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优化指导(新课标)2013高考历史总复习 阅读材料解析 第1讲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 人民版选修1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5912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指导(新课标)2013高考历史总复习 阅读材料解析 第1讲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 人民版选修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优化指导(新课标)2013高考历史总复习 阅读材料解析 第1讲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 人民版选修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优化指导(新课标)2013高考历史总复习 阅读材料解析 第1讲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 人民版选修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优化指导(新课标)2013高考历史总复习 阅读材料解析 第1讲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 人民版选修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优化指导(新课标)2013高考历史总复习 阅读材料解析 第1讲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 人民版选修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优化指导(新课标)2013高考历史总复习 阅读材料解析 第1讲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 人民版选修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优化指导】(新课标)2013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讲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 人民版选修11(2012年深圳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贫民本身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事实上都成为富人的奴隶,他们被称为保护民和六一汉,如果他们交不起地租,那么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子女便要被捕,所有借款都用债务人的人身为担保,这样的习惯一直流行到梭伦的时候才改变。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材料二雅典人四处寻找富于人情味的改革者。终于,他们找到了比其他任何人更能胜任的人,他的名字叫梭伦他为雅典人制定出一套以中庸为其基本原则的法律,而中庸正是古希腊人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房龙人类的故事材料三最重要的是,梭伦使城市事务与普通自由民的切身利益联系起

2、来。他不能再呆在家里说什么,“哦,我今天公务繁忙”或“天正在下雨,我最好呆在家里”。他被期待着恪尽职守:参加市政会议,并担负起保卫城邦安全与繁荣的重要职责。房龙人类的故事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出梭伦改革前怎样的社会状况?梭伦又是如何改变这种局面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梭伦改革的中庸特点。(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梭伦改革最重要的影响。2(2012年德州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不同。(2)包括第四等级的所有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公职人员(3)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

3、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材料二(1)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2)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3)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两次改革在对待等级划分、官吏任免和对工商业的态度等问题的处理方式上各有何不同?(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两者不同的处理方式分别产生了哪些不同影响?3(2012年南京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商君书说民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

4、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秦孝公任商鞅(商鞅)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而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孝公十二年之制。数年之间,国富民强,天下无敌。通典卷一食货材料四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

5、无信于诸侯。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走,仰天而叹:“嗟乎!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盐铁论非鞅篇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的思想主张。(2)据材料二概括商鞅是如何实践其思想主张的?(3)据材料三、四,指出商鞅变法和商鞅个人的结局。这种结局分别说明了什么?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内容,结合商鞅属于法家思想代表来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概括。第(3)问第一个问题“结局”根据材料概括;第二个问题“说明什么”从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以及商鞅个人悲惨结局中获得认识。答案:(1)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或法治。(2)严格(什伍)户籍制

6、度;实行连坐法;刑公族以立威;用流放边境的刑罚来压制舆论。(3)结局:变法使秦国富强;但商鞅本人身败名裂。说明: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措施作保证;但改革者要法德并用,不能施行严刑峻法。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食货志材料二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什么措施?它实行的前提条件是什么?(2)张之洞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是否正确?请结合史实

7、说明理由。解析:本题以不同时期对魏孝文帝的评价为切入口,考查对魏孝文帝改革的理解分析能力。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第(2)问,首先应该明确张之洞充分肯定了孝文帝改革,“理由”可以从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说明。答案:(1)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国家控制大量的土地。(2)正确。理由:北魏统一北方,一方面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另一方面民族矛盾尖锐;通过迁都、一系列汉化(易服装、讲汉语、改汉姓等)措施,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通过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5(2012年宁波十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

8、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材料二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书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初,百姓成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食货志(1)根据材料回答北魏孝文帝和商鞅改革的经济措施分别是什么?这些经济措施共同反映了历史发展的什么趋势?(2)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改革的侧重点有何不同?你认为两者改革成功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和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第(1)问要求学生在分析措施的基础上,归纳历史发展的趋势。第(2)问侧重考查比较能力,要求概括两者的不同并分析改

9、革成功的共同原因。答案:(1)商鞅: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孝文帝:圴田制。趋势:封建化进程。(2)不同: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共同原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政治魄力。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且行之有效。6(2012年东北三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枝巧而事地利也。商君书外内材料二熙宁四年(

10、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熙宁五年(1072年),顽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及目的。(3)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

11、及目的。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清朝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指出: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词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材料二北宋政府为了防止“内患”,奉行养兵政策。宋太祖认为:“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方凶年饥荒,有叛民而无叛兵者。”每逢荒年,政府就将大量流民招进军队,以稳定社会秩序;同时,为了加强对辽和西夏的防御,北宋大大扩充军队。材料三欧阳修曾经说:“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归纳北宋中期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2)北宋中

12、期社会危机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对此,王安石变法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什么?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解析:本题围绕北宋中期出现的“三冗”“二积”局面选取材料,考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为解决这些问题,王安石采取的措施,应注意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条理作答。答案:(1)“三冗”原因:北宋增设了大量官僚机构,用以分化各级官员的权力,使他们互相牵制;北宋“恩荫”制度实行,受到“恩荫”的对象过滥,这是官员数量的增加、形成“冗官”的主要原因。为了加强对辽和西夏的防御,北宋大大扩充军队,同时北宋还采取“荒年募兵”的办法,将大量流民招进军队,以稳定社会秩序,宋代形成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几乎占财政支出的十之八

13、九,造成“冗兵”问题。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交纳的“岁币”,都给北宋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冗费”。“二积”原因: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北宋吸取藩镇割据的教训,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带来的后果是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导致宋军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形成“积弱”的局面。(2)关键问题:财政危机,国家财政入不敷出。指导思想:以“理财”为中心,增加财政收入,减少和节省开支。具体措施:通过青苗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措施增加财政收入;通过精简军队,缩减编制等减少军费开支,保甲法、保马法也节

14、省了国家的开支。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宋神宗)诏曰:“天下商膺旅物货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阅(减价出售)失业。至于行辅稗贩,亦为取利,致多穷窘。宜出内藏库钱帛,官于京师置市易务。”材料二中书奏:“遇有客人物货出卖不行,愿买入者,许致务中投卖,行人牙人与客人平其价。据行人所要物数,先支官钱买之以抵当物力少,许令均分赊清,相度立一限或两限,逆纳价钱;若半年纳,限出息一分;年纳,即出息二分。”材料三初,魏继忠上言:“宜假钱别置不至伤商;贵则少损价出之,不至害民,出入不失其平,因得余息以给公上,则市场不至于腾踊,而开阖散之权不移于富民,商旅以通,黎民以遂,国用足矣。”以上三则材料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北宋的什么社会现象?(2)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北宋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3)以上措施产生了什么作用?结果如何?解析:回答第(1)问的关键是读懂原材料;回答第(2)问要结合所学的王安石富国之法的相关内容;回答第(3)问的结果要结合设置市易务的作用和变法的最终命运。答案:(1)北宋中期,大商人囤积居奇,操纵市场,哄抬物价牟取暴利,兼并中小商贩,阻碍商品交换。(2)设市易务。政府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3)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这些措施最终被废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