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高三二轮复习专练-实用类文本阅读2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活一天就要做一天新闻董岩:新闻摄影的原则给摄影记者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唐师曾:新闻摄影不要求拍得如何美丽,而应具有批判现实主义思想。把主流社会不在意的真实展示出来,提供给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读者领悟,促进社会发展进步。依据这一原则,摄影记者不该给被摄体描眉画眼。心中的“至美”首先是自然,自然第一。摄影记者应该发现“至美”,再选择恰当的时间、空间记录“至美”。是“记录”而不是夸大一点的“宣传”“工程”。摄影记者应该一针见血地发现问题,建议“被摄者”顺应自然规律,同时参照时下的审美价值。董岩:您曾先后五次去中东采访,一定遇
2、到过许多困难、危险。唐师曾:困难、危险的地方才有真实而有价值的新闻。我已经无法回忆多少次我和我的大吉普陷在沙漠中,被恐怖分子围追堵截、被士兵扣留、被难民包围,以色列南方军区曾动用M113装甲车和AH 60“黑鹰”直升机在沙漠中追踪我董岩:在很多人眼里,您是一个勇敢的战地记者。唐师曾:我不喜欢这个称呼,这是记者应该做的。其实危险性最大的是战争摄影师。我最佩服的人是卡帕。卡帕是真正的世界公民,几乎经历了那个时代的所有战争。他是靠诺曼底登陆的照片出名的,别人站在船上拍,卡帕跳下去自己拍。他的镜头都是简单的、平视的,不是仰视或者俯视的,这一辈子他只给自己打工。董岩:采访时,您曾把口袋里所有的钱和食品送
3、给需要帮助的人,也曾把身上背的活命之水全部送给了帮助过您的骆驼队。在很多人眼里,您“唐老鸭”是真诚、热心的。唐师曾:记者的魅力首先在于诚实、不装孙子。好记者就要像卡帕那样,四海为家,有一颗博爱之心,胆子比我大,能如实、客观地记录那件事,不惜生命。被地雷炸翻还按一下快门,没有任何人能阻止。董岩:作为记者、作家、探险家,您如何评价自己?唐师曾:我觉得最称职的、最看重的还是记者,别的所得都属于记者的附属产品。我有一个优秀记者所应具备的独立工作、独立思考的品质,这品质出于天性,更多的是出于后天的历练。总结起来说,当记者,我喜欢,我擅长,我以此为生。我原创,我自主,我不可替代。董岩:为了新闻采访,落下了
4、一身病,几乎搭上了命,想想自己,亏不亏?唐师曾:不后悔,我认为值。生命一闪而过,能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亲历了那么多大事件,很幸福。1本次访谈主要涉及哪两个方面的问题?_【解析】主要从记者提的问题来思考,这些问题虽然多,但大体可以分为两类,记者的第一问可以直接拿过来用作答案,其余的问题可以总结为一个大问题。【答案】访谈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新闻摄影的原则与要求,一是唐师曾从事新闻摄影的经历与体会。2(1)请概括新闻摄影对记者提出的具体要求。_(2)为了达到这些要求,唐师曾、卡帕在战地采访中是怎么做的?_【解析】第(1)问的答案在唐师曾的第一段答话中,第(2)问的答案在他的第二、三、四段答话
5、中。【答案】(1)自然第一,发现并记录“至美”,一针见血地发现问题。(2)贴近被拍摄的对象(或“走进困难危险的地方”),镜头简单平视(或“如实、客观地记录事件”),坚定而不惜生命。3唐师曾为什么说“活一天就要做一天新闻”?_【解析】答案在唐师曾的最后一段答话中,“不后悔,我认为值。生命一闪而过,能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亲历了那么多大事件,很幸福”可以概括出答案。【答案】热爱(或喜欢)这个职业。能经历许多大事件。能培养许多技能。职业的历练能培养独立思考的品格。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我一刻也不松劲”美乔治韦勒澳大利亚某地电“他们正在给他注入麻醉药。”这是下午他们在艇尾鱼雷舱发回的信息。“
6、他躺下了,他们准备给他开刀。”船员低语道。他们坐在床边,周围是鱼雷。一个人走过来,把手轻轻放在正驾驶潜艇的人肩上。“让她(指潜艇)稳点儿,杰克,”他说,“他们刚刚开了第一刀,现在正在那儿摸索它呢。”“他们”是一小群神情焦急、手臂插进翻过面来的白色睡衣的人。除了眼睛流露的紧张神情外,棉纱绷带把他们的表情都盖住了。“它”是在来自堪萨斯州肖托夸的迪安雷克托身上急性发炎的阑尾。前一天,阑尾的刺痛使他无法忍受,那正是他在海上度过的第一个生日。他今年19岁。水深测量仪就像工厂的计时钟,立在“圣诞树”旁。“圣诞树”是花花绿绿的仪器,它们计算出了海流量,测量仪标明了他们的位置,他们在海平面之下。他们的头上是敌
