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西师大附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59126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师大附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江西师大附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江西师大附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江西师大附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江西师大附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江西师大附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江西师大附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江西师大附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江西师大附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西师大附中高三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卷 命题:殷星桥 审题:张茂生 张兆金 2012.1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选择题部分(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平民得姓一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A郡县制度的发展 B以“孝道”治天下 C赋役制度的变化 D皇帝制度的形成2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

2、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以下各项是对苏东坡这一总结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是()A夏商周时期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及从政的资格B“以客出仕”成为战国时风行的做官途径C汉代中央官员的选拔主要来自地方郡县长官D古代选官制度大致可分为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等阶段3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水陆交通要地),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这表明汉朝时()A政策的放松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B重商政策推动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C交通的便利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D农副产品成为国内贸易的主要商品4宋

3、仁宗年间,有官员反映,那些应该穿皂衣的仆役小吏,居然也穿戴儒巾大袖,混杂于士流;民庶的妻小,头冠也插满珠翠,俨然贵族。此现象表明()A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发达 B宋代贵族门阀制度松动C宋代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D宋代阶层有平等化趋向5下列思想主张与“存天理,灭人欲”观念形成鲜明对立的是()A“学者有求为圣人之志,始可与言学” 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C“富贵利达所以厚天生之五官”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6据书林藻鉴卷九记载:“(宋四家)蔡胜在度,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下列关于图中书法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是() 蔡襄书法 苏轼书法 黄庭坚书法 米芾书法A反映当时复杂的社会矛盾 B体现当时社会

4、生活丰富多样C表现文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D标志书法艺术的全面成熟7结合下表数据判断,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18651911年清政府进出口贸易状况统计表时间进口数(单位:两)出口数(单位:两)平衡1865年55,715,45854,103,274-1,612,1841875年67,803,24768,912,929+1,109,6821885年88,200,01865,005,711-23,194,3071895年171,686,715143,293,211-28,393,5041911年471,503,943377,338,166-94,165,777A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国的贸

5、易逆差呈扩大趋势C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 D民族工业促进了外贸的发展8古代中国中央政府与管辖范围外的政权,建立的是以中国朝廷为中心的国际政治关系体系。中国中央政权成为这个体系的一元中心,各朝贡国承认这一中心地位,构成了等级性的中央政权的外藩。然而,鸦片战争后,这个体系逐步崩溃了。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A君主专制制度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国际新秩序B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国家经济难以与外国工业资本主义抗衡C唯我独尊的闭关锁国心态无法应对开放多元的国际形势D以朝贡为核心的国际关系体系让位于以条约为核心的新体系9曾任陕西督军团长、后任直系军阀师长的胡景翼在1919年6月的一篇日记中写道

6、:“此举或顺天意也,书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曹等数人,人怨极矣,天岂有不愿者乎?”下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这段日记有助于判断北洋军阀对五四运动的真实态度B这段日记表明当时的胡景翼是具有爱国心与正义感的C这段日记表明胡景翼很大程度上受到中体西用的影响D这段日记表明胡景翼代表的直系军阀与北洋军阀决裂10.剑桥中华民国史说:“如果它(指中共引者)在1922年和1923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更糟;如果它较早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更好。”对此材料的正确理解是( )A中共与国民党联合有利于革命高潮到来 B中共较早准备决裂便能完成革命任务C中共犯了右倾错误导致“

7、最后的决裂” D1922年中共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是正确的11. 某同学在一篇名为我的爷爷的作文中写到,“我的爷爷出生于1915年,l5岁参加了工农红军闹革命(),之后跟随部队参加了平型关大捷、台儿庄等战役(),解放战争时期,又随刘邓大军渡过黄河,来到大别山脚下并扎根下来,率领当地农民进行了土改运动()。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我爷爷担任人民公社书记,带领社员开荒修渠()”这段文字的四部分中,语境与历史史实明显不符的有 ( )A1处 B2处 C3处 D4处12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

