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古诗二首第二课时一、课时目标1会认“绝、鹂”等6个生字,会写“绝、含”等4个生字,掌握“行”1个多音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绝句。3理解古诗绝句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二、重点难点重点1会认“绝、鹂”等6个生字,会写“绝、含”等4个生字,掌握“行”1个多音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绝句,理解诗句的大意。难点根据诗意想象画面,感悟春天的色彩明丽、景色迷人,感受诗人的心情。三、复习导入1小组比赛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2填句:接天莲叶无穷碧,_。3揭示诗题“绝句”,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四、自读古诗,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画出生字新词。2用自己
2、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3汇报生字词解决情况,教师相机强调。“行”是多音字,在诗中读“hng”,还有另外一个读音是“xng”,组词“行走”。4同桌互认生字新词。5指名读诗,齐读,注意纠正读错的字音。五、图文对照,理解诗意1老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观察插图,思考:画面上有哪些景物?(柳树、黄鹂、白鹭、积雪、船)2看图思考:诗人是站在哪里看到这些景物的?(理解“窗含”“门泊”两个词语的意思)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先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根据学生的提问,师生一起答疑)4看图读古诗,想象诗人欣赏大自然美景时的心情。(让学生带着感情再读古诗)5梳理诗句,说说诗意。(出示课文插图,小
3、组讨论,说说诗意。)六、活动激趣,记诵诗句1找对应的词语。老师读一个词语,要求学生找出与它相对应的词语。(如:两个一行,黄鹂白鹭,翠柳青天,窗门,西岭东吴,千秋雪万里船。)2师说生读。(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相对应的诗句)3词语连诗。(老师出示诗中的任意一个词语,学生背出相对应的诗句)4情境背诗。(让学生扮演诗人,指着画面上的景物吟诗)5集体背诵。七、指导写字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绝”“含”“岭” “吴”。引导学生交流记字方法,并练习组词。2启发学生说说自己的记忆方法。3重点指导“绝”与“岭”的写法。4老师范写。(指导学生把字写美观,提示容易写错的地方)5学生先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再书写,
4、老师巡视。八、拓展延伸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试着背一背。九、梳理板书绝句绝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含“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
5、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岭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
6、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吴十、教学感悟1在古诗教学中,我注意课内外结合,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杨万里、杜甫两位诗人的资料。课后搜集关于春天的古诗,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增大了学生对古诗的阅读量。2课堂上,我注重让学生想象画面,结合课后练习题的两句诗,请学生描述自己读诗时想到的画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更使学生入情入境,感受诗歌的艺术表现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