7、人的水域,日本运输船和驱逐艇的螺旋桨发出轰鸣声,来回穿行着。离他们最近、能够为这个19岁的水兵施行手术的海军外科医生在数千里之外,需要几天的航程。现在只有一个办法可以防止阑尾恶化,那就是船员们自己动手来为这位同伴开刀。他们正是这么干的,他们为病人动手术。或许这是有案可稽、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手术。“他说他已准备好碰碰运气。”艇上的水兵都在低语着。“那伙计挺有人缘。”大家都这么说。他们“让她保持平稳”。主刀医生是23岁的药剂师副手,穿着白领蓝色外套,戴着白色鸭舌帽。他叫惠勒利普斯。他来自弗吉尼亚州的纽卡斯尔,离罗阿诺克不远。他在圣迭哥海军医院修过医学课,此后又在费城的海军医院服役三年,他的妻子住在
8、那儿。作为实验室技师,利普斯的特长在于操作记录心脏跳动的仪器。他从事的是心电图描图员一类的工作。但他曾见过海军医生施行一两例阑尾手术,因此相信自己也能做。他在海底获得了第一次做这类手术的机会。但是使用作为麻醉剂的乙醚却成为很困难的事情。因为在海平面下,船内的压力高于空气压力。在这种高压下,更多的乙醚会被吸收。他们不知道手术要延续多长时间。他们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去找到阑尾。他们不知道有没有足够的乙醚能使病人熬过整个手术。他们不知道有没有比在军官餐厅的桌子上动手术更合适的办法。“听着,迪安,以前我从未干过这样的活,”利普斯说,“不管怎么说,你并没有太多机会度过危险。你想说什么吗?”“我知道这是怎么
9、回事,大夫,”雷克托说,“让我们开始吧。”对于利普斯来说,这是生命中第一次有人叫他“大夫”。这一句话使他对自己在海下担任的新职有了底,他感到自己平静多了。当引擎控制舱的人员把反穿的睡衣拉紧、盖住他们伸长的手臂时,手术组的成员也把乙醚面具调整了一遍。工具摆放好了。作为一次重要手术,它们远不是完备和精妙的工具。手术刀连柄也没有。药箱里有足够的止血器,是一些用来夹血管的小钳子。药剂师就从这些止血器里“装配”出手术刀的刀柄。他们在厨房找到了莫涅尔合金做的大汤匙。他们把它弯成合适的角度,这就有了牵开器。消毒器?他们取来一枚令人恐怖的铜色鱼雷放在管道旁。他们从中抽出酒精,当水烧开以后加入酒精就可以消毒了。
10、餐厅的灯光似乎也不够亮,而手术室总是要大灯的。因此他们把一盏用于夜间装货的大灯拿来,挂到餐厅倾斜的天花板上。雷克托被剥掉了衣服,他的脸色苍白,平躺在餐厅的桌子上,头顶上是耀眼的灯光。躺在餐桌上的雷克托湿润了嘴唇,他盯着一边的滤茶器做成的面罩。动手术的时刻来临了。利普斯戴着橡胶手套的手指摸了近20分钟才找到阑尾。最后,“大夫”伸直了手,拿起了穿好羊肠线的针。海绵一块块拿了出来。汤匙一把把取出来,回复成原来的模样,然后放回了厨房。最后,艇长用肘轻推利普斯,清点弯曲的汤匙。有一个不见了,利普斯最后一次把手伸进切口,把叉骨旁的汤匙拿了出来,然后合上了切口。他们甚至有准备用来剪线头的工具。那是一把指甲剪
11、,已经用沸水烫过并用酒精消毒。这时候最后一罐乙醚用光了。他们抬起雷克托,然后把他送到查尔斯米勒上尉的床上。这位来自宾夕法尼亚州威廉斯波特的上尉作为潜艇操纵军官在手术时独自驾驶着潜艇让它保持平稳。最后一把汤匙取出后过了半小时,雷克托睁开了眼睛。他的第一句话是:“我一刻也不松劲。”(选自人教社课标教材新闻阅读与实践读本,有删改)1这篇新闻特写前七段以倒叙手法写作,并交代了事件发生的背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结构技巧的能力。倒叙好处主要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答案】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引出下文。让读者了解事件发生在敌军的领域内,渲染紧张气氛,为下文写
12、军人的乐观互助作了铺垫。2文中画线部分富有特色,请作简要赏析。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画线部分主要用了排比,结合排比的好处分析。【答案】运用排比,句式紧凑,增强了语势,营造了手术的紧张感。“多长时间”“多少时间”强调了手术技术上的难题,“有没有足够的乙醚”“军官餐厅的桌子”说明手术药物和器械上的艰难,表现了军人们需要克服种种困难才能挽救战士的生命。3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试分析这篇新闻报道的语言风格。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语言风格的能力。联系文本内容分析。【答案】本文语言诙谐,幽默风趣。如他们为手术而“手臂插进翻过面来的白色睡衣中”,用汤匙做成“
13、牵开器”等等,作者用轻松的笔调和诙谐的语言来叙述惊心动魄的手术过程,既减弱了手术气氛的紧张感,也让我们看到了军人之间那种患难与共、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此外,作者的叙述简单明了,较多的直接引语,细致的环境描写,带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突出了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的原则。(如从其他方面作答,合乎要求亦可)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季老足迹: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12日下午5时半,一场罕见的大雨笼罩整个北京大学,但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前的广场上,仍然聚集着北大的师生,还有很多人从校园外特地赶来,悼念季羡林老先生,久久不愿离去。“我没有亲眼见过季老,没有和他打过交道,但他是北大人永远的精神灯塔。”