8、评价()A. 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B. 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C. 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D. 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13“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中国的近代化)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A国民革命的兴起 B土地革命的开展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战略反攻的开始14试论法国政治民主化的道路及启示中分析道:“(近代)法国人民曾先后信仰过人权理论、立宪制度、共和主义、恐怖统治、宽容政策,并为此流血战斗,付出极大代价。但是革命发展得太快,以至人们一早

9、起来就会发现世界变了样,革命消化不了他所吞噬的旧世界。”这一分析试图()A揭示法国民主政治曲折发展的原因 B说明法国没有实行民主政治的基础C强调坚定的信仰对革命的重要性 D肯定法国大革命对社会的成功改造15在谈到罗马帝国的衰落时,恩格斯说道:“奴隶制已不再有利,因此也就灭亡了,在这里罗马世界就陷入绝境:奴隶制在经济上已经不可能了,而自由民的劳动力却在道德上受鄙视。前者是已经不能作为社会生产的基本形式,后者是还不能成为这种形式。只有一次彻底的革命才能摆脱这种绝境。”这里“彻底革命”的含义是()A新兴封建生产关系的建立 B波澜壮阔的奴隶和平民起义C外族日耳曼人的入侵打击D罗马法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1

10、6罗马帝国全盛时期,假设一个贵族垂涎另一个贵族的财产,而后者碰巧在帝国家庭中失宠,此时前者就可作为控方揭发后者叛逆罪,如果被告被判死刑,前者就可得到被告的一部分财产。这反映了()A贵族之间的矛盾已经影响到帝国的稳定 B罗马法无法有效的解决财产纠纷问题C罗马法不利于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D罗马法的不足使其成为贵族斗争工具17.有学者认为:1800年,欧洲没有几个国家认为英国是民主的;1900年,英国人发现,其实法国也并不民主。能够佐证以上观点的是()A英国责任内阁制逐步完善 B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拥有大权C权利法案颁布后英王逐渐统而不D法国总统由参众两院共同选举产生18沈志华的一个大国的

11、崛起与崩溃:苏联74年兴衰历史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 B人民急迫要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19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为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准备的写作大纲中写下了一个建设俄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著名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总和=社会主义。这表明()A列宁探索出了

1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列宁认识到了计划和市场的本质C列宁尊重、借鉴人类文明成果 D列宁已开始全面实行新经济政策20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罗斯福提名了5位自己信任的最高法院法官,并被批准。人们称新法院为“罗斯福法院”。它在解释宪法时既深刻又迅速,它扫除一切关于新的社会与经济立法是否合乎宪法的怀疑。这个“罗斯福法院” ()A.客观上提升了美国总统的行政权力B.实质上违背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C.使总统完全操纵了司法机构D.虽违宪,但有利于实施罗斯福新政21“资本主义的基本逻辑资本积累、竞争和利润最大化,已经从意识上渗透进世界每一个角落。甚至在资本主义经济的最外围,一切经济活动也都是按这一逻辑来进行

13、的。”材料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内涵是()A由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扩张进程B国际金融资本和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C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对非西方世界的影响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政治法律制度和思想观念的世界蔓延22学者钱乘旦在其著作中说,在以现代化为主题的体系下,世界近现代史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其中,“在这个阶段上,社会进入全方位变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市场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官僚化;社会方面的世俗化、城市化;文化方面的商业化、大众化”。下列现象发生在作者所说的“这个阶段上”的是()A光荣革命、人权宣言、费城制宪会议 B奥斯曼帝国扩张、印度莫卧儿王朝建立、中国满清入关 C宪章运动、社会主义运动、1

14、832年议会改革D工业生产比例降低、主权概念正在发生变化、妇女地位大大提高231982年里根向国会提出了“经济复兴计划”。这个计划概括的说,即大幅度减税,削减联邦政府开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取消不利于工商业自由发展的规章约束,被人们称之为“里根经济学”。“里根经济学”与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政策的不同之处是()A取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B削弱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C恢复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D大力推行资本主义福利制度24一个区域性的官方经济论坛,不存在超越成员主权的组织机构,以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壁垒为宗旨和目标的当前规模最大的多边区域经济集团化组织是()A. Euro

