3条多肽链正在合成,其氨基酸顺序可能不同D. 此图能说明以少量mRNA能迅速合成大量多肽链【答案】D【解析】【分析】该图表示翻译的过程中的多聚
20、核糖体模型,模板是mRNA,场所是核糖体,图中三条长短不一的多肽链,目的是少量的mRNA分子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详解】A、根据肽链的长短,长的翻译在前,短的翻译在后,可以判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从左向右,A错误;B、三个核糖体完成三条肽链的合成,B错误;C、由于以同一条mRNA为模板,各个核糖体合成的是氨基酸顺序相同的多肽链,C错误;D、据图分析,翻译过程是细胞中多聚核糖体合成多肽链的过程,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结合细胞中多聚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图,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要求考生熟记翻译的相关知识点,准确判断图中各种数字的名称,同时能结合图中的信息答题。18.水毛茛是
21、一种水生植物,它的叶生长在水中呈丝状,长在水面上呈扁片状,水毛茛叶的这种性状变异说明A. 环境因素引起基因突变B. 环境因素引起基因重组C. 环境因素引起染色体变异D. 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水毛茛叶的遗传物质相同,而表达的性状不同,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详解】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同一植物不同部位叶片体细胞的基因型相同,但由于叶所处的环境不同导致的表现型不同。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故选D。19. 在自然的条件下,硝化细菌产生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是( )A. 染色体变异B. 基因重组C.
22、基因突变D. 环境条件的变化【答案】C【解析】硝化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不可能有染色体变异,A错误;在自然的条件下,硝化细菌不会发生有性生殖,所以不可能产生基因重组,B错误;只要有基因存在解可能发生基因突变,C正确;环境条件变化可能没有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所以没有产生可遗传变异,D错误。【考点定位】生物的变异20.下列有关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A. 发生在生物体体细胞内的基因突变一般不能传给后代,所以它是不可遗传的变异B. 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均可以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C. 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D. 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促进染色单体分离使染色体加倍【
23、答案】C【解析】【分析】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
24、异。不可遗传的变异是指环境改变引起的生物性状的改变,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详解】A、发生在生物体体细胞内的基因突变一般不能传给后代,但遗传物质改变属于可遗传变异 A错误;B、染色体变异可以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但基因突变不能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到,B错误;C、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C正确;D、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加倍,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变异的类型、特点及实例,区分可遗传和不可遗传的变异。21.下列关于染色体组、单倍体和二倍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25、B. 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就是二倍体C. 由配子直接发育得到的个体称为单倍体D. 二倍体生物中的一个染色体组携有控制该物种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答案】B【解析】【分析】1、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2、单倍体是具有体细胞染色体数为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个体凡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均称为单倍体体细胞中可以含有1个或几个染色体组,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是单倍体,雄蜂也是单倍体,仅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生物是单倍体。3、凡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且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
26、,均称为二倍体几乎全部动物和过半数的高等植物都属于二倍体。4、凡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且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均称为多倍体如香蕉是三倍体,马铃薯是四倍体,普通小麦是六倍体。【详解】A、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A正确;B、由受精卵发育的个体,体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叫二倍体,如果不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就不是二倍体,B错误;C、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不论含几个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C正确;D、一个染色体组携有控制该物种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的概念,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
27、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22.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B. 调查某遗传病发病率时应选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C. 21三体综合征(先天性愚型)属于多基因遗传病D. 可以通过产前诊断检测胎儿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答案】C【解析】【分析】1、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2
28、)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2、人类遗传病先天性,人类遗传病家族性。【详解】A、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A正确;B、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B正确; C、21三体综合征是21号染色体多一条,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C错误;D、人类遗传病可以通过产前诊断来进行提前诊断,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要求考生识记人类遗传病的概念、类型及实例,掌握人类遗传病的特点,明确人类遗传病先天性
29、,人类遗传病家族性,再结合所学的知识作出准确的判断23.人类的一个染色体组和人类的基因组的研究对象各包括()46条染色体 22条常染色体X染色体或22条常染色体Y染色体22常染色体X、Y染色体 44条常染色体X、Y染色体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详解】人类精子或卵细胞所含全部染色体为一个染色体组,即22条常染色体+X染色体或22条常染色体+Y染色体,即;人体细胞共有23对染色体,前122对为常染色体,每对常染色体所含的基因种类
30、一般相同,只需测定其中一条染色体即可;第23对为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为X和Y,这两条性染色体具有不同的基因和碱基序列,因此都需要测定所以,人类基因组的研究对象为22条常染色体+X、Y染色体,即;故选B。24.下列不属于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取的药物是A. 从大肠杆菌体内获得白细胞介素B. 从酵母菌体内获得干扰素C. 从大肠杆菌体内获得胰岛素D. 从青霉菌体内获得青霉素【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工程制药是制药行业突起的一支新军,不仅具有独特的优势,发生速度也很快。利用转基因的工程菌生产的药物品种很多,如细胞因子、抗体、疫苗、激素等。【详解】A、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制取药物,如使外源白细胞介素基
31、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制取白细胞介素,A正确;B、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制取药物,如使外源干扰素基因在酵母菌体内表达获得干扰素,B正确;C、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制取药物,如使外源胰岛素基因在大肠杆菌体内表达获得胰岛素,C正确;D、青霉素是青霉菌自身基因表达产生的,因此在青霉菌体内提取的青霉素不属于基因工程药品,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概念、原理、工具、操作步骤及相关应用,明确基因工程在农业、畜牧业及医药行业中均有应用,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25. 人类的猫叫综合征是由于第五条染色体的部分缺失引起的,该变异的类型是A. 基因突变B. 基因重组C.