14、一位几天前从北大毕业的中文系学子,今天重回校园,在雨中向季羡林老先生鞠躬致敬。“深切怀念季羡林老先生”今天上午10时,季羡林老先生的灵堂尚未敞开大门,不少北大师生就已自发聚集在百周年纪念讲堂黑色的大幅挽联下。在悼念人群中,82岁的雷鸣老先生从家中赶来,一直待到下午5时灵堂关闭都迟迟不愿离去。他说:“1992年在中国丝绸之路首届学术大会上,我的一篇论文得到了季老的点拨指正,此后,我多次和季老交流过相关学术问题。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也许是每一个和他交往过的人最深刻的感受。”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张颐武说,这么多年来,他们这批学人从未听到过有关季老的负面传闻
15、,“从这个角度来说,季老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是一个将传统士人精神与现代专业知识完美结合的人。”“季老先生做了一辈子学问。不管是在什么状况下,都没有停止。他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在治学精神和态度上。”季羡林老先生的学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葛维钧回忆,季老先生写作糖史时,已经80多岁了,但仍不顾严寒酷暑每天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有时,季老发现了新线索就兴高采烈起来。他的喜怒哀乐都是和做学问联系在一起的。”“先生个性极为鲜明,广被万物的爱心与知识分子的胆识在季老先生那里体现得十分醒目。如果来访者不学无术而又滔滔不绝,先生就会面色木讷长久不言;如果是清纯学生求访解惑,则他每次必从家中送出来直到大门口默默挥
16、手告别。”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王岳川教授告诉记者,“季老生前说过,他最喜欢的知识分子是:质朴,淳厚,诚恳,平易;怀真情,讲真话;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最高水平当是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正是夫子自道!”“季羡林老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更因为他的品格。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国际关系学院2005级本科生李玉磊对记者说,季羡林老先生常年笔耕不辍,把自己对人生、对知识、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写在了一本本书中,这些用心写出的文字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很早听闻季老先生的大名,通过阅读,为其严谨的治学
17、态度和广博的知识所深深折服,这成了我报考北京大学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语言文学系2007级本科生李垚坦言,虽然求学期间,她未在校园里见过季老先生,也未聆听过其谆谆教诲,但是他独特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境界早已成为燕园中无形的精神标识,感染着每个身处燕园的北大学子。“先生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对治学的严谨精神,是我们后辈应汲取的力量。唯有如此,步入社会后才能有所担当。”1. 这篇新闻开头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_【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本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借景抒情等作用。考生只要了解了
18、景物描写的作用,再结合文本,即可得出答案。【答案】开头的景物描写一是交代自然环境的恶劣,与后面参加活动的人之多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表现季老先生的影响之大;二是营造凄凉的氛围,衬托人物内心的悲伤。2文中说:“他是北大人永远的精神灯塔。”请结合全文,分析季羡林老先生对北大人的影响表现在哪几个方面。_【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本主要内容的分析综合能力。文本的第一、二、三段写的是悼念现场,第四段写了季老先生山高水长的风范,第五、六段写了季老先生的治学精神和态度,第七段写了季老先生的爱心和胆识,最后两段则展示了他的人格魅力。【答案】一是他山高水长的风范,二是他的治学精神和态度,三是他的爱心与胆识,四是他独特