15、pean Union B.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reaC.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D.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25贝多芬用人们难以忘怀的音调全力颂扬“人有权决定自身命运”这一时代信念。据此判断贝多芬音乐的主旋律是()A古典主义的悲剧情结 B启蒙时代的理性精神C现代主义的批判意识 D文艺复兴的人文关怀非选择题部分(共50分)本大题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第2628为必做题,第26题13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2分;第29、30题为选做题,各12分,共50分。必做题26(13分)阅读下列材料

16、,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科举与宋元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八股取士,以宋儒注解的四书五经命题,作文要仿古人语气替圣贤立言,采用特定的格式,八股取士并不是简单地死记硬背,既要考知识又要考智力和悟性。考试有严密的程序,考官入院,提调官和监事官立即封锁内外门户,不得擅自出入。嘉靖以后,会试也要搜检。考生所带考具均有规矩,如帽用单毡,鞋用薄底,砚台不得过厚等等,以防夹带。开考后有巡倬官负责巡逻监督。考生交卷时由受卷所登记收缴,转送弥封所编号密封,再送誊录所朱笔誊抄,对读所对读朱墨二卷核对无误,将朱卷交同考官分房阅卷。同考再向主考荐卷,均要写出评语。名次确定后在公堂上调入考生原作墨卷对照字号,确定名单发榜。

17、殿试则较为简单,只有一场,收卷后同样弥封编号,交读卷官评定高下,报皇帝钦定名次,送内阁填写皇榜公布。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 清人赵翼写廿二史札记,讨论到元朝末年的情况,其中有一个标题叫“元末殉难者多进士”。元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少数民族统治了汉族。但在元王朝行将灭亡的时候,殉难的人仍以进士居多。有一个元代的汉族人在著作中说,他发现:金代登科记里的这些进士,在金朝快被蒙古灭掉的时候,很多都成为死难烈士,为金效劳都是汉族的。同样南宋也是这样,文天祥是状元;还有真德秀、陆秀夫这些人,都是进士,是同榜进士。包括明朝末年,也是这样。 光明日报(2011年11月24日)材料三 1855年英国文官制度刚

18、刚建立时的试题,考试内容均为数学、法律、政治、国际关系等学科学问。 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特点。(6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为什么宋以后朝代末年“殉难者多进士”?(3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为什么西方国家在借鉴中国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现代文官考试制度。(4分)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18141835年,英国输往印度的棉布增加了62倍,同期印度输往英国的棉布减少了四分之三。1840年英国下议院特别委员会询问英国商人麦尔维尔“英国工业是不是已经取代了印度的手工业”时,后者说:“是的,在很大程度上。”

19、“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想,基本上是从1814年起。”“英国工业排挤了印度工业是不是说印度现在的供应主要依靠英国厂家的商品?”“我认为是这样我毫不怀疑,他们的重大灾难主要是由于英国工业打乱了印度的工业。” 摘编自汪熙约翰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材料二 19131918年外国输华棉纺织品总值变化表(单位:千关两)年份棉纱棉织品191372 537109 882191467 091111 168191568 41580 885191663 97772 705191766 50193 449191855 57395 807摘编自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从遥远的古代直到19世纪最初10年,无

20、论印度过去在政治上变化多么大,它的社会状况却始终没有改变。曾经造就无数训练有素的纺工和织工的手纺车和手织机,是印度社会结构的枢纽不列颠侵略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结果,就在亚洲造成了一场前所未闻的最大的、老实说也是唯一的一次社会革命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摘自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上半期英国棉纺织业“取代”印度棉纺织业的主要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31918年外国棉纺织品向中国出口的总体变化趋势及其原因。(5分

21、)(3)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4分)2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由于史学观念不同,人们对同一历史现象的解读也有所不同。从传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的史观出发,一些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给中华民族带来极大屈辱和灾难,引发了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的新高潮;从近来盛行的现代化史观出发,一些学者则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进一步远离了传统农业社会,成为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新起点。依据现代化史观,评论材料中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认识。(12分) (要求:首先归纳概括材料的观点,然后从经