32、染色体数目变异D. 染色体结构变异【答案】D【解析】染色体的部分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D正确;A、B、C错误。【考点定位】染色体变异【名师点睛】学生对染色体结构变异理解不清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1)类型(连线)(2)结果:使排列在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26.用杂合子(DdEe)种子获得纯合子(ddee),操作最简单的方法是A. 种植自交F1选出双隐性个体纯合体B. 种植秋水仙素处理纯合体C. 种植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幼苗秋水仙素处理纯合体D. 种植秋水仙素处理花药离体培养纯合体【答案】A【解析】【分析】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
33、育种方法杂交自交选优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原理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详解】A、DdEe可获得四种表现型,由于表现型为隐性个体(ddee)的全为纯合子,因此选择出性状不分离的个体即可,并且该方案最简便,A正确;B、杂合子(DdEe)种子种植后,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的仍是杂合子,B错误;C、种植(DdEe)花药离体培养(DE、De、dE、de)用秋水仙素处理纯合子(DDEE、DDee、ddEE、ddee),可以从中选择出ddee个体,但是该方案与C选项的方案
34、比较,比较复杂,且技术要求较高,C错误;D、杂合子(DdEe)直接种植后用秋水仙素处理后,获得的是DDddEEee,更加复杂,方案不可取,D错误。故选A。【点睛】单倍体育种只能缩短育种时间,但操作过程复杂,实验要求高,在实际生产中仍然是以杂交育种为主。27.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8%,aa的个体占4%。基因A和a的频率分别是A. 18%、82%B. 36%、64%C. 57%、43%D. 92%、8%【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分析,AA=18%, aa=4%,则Aa=1-18%-4%=78%,因此A的基因频率=18%+78%1/2=57%,a的基因频率
35、=4%+78%1/2=43%,故选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种群的基因型频率计算种群的基因频率的公式的记忆: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28. 使用农药来防治棉红铃虫,开始效果很好,但长期使用后,效果越来越差,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 棉红铃虫对农药产生了定向的变异B. 棉红铃虫对农药进行了定向的选择C. 棉红铃虫对农药产生了隔离D. 农药对棉红铃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效果越来越差是因为农药对有抗药性的棉红虫进行了选择,使它们存活下来,故D正确。红铃虫
36、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是农药对其进行选择,故A、B错误。红铃虫不会对农药产生隔离,故C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29.下列叙述中,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A.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 自然选择导致突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物种D. 物种的形成一定要经过长期地理隔离【答案】A【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详
37、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正确;B、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对变异所对应的基因的选择,因而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进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但生物突变是不定向的,不是由自然选择决定,B错误。C、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和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C错误。D、新物种的形成需要产生生殖隔离,一般通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但人工创造新物种-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如番茄-马铃薯)、多倍体远源杂交(如甘蔗-萝卜)、多倍体育种(如八倍体小黑麦)等方式也可以创造新物种,没有经过地理隔离;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进化及新物种形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
38、的内在联系的能力。30.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是A. 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B. 只要种群中的基因型频率发生了改变,就发生了生物进化C. 生殖隔离的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D. 有性生殖的出现,减缓了生物进化的步伐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
39、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除了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还可以通过物种之间的互助来实现,A错误;B、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是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B错误;C、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C 正确;D、有性生殖的出现,出现了基因重组,使子代产生了更多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更多的材料,加快了生物进化的步伐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在解题时要掌握知识的关键所在,比如要知道: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来决定的;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是种群