19、的人格魅力。3为什么北大教授张颐武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请联系文本和实际,谈谈你的认识。_【解析】回答时必须抓住两个关键词“知识分子”和“精神高地”,分别从其“知识分子”和“精神”两个方面入手,同时注意结合身边的实际,也可以结合自己对现代社会的认识来谈。【答案】北大教授张颐武之所以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是因为季羡林老先生是一个将传统士人精神与现代专业知识完美结合的人。正因为如此,像葛维钧、李垚一样的许许多多的人才敬仰着他,受着他的影响,并时刻准备在社会中担负起自己的责任。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更新飞速的社会,人们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机会和途径越来越多,但同时我们也看
20、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人在成为自己所在领域顶尖人物的同时,却把传统的知识分子精神给丢失了。而这种精神正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获得长远发展的动力。我们的国家需要像季羡林老先生这样的具有精神高地的知识分子。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严复及其教育救国论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甲午战败犹如一记闷棍,把中国打懵了,彻底打掉了中国人的希望、自信,更打掉了中国人通过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幻想。在谭嗣同悲怆地吟着“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时,有一位福建侯官人也在天津北洋水师学堂的后院“中夜起而大哭”。 甲午战争改变了严复的人生轨迹,如果不是这场战争,“海归”严复也许会在
21、待了15年的北洋水师学堂继续待下去,会将他落第了四次的科举考试进行到底。但没有那么多也许,对于颓败腐朽的满清王朝来说,甲午战争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因此有着天纵之才、又饱读西方学说的严复走上历史前台也是一个必然。他注定不是一生沉浮宦海的官僚,而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 严复走向启蒙思想家的圣殿,从1895年在天津直报上发表一系列论文开始,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四篇论文是他吹响维新变法思潮的第一波号角。严复分析当时的局势,认为中国面临着自古以来未有之变局,亡国亡种之危近在旦夕,要救亡图存,只能维新变法。救亡图存、维新变法是当时整个时代的大主题,时局就摆在眼前,再糊涂保守的人也不能不改弦易辙,故而满清
22、皇室为了自身的利益也采取支持态度。严复对此一大主题的阐述,最为关键的两点:一是用达尔文进化论和赫胥黎庸俗进化论来分析中国面临的危机,这些新颖深刻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念更是无异于天外惊雷,产生特别发聋振聩的效果;二者,严复鼓吹维新变法之具体内容最为有特色,他认为要救亡先得启蒙,因为中国之最为可悲的不是缺少救亡之法,这些“法”中国文化本身中有,西方文化中更是有很多可以学习,最为可悲的是“民智之已下,民德之已衰,与民气之已困耳”。 “民”是组成社会、形成国家最为基础的个体,这些个体的强弱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国家的强弱优劣,如果不先从国民素质上下手,再好的政治制度、科学技术
23、也无法让中国强大起来,因为根本无法贯彻落实下去,西方再好的东西到中国也会有“淮橘为枳之叹”。他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认为西方之所以富强是能讲民主、自由,中国积贫积弱是千年的专制毒害所致,因此要以“自由为体,民主为用”进行革新,然而“政欲利民,必自民各能自利始;民各能自利,又必自皆得自由始;欲听其皆得自由,尤必自其各能自治始;反是且乱。顾彼民之能自治而自由者,皆其力、其智、其德诚优者也。”于是他提出了著名的教育救国论,希望塑造优秀的国民,形成新的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扫除中国人伪饰、自私、懈惰的德性。通过启蒙国民以达到救亡的目的,在当时的维新思潮中的确是非常独特的一道亮色,也贯穿严复思想始终。 教育