22、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加以论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选做题(29、30题任选做一题,两题都做,按29题给分)29.(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89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材料二 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

23、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新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戊戌政变记(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4分)(2)材料三

24、中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争论,“论”者及“辩”者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4分)试对此阐明你的看法。(4分)30.(12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远东国际法庭法官既为由日本投降书上签字受降各国所派遣,法官们的席次当然应该以受降签字国的先后为序,即以美、中、英、苏、澳、加、法、荷为序。但庭长不喜欢这个安排。由于他想使与他亲近的英、美法官坐他的两侧,便提议应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强为中心安排,即以美、英、苏、中、法为序。但是有人指出:按照联合国宪章,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是以中、法、苏、英、美(按照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这样,中国和法国法官将坐在他的两旁。于是庭长又提议:可以用一般按国名

25、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办法。但马上发现,居中的将是中、加等国的法官,英、美法官离庭长更远了。1946年5月2日正式开庭的前一天,庭长宣布,经过盟军最高统帅同意,坐席安排是,庭长右侧为美、中、法等国法官,左侧为英、苏等国法官。这样,英、美两国法官居中。中国法官表示:“这个安排是荒谬的,它既非按照受降签字的次序,又非按照联合国安理会五强排列的次序,亦非按照一般国际会议以国名字母先后排列的次序,用意何在,殊属费解。”说毕便愤然离开。第二天,远东国际法庭正式开庭。开庭前庭长宣布,最高统帅已经同意,法官行列和坐席的顺序以受降签字国的顺序为准。摘编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

26、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建立的背景;说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长先后提出的法官座次安排的理由。(8分)(2)说明中国法官抗争的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4分)江西师大附中高三年级历史期中考试答案15 ACABC 610 BDDBA 1115 BDCAA 1620 DBBCA 2125 DCBCB26(13分)(1)采用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达到公平公正的原则。严密性、规范性堪称完备。统治者对科举考试高度重视。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强化。(共6分,每点2分)(2)用传统的儒家经典作为考试教材,有助于对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进行道德熏陶和气节培养;(答:儒家(理学)强调杀生成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2分殉难的进士都是

27、这些朝代的受益者,个人命运于这个朝代息息相关。(1分)(3)科举考试“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的合理性;近代欧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文官选用方法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4分,每点2分,学生只要答出2点,即可得满分4分)27、(13分)答案(1)印度棉纺织业仍停留在手工生产阶段;工业革命后,英国棉纺织业采用机器生产,产量剧增,质优价廉。(4分)(2)趋势:出口额虽有起伏,总体呈下降趋势。(1分)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民族资本的外来竞争减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解除了对民族资本的束缚;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民族资本发展的政策;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28、4分)(3)英国的殖民侵略与扩张给印度等亚洲国家造成了沉重灾难,但客观上打破了这些国家的传统社会结构,将其纳入世界市场;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变革,导致亚洲的觉醒,走上了民族独立的道路。 (4分)28、(12分)考查内容:甲午战后西方的对华大借款。方法:首先审设问:求答项-评论材料中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认识思路-依据现代化史观。注意现代化史观又叫近代化史观,是指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时期。包括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的科学理性、教育近代化、生活习俗的近代化。 其次阅读材料提炼观点:甲午中日战争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或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进程)。然后利用材料并

29、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注意根据设问提示角度: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加以论证。要有意识的往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的科学理性、教育近代化、生活习俗的近代化上走即可。29、(12分)答案:(1)有选择的向西方各国学习,各取所长;学习西方不是全盘西化。(4分)(2)“论”者:变法策略过于激进。“辩”者:制度变革不彻底。(4分)看法: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变法的失败。(4分)30、(12分)(1)背景: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失败;美国等盟国对日本实行占领与管制;开始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革。(每点2分,共4分)理由:最重要国际组织的既成事实;国际惯例;法庭所在国最高军事当局首领同意。(每点2分,共4分)(2)原因:中国为战胜国,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贡献巨大;中国未受到应有的尊重;中国法官代表民族利益。(2分)评价:抗争关系到中国的地位、荣誉和尊严。(2分)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