40、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研究物种间的差异,关键是研究它们能否形成生殖隔离;研究物种的迁徙规律,应该以种群为单位,而不是以个体为单位。二、非选择题31.玉米的早熟和晚熟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涉及两对等位基因(A、a与B、b)。纯合的两亲本杂交结果如下图。请回答:(1)玉米的_是显性性状,该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_定律。(2)实验1早熟亲本的基因型是_或_。(3)实验2的F2中早熟的基因型有_种,其中纯合子占的比例为_。从实验2的F2中取一早熟植株M,将早熟植株M与晚熟植株杂交,若后代早熟晚熟11,则早熟植株M的基因型可能是_或_。【答案】 (1). 早熟 (2).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3). AAbb
41、 (4). aaBB (5). 8 (6). 1/5 (7). Aabb (8). aaB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早熟晚熟,F1表现为早熟,F2表现为15早熟:1晚熟,是(9:3:3):1的变式,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说明只有双隐性时才表现为晚熟因此,早熟品种的基因型有8种,分别是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晚熟品种的基因型为aabb。【详解】(1)根据分析,玉米的早熟是显性性状,该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2)由于实验1的F2表现为3:1,所以其亲本中早熟品种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3)由于实验2的
42、F2表现为15:1,所以其亲本的基因型是AABB(早熟)与aabb(晚熟),F1基因型是AaBb,早熟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共8种,纯合子比例为1/5。实验2的F2中早熟的基因型有1AABB、2AABb、2AaBB、4AaBb、1AAbb、2Aabb、1aaBB、2aaBb共8种,其中纯合子占的比例为1/5;从实验2的F2中取一早熟植株M,将早熟植株M与晚熟植株aabb杂交,若后代早熟:晚熟=1:1,则早熟植株M的基因型可能是Aabb或aaBb。【点睛】本题综合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
43、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中等,考查相对综合,是学生提升获取信息、审题、分析能力的较好选择。32.下列甲图中曲线表示某雄性生物的体细胞分裂过程及配子形成过程中每个细胞内某结构数量的变化;a、b、c、d、e分别表示分裂过程中某几个时期的细胞中染色体示意图。乙图是该生物细胞在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上 DNA含量变化的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图曲线表示_的数量变化,其中段该结构数目变化的原因是_。(2)甲图b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_。(3)a细胞中有_个四分体,含有_个DNA分子。(4)甲图ae中属于乙图bc段的细胞是_。(5)甲图a、b、c、d、e细胞中,具有同
44、源染色体的是_。(6)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该动物性原细胞,最终产生了一个Ab的子细胞,则跟它同时产生的其它三个子细胞的基因组成为_。(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答案】 (1). 染色体数量 (2). 减数第二次分裂时着丝点分开,姐妹染色单体分开造成染色体数目加倍 (3). 精细胞 (4). 2 (5). 8 (6). a、c、d、 (7). a、d、e (8). Ab、aB、aB【解析】【分析】甲图表示某生物(2n=4)的体细胞分裂过程及精子形成过程中每个细胞内染色体数量的变化,表示有丝分裂间期、前期、中期;表示有丝分裂后期;表示有丝分裂末期;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表示减数第二次分
45、裂后期;表示精子。a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b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d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e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图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分子的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甲图中段可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量变化,段是因为减数第二次分裂
46、时着丝点分开,姐妹染色单体分开造成染色体数目加倍造成。(2 b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子细胞是生殖细胞,由于该动物是雄性,所以子细胞是精细胞。(3)a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从图中看出有2个四分体,共4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都含姐妹染色单体,所以共有DNA分子8个。(4)乙图bc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所以对应甲图中的a、c、d、。(5)对于二倍体生物来说,同源染色体存在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全过程和有丝分裂全过程,所以在图中a、d、e都含同源染色体。(6)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
47、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所以其他三个子细胞的基因型是Ab、aB、aB。【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能转判断甲图和乙图曲线各区段所代表的时期以及各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33. 如图为一组模拟实验,假设实验能正常进行且五支试管中都有产物生成。(1)B、C试管中的产物是_,但B试管模拟的是_过程,C试管模拟的是_过程。 (2)E试管模拟的是_过程,在细胞中进行的场所是_(填细胞器名称),图中的原料为_。 (3)生物遗传信息传递的全过程可
48、用下图表示: 此图解中可在多数生物体内发生的过程是_,c过程需要_酶参与。【答案】 (1). RNA (2). 转录 (3). RNA的复制 (4). 翻译 (5). 核糖体 (6). 氨基酸 (7). a、b、e (8). 逆转录酶【解析】【分析】分析上图:A中模板是DNA,原料是脱氧核苷酸,其模拟的是DNA复制过程;B中模板是DNA,原料是核糖核苷酸,其模拟的是转录过程;C中模板是RNA,原料是核糖核苷酸,其模拟的是RNA的复制过程;D中模板是RNA,原料是脱氧核苷酸,其模拟的是逆转录过程;E中模板是mRNA,其模拟的应该是翻译过程。分析下图:a表示DNA的复制;B表示转录;c表示逆转录;