24、救国归根结底还是要用西方的文化制度、科学技术来教育启蒙人民,而要真正认识和了解西方,就必须精通外语和翻译。严复不仅著文鼓吹学习西语的重要性,一生中还屡次筹办编译培训所,就职于编译局。而究其大半生精力翻译的天演论原富法意穆勒名学诸书更是把西方一整套先进文化都介绍到中国来,作为启蒙的资粮,对中国几代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严复不仅是坐而论道的思想家,也是起而能行的教育实践家。1906年4月,严复就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校长)之职。他按照自己的思路对学校进行改革,首先制定规章,明确办学方向和教学内容。他把学生分为两部分,师范生和预备生,前者主要为培养中小学师资;后者寄希望于以后能继续深造,成为专门人才
25、。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专业。关于教学内容,自然以西学为主,特别重视西语、数物化质等自然科学的学习。严复在皖期间,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安徽高等教育近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摘编自吴新苗一个伟大启蒙思想家的剪影)1请简要概括严复教育救国论的思想内涵,并加以阐述。_【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纵观全文,摘取关键词作答。【答案】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鼓民力就是培养国民健全的体格、充沛的精力及其昂扬向上的精神;开民智就是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新民德就是把西方民主、自由的思想同爱国主义结合起来,让人民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形成新的生产自救规
26、范和社会秩序。(必须有概括与分析)2严复没有成为“沉浮宦海的官僚”,而成为“著名的思想家”,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_【解析】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找出文中相关的信息,然后进行准确地概括。【答案】甲午战败,中国积贫积弱,危在旦夕,要救亡图存,只能维新变法,这是整个时代的大主题;严复有天纵之才,又饱读西方学说,于是向西方寻找真理,启蒙国民,救亡图存。3读了这篇传记,严复的人生经历及其思想对你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_【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结合文本内容,再联系社会现实加以分析,言之成理即可。【答案】观点一:严复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值
27、得学习。(1)面对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严复没有只考虑自身的官位与发展,而是关注国家的命运,自觉地把自己的人生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结合在一起,致力于探索救亡之路。(2)严复为启蒙国民,呕心沥血,穷尽在半生精力翻译了许多介绍西方先进文化的著作。观点二:严复教育救国论的思想新颖、先进而深刻,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观点三:严复不仅坐而论道,也起而能行。观点四:严复所提出的教育救国论思想也有不当之处。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北岛(当代诗人、作家) 林思浩(出版人,任职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林思浩:你的新书城门开写的是北京记忆,其中有没有用文字“修复”一座“被毁掉”城市的心意?北岛:与其说是用文字“
28、修复”,不如说是“哀悼”。我是即将消失的北京的最后见证人之一。我猜想,一个1990年代出生的孩子,大概认为北京就是现在这样,天经地义,一个古城只是谣传而已。其实根本不止北京如此。前几年也去过我的祖籍绍兴,那是我头一次回老家,失望之极。哪儿还有鲁迅笔下的那种韵味儿?就连鲁迅故居都像是仿造的。我认为,不仅我这样的异乡人在自己故乡迷失了,所有不聋不傻的中国人全都在自己故乡迷失了。林思浩:中国文化史上也有一些用回忆来复原文化名城的例子,一代文物的倾毁反而成就了文学的不朽,文学又反过来令文物增添了传奇的吸引力。你怎样看待这种关系?北岛:我既没有文学不朽的野心,也没有考古热情,何况北京作为城市算不上什么文
