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年级下语文教学设想-25狼和小羊人教版(一)发挥主体,巧妙牵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作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尊重他们的个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他们的潜能很巧妙地牵引出来。在教学时,我抓住课文结构相似这一点,把“狼的三次借口”作为学生学习的切入点,按“扶”、“引”、“放”三步有序扎实地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第一步:“扶”。发挥学生主体,抓住重点词句,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我精讲课文的第2、3小节。在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师生共同合作,学习狼的第一次借口,并在讲授过程中渗透“读想议读”的学法指导。首先指名读第2、3小节,边读边想:狼的第一次借口是什么?小羊是怎样回答的?其次学生思考后进行交流。
2、再者用多媒体的演示,进行朗读指导,指导学生读出狼凶狠的语气,用温和的语气读小羊说的话。第二步:“引”。把学生分成四人学习小组。让他们调动已掌握的学法学习第4、5小节。同时,利用问题使学生读中有想,以想促说。在围坐的四人小组中既发挥个人才智,又体现团体合作的精神。在学生积极的主体学习过程中,我巡回指导,关键处、学生疑惑点加以点拨。接着四人小组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朗读出狼的气冲冲和小羊的可怜的语气。第三步:“放”。出示问题后,学生运用学法独立地完成第6小节的学习。在交流中,学生互相补充,相互答疑,使问题得到圆满回答。(二)质疑导思,自主探究。我认为,质疑是学生求学的重要途径。质疑导思使学生的主体地位
3、与教师的引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上课时,放手让学生提问,互相交流,打开他们的思路,捕捉他们思维的火花。例如:本课教学难点之一是理解“上游、下游”这两个词语。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如果单用词典单调枯燥的注释来加以说明,恐怕听后仍是一知半解。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安排了“质疑”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充分自读第3小节中小羊说的第二句话后,找出不理解的词“上游”进行质疑,从中完成“读而能疑,疑而能问”。同时借助多媒体来化解难点。化抽象为形象,结合动画,用问题“谁站在上游?谁站在下游?”引导学生说清狼和小羊所处的位置。同时,根据学生回答在屏幕上显示“上游、下游”来巩固理解。这样一目了然
4、,学生理解深刻。同样的,在“放”学生自学第6小节时,也安排了“质疑”。针对学生可能对“龇着牙,逼近”这两个词语发出解释性提问,便出示动画,先用观察法激发学生的感性认识。接下来再让学生用动作表演法配以语言的描述来理解这两个词语,从而加深他们对狼两次借口失败后露出凶恶本性的感受。(三)续篇结局,大胆创新。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有助于推陈出新,产生大量新奇独特的想象。我结合本篇课文言尽而意未尽的语言材料,先出示画面,引导学生想象说出故事多种生动有趣的结局。再出示句子:“说着,( )的狼就往()小羊身上扑去,()。”这一填空练习,既可以复习课文内容,又可以提高学生思维和表达的条理性。如果
5、时间允许的话,我将去掉课文的最后一句话,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使他们想象出更多的故事结局,同时,作为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写下来。(四)角色朗读,培养语感。朗读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的情感与文章的内容达到共鸣,使他们的心态化入言语角色。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通过各种形式的分角色朗读,使学生体会到狼和小羊不同的态度,以实现培养语感的目标。(五)课外延伸,拓展阅读。文道要结合,在学习本篇课文后,学生要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坏人,光讲道理是不行的,可这个道理概括性较强,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于是,我在每一阶段的小结中先做铺垫,再不断地分角色朗读,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体会。最后在完整地朗读中,思考后,学生讨论,启发他们回答得出:对待象狼一样的坏人,光讲道理是不行的。同时,我充分发挥课外读物“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作用,向学生推荐读七色彩虹以及原著伊索寓言中狼和羊的故事,为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铺设桥梁,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