49、d表示RNA的复制;e表示翻译。【详解】(1)B试管模拟的是转录过程,C试管模拟的是RNA的复制过程,这两个试管中的产物都是RNA。(2)E试管模拟的是翻译过程,在细胞中进行的场所是核糖体,原料为氨基酸,产物是多肽(蛋白质)。(3)此图解中RNA的复制过程和c逆转录过程只发生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因此图解中可在多数生物体内发生的过程是a、b、e,c表示逆转录,需要逆转录酶的催化作用。【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中心法则及其法则,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后人对其进行的补充和完善,能准确判断图1中各试管模拟的过程名称及图2中各过程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34.假设A、b代表玉米
50、的优良基因,这两种基因是自由组合的。现有AABB、aabb两个品种,为培育出优良品种AAbb,可采用的方法如下图所示:(1)由品种AABB、aabb经过过程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式称为_,其原理是_。若经过过程产生的子代总数为1552株,则其中基因型为AAbb的玉米理论上有_株。(2)过程常采用_的方法由AaBb得到Ab个体。与过程的育种方法相比,过程的优点是_。(3)过程在完成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的结合时,必须用到的工具酶是_和_。与过程的育种方式相比,过程育种的优势是_。【答案】 (1). 杂交育种 (2). 基因重组 (3). 97 (4). 花药离体培养 (5). 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 (6)
51、. 限制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7). DNA连接酶 (8). 定向改变生物性状【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为杂交育种,为单倍体育种,是诱变育种,是基因工程育种。2、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方法杂交自交选优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原理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详解】(1)由品种AABB、aabb经过、过程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式称为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经过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式称为 单倍体育种;经
52、过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式称为诱变育种;若经过过程产生的子代总数为1552株,则其中基因型为AAbb理论上有=15521/16=97 株。(2)过程常采用花药离体培养技术得到单倍体Ab个体。单倍体育种的优势是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因而能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3)过程是基因工程育种,将目的基因和运载体结合时,需要用到限制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是诱变育种,是不定向的,而基因工程是人工定向改变生物性状。【点睛】本题考查了生物变异的应用的知识,要求考生能够区分识记不同育种方式的原理、方法、优缺点等有关知识,再结合题干信息准确判断。35.某种农业害虫夏季数量最多,到了冬季,由于食物等原因
53、而大量死亡。第二年春季,残存的少量个体又繁殖增加种群数量。因此形成一个如瓶颈样的模式(如图所示,为抗杀虫剂个体,表示敏感个体),其中瓶颈部分即为动物数量减少的时期。 (1)自然界中任何生物的个体数都不可能无限增加。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这是因为存在_。(2)在图中所示的三年间,该生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填“是”或“否”)。原因是_。(3)使用杀虫剂防治害虫时,敏感型个体大多被杀死了,这是由于杀虫剂的_作用,其实质是增加了_的频率。然而,在未使用杀虫剂的自然情况下越冬,敏感个体却更多的存活下来,说明敏感个体更能适应冬天(缺少食物)的条件,这也说明,变异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生物
54、的_。(4)该种群中既有抗药型基因,也有敏感型基因,体现出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多样性层次,生物多样性还有两个层次是_。【答案】 (1). 生存斗争 (2). 是 (3).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4). 选择 (5). 抗药性基因 (6). 环境的变化 (7). 基因多样性 (8). 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解析】【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图2表示物种形成模式中的渐变式,通过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并不是由外因引起的,而是内在的遗传与变异引起的,在未使用农药之前,害虫就存在着差异,有的不具有抗药性,有的具有抗药性,开始用该药时,
55、由于大多数害虫没有抗药性,故大量被农药淘汰,而少数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会保存下来,并能继续繁殖,当多次使用该农药后,使抗药性更强的害虫被保留下来,这样一代一代,害虫积累并加强了抗药性,所以农药对不同变异的害虫进行了选择,淘汰了不抗药的个体,保留了抗药性强的个体。【详解】(1)达尔文进化论中,生物由于存在生存斗争,所以生物的数量不可能无限制增加。(2)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三年间基因的频率由2%变为3%再变为0%,说明生物种群发生了进化。(3)农药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淘汰了不抗药的个体,保留了抗药性强的个体,提高了害虫种群中抗药性基因的频率抗药性基因的出现对害虫来说是否有利,取决于环境的变化。(4)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该种群中既有抗药型基因,也有敏感型基因,体现出了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多样性层次。【点睛】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通过对生物性状的选择从而淘汰不适应环境的个体,定向改变基因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