29、物,人们至今还住在其中。我只是希望我们从紧迫的节奏中停下来,哪怕片刻也好,反观我们的生活,看看在所谓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写此书的另一个目的,是借助文字追溯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我生命的开始,很多事都是在那时形成或被注定的。林思浩:你在写作城门开时是否想过在北京这座城市和您的生活间做一区分?哪一部分更令您着迷?北岛:就我的成长经验而言,城市与人事是不可分割的,有某种镜像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我并没有刻意写城市,而所有大小事件都折射出城市的变迁。至于说哪一部分最让我着迷?细节。正是个人的可感性细节,如同砖瓦,让我在纸上重建一座城市。林思浩:光和影,味道和声音,你一开始三篇写的这些显然都是
30、难以言传的细微之物,这些能说是悠长岁月仍留在你身上的感受吗?这种感受对你接下来写到的人物和情节发挥的作用大吗?北岛: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意识形态化、商业化和娱乐化正从人们的生活中删除细节。我在大学教散文写作,让学生写写他们的童年,发现几乎没人会写细节。这是非常可怕的。没有细节就没有记忆,而细节是非常个人化的,是与人的感官紧密相连的。正是属于个人的可感性细节,才会构成我们所说的历史的质感。如果说写作是唤醒记忆的过程,那么首先要唤醒的是人的各种感官。以这三篇开头,是为了让感官充满开放,甚至强化放大,这是我的记忆之城的基础。林思浩: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你这个文字北京城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呢?也
31、即是说全书的篇章是怎样铺排的?北岛: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面很广。简单来说,北京城的结构和汉字的结构有共同之处,比如方向感,正南正北,横平竖直;再就是封闭性,老北京过去叫四九城,“四”指城墙,即外城、内城、皇城、紫禁城,“九”为内城的九个城门,与汉字的结构不谋而合。对北京来说,城中之城是权力的中心。而汉字本身就有某种权力意志,这恐怕是为什么中华文明或所谓的“大一统”能持续如此之久的原因之一。至于全书的篇章铺排,并不是按线性时间展开的,每章可独立成篇,自成系统,很像汉字或北京四合院,彼此呼应,在互相勾连拼接中产生更深的含义。(选自2010年10月7日南方周末,有删改)1统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林
32、思浩所提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_【解析】围绕北岛新书城门开,林思浩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将这些问题梳理后,可以发现:第一二两个问题是就作者的创作动机而言的;而第三四个问题则是就作品所写内容与作者过去生活的关系进行提问的;第五个问题从“全书的篇章是怎样铺排的?”可以明显看出是指全书结构特点。【答案】写作目的;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全书的编排特点。2城门开这本书的写作和编排有哪些特点?_【解析】要从有关作品内容的谈话内容中筛选文章写作的特点,从最后一问中作者的回答里提炼编排特点。【答案】写作:借写北京记忆反思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迷失;用人事来折射城市的变迁;注重细节。编排:不是按线性时间展开的,每章可
33、独立成篇,自成系统,又彼此呼应。3你怎样看待北岛在谈话中所提到的北京城“正在消失”的观点?请简述理由。_【答案】示例一:诚如北岛所言,我们祖国广袤大地上的许许多多“北京城”正在“城市化”和“旧城改造”的潮流下迅速消逝。这种消逝,不只是一些旧建筑的消失,更重要的是民族记忆和民族历史的迷失和割裂。所以,一切有历史责任感的领导者和公民都应该对这种现象予以足够的重视。示例二:没有“消失”,就没有重建。“北京”是“老大帝国”的象征,没有近几十年的“消失”,就没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没有全国大地蓬蓬勃勃的“消失”,就没有遍布全国的城市建设的热潮,也就没有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所以,“消失”是历史
34、发展的必然;惋惜情有可原,但因此就满腹怨言实在不应该。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真实的沃伦巴菲特美詹姆斯奥洛克林资本市场为“股神”沃伦巴菲特呈现了一个博大精深的舞台,在他担任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董事会主席和首席执行官的37年里,公司市值以每年超过25%的复合增长率上升,目前他的个人财富已达370亿美元,在美国仅次于首富比尔盖茨。很难想象时间跨度如此之长的复合增长率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巴菲特创造这等成就,并非因为他是股票推荐人,而是因为他是首席执行官,领导民众,管理资本。他绝不是天生就具备如此杰出的才能,他也得学习,他不是一个没有失误的神,而是一个有着弱点的凡人,不过,这也告诉经理人,错误不一
35、定会成为墓石,而有可能成为改进决策的垫脚石。他早年曾犯过错误相当多的错误,他现在仍然有错误,同时资本市场也提供了无数犯错误的机会。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巴菲特都能明辨机会,规避多数决策失误,从那些他确确实实犯下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并将这些做法融于一种能让他尽情施展天赋的领导形式。巴菲特喜欢这样的挑战:实际上是一个企业的经理人,却试图像一名所有者那样行事。他曾发现让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雇用的经理人也像所有者那样行事很困难,他懂得同那些精神状态正常的人共事的必要性,他揭示了什么是正常的精神状态,以及如何发现正常精神状态,重要的是,他发现了如何吸引一个人加盟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又如何劝阻另一个人加盟。他还探
36、索出如何在那些为他工作的人中间培养永久的忠诚,让他们服从于他为公司制定的目标,并让他的经理人恪守他作为领导人所信奉的原则。巴菲特发现领导的手段就存在于他自己的个性中,包括他的信仰、诚实、公正、高远的理想,这些都已经成为公司理想的一种诠释,最重要的是,巴菲特懂得,当人们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靠内心养成而非自上而下制定时,那么人员管理便升华为个人动机,当这些规范与我们每个人内心都存在的那个告诉我们如何行为处世的小小声音相符时,遵从和勤勉便达到最大程度。巴菲特发现,只有大胆放手,才能实现管理上的拉制他在资本管理上同样遵守这一理念。巴菲特认为他所处的这个世界并不为他的意志所左右,而只听命于那些为抓住必定会
37、出现但只是难以预料的机遇而提前做好准备的人。他从来不告诉你应该采取什么行动。按照他的做事方法,如果有一个经理来找他寻求帮助,巴菲特就会说出他对事情的分折,然后让他自己来决定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他只要求他们“在管理公司的时候要把公司看成是自己家唯一的财富”。如果他们的确是以这样的态度来做的,他就会向他们保证“不会要求他们来总部做项目演示,也不需要让总部采批准预算,也不需要总部就费本开支提供建议”。他说:“作为主人,我们的基本目标是我们希望老板如何对待自己,我们就如何对待手下的经理。”因此,从股东们那里得到自由的他同样把自由赋予了手下的管理者。这样做令管理者树立了自尊,而且他们的自主权也扩大了。因
38、此他们有机会证明,他们干这份工作是出于对工作的热爱,是出于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而不是因为巴菲特在监视。相反,压制自身动力的指挥系统会形成恶性循环,下属的顺从程度不断下降,控制却不断加强。例如在通用电气公司,不肯顺从的经理会被解雇,时间一长,公司自动筛选出来的是那些能适应高压、高控环境的人。但这种系统要求高级管理层进行很多的管理工作。而巴菲特废除了常见的管理手段,唯一留下的控制方式是建立在充分地信任的基础上的,但恰恰是这种方式令经理们对他忠心耿耿并服从他的意愿。我们可能再也看不到与沃伦巴菲特相似的人了,让我们赶紧向他学习吧。(选自沃伦巴菲特传,有删改)1本文题目为什么在“沃伦巴菲特”前加上“真实的
39、”一词来修饰?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全文内容作答。【答案】人们心目中的巴菲特是高高在上、不可走近的神的形象,有着不真实的虚幻色彩;本文是把巴菲特作为一个有弱点的凡人来写,他有很多优点,但也会犯错误,突出了这一形象的真实可信;也正因为巴菲特是一个真实的、靠自身不断学习来提升自己才能的人,而不是一个神,所以普通人才可以向他学习,这为结尾处作者的号召作了铺垫。2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文中画线的“行为规范靠内心养成而非自上而下制定”这句话的理解。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这句话在文中第段,关键是结合上下文理解“内心养成”“自上而下制定”的意思。【答案】行为规范要依靠人的自觉追求,而不是靠上级监视、高压、高控等外力的约束养成。(领导者的人员管理要升华为个人动机,遵从和勤勉才能达到最大程度。)领导者要信任属下,大胆放手,让属下自由决策和行动,有机会证明自己,他们才会自觉遵守行为规范,服从管理。当一个人被赋予一定的自主权时,才容易树立自尊,形成主人翁意识,遵守规范才会成为一种自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