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
2、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沪教版小学语文只有一个儿子说课稿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
3、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只有一个儿子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4、:三个妈妈在井边打水,她们一边打水一边夸自己的儿子。当母亲们拎着很重的一桶水回家的时候,三个儿子都来了,但只有一个儿子接过妈妈手中的水桶。在有趣故事的叙述中,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又厚重的道理子女应该关心、孝敬长辈。时常听到学生吟诵着三字经里的“香九龄 能温席”,这其中的孝心应该值得每个人都铭记于心。从文章结构以及内容上看,学生能够读懂课文,根据新课标、教材以及二年级学生的特点,结合三维目标。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文中的生字词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3、 体会第三个儿子对妈妈的孝敬,并能向他学习。教学目标中的第1、2点是重点,第3点是教学难点。我打算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展开教学:一、质疑课题 二
5、、初读感知 三、精读感悟 四、拓展迁移,其中精读感悟这一部分将是教学的重点,其中又分为1、谈儿子 比本领 2、看儿子 比孝心教学设想:一、 质疑课题上课伊始,直接在黑板上出示课题并朗读,注意指导“只有”二字后稍停顿。低年级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要适时去抓住机会进行训练。读题之后,要求学生对课题质疑。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在文章中起“画龙点晴”的作用,因此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围绕课题来提问。你有什么想知道的?你有什么疑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比教师主观设计的问题,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其探究能力,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二、 初读感悟在学生质疑之后,让他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自由读课
6、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之后看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问题,这也是让学生去进行主动思考,也是对课文的一个整体感知。接下来进行本课的字词教学,因为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仍是关键,这个环节必须是扎实进行。我打算出示以下词语:翻着跟头 像转车轮 好看唱起歌来 赛过黄莺 好听提着水桶 往前走 出奇这些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既是对课文主要内容的呈现,又包含了一些要让学生重点掌握的字词,如“提”就是“拎”的意思,“赛”在这里是指“比得上、胜过”,“转”是一个多音字,“出奇”就是指“不一般、特别”。字词学完后带入课文,让学生再次读课文,这个环节既是对字词的巩固,又是对课文的进一步认识。三、 精读感悟新课标明确指出:阅
7、读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将主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放手让他们读读、划划、说说。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老师是指导、引导他们学习的对象。1、 谈儿子 比本领第1自然段,让学生用线划出三个妈妈所说的话,并读一读。学生回答之后,紧接着问问他们:你读懂了什么?或者你从这些妈妈的话中知道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到 “儿子本领大”和“妈妈心里很自豪”等,在学生回答之后就请他读好这句话,师作适当评价。在读前两位妈妈的话时要读出儿子的了不起和妈妈自豪、骄傲甚至是带点得意的心情,而读第三位妈妈的话时则要引导学生去体会这位妈妈语气的平淡和心中的无奈,还可以让学生加
8、上叹气或者摇摇头的动作来演一演,再去读,相信学生能够领会。在分析完三位妈妈的话之后齐读第1自然段。过渡:我以“这三位妈妈在聊天的过程中已经将这三桶水打好了,正提着水桶往家走。可是,这桶水可重啦”引出第2自然段。在这里涉及一个说话练习,引导学生适当展开想象,去想这桶水到底有多重,借此来体会着三位妈妈的辛苦。出示填空:这桶水可重啦, 。(生回答)在学生回答完之后,我总结:是啊,这一桶水太重了,三个妈妈(生齐读)走走停停,手都痛了,腰也累得直不起来。读完之后我接着说:这时,如果能有人来帮帮她们那该多好啊。瞧,她们的儿子跑来了。生齐读第3自然段。2、 看儿子 比孝心这三个儿子来干什么了?学生继续去文章
9、中找答案,并划下有关句子。之后请生交流自己找到的句子。第一个儿子在翻跟头,我问:他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注意引导学生读出他本领的高强,“想车轮子在转”“真好看”重点指导。第二个儿子在唱歌,他的歌声美得(生接着说)“像黄莺一样”,指导读出他歌声的动听。讲完两个儿子的表现,师总结这两个儿子真是了不起啊。在这里我将两个孩子的本领以及呈现出来的表面的形象再次拔高,让学生都觉得这两个儿子太了不起了,这与下文的老爷爷的评价形成的反差就会更明显,相信带给学生的心灵震撼也会更强一些。在学生说到第三个儿子的表现时,首先紧扣“接过”这一词,说明这个儿子一跑来没有任何犹豫,这是他到妈妈身边的第一个动作,再围绕“沉
10、甸甸”,回顾到第2自然段的“这桶水很重”的句子,体会这个儿子不怕累不怕辛苦帮助妈妈的高尚情操。学生齐读第4自然段。在学完这一部分的时候再引导学生去想象,这三位妈妈看到孩子如此的表现心情会怎么样,前两位妈妈的心情自然和第1自然段时所描述的差不多,可是第三位妈妈此时的心里肯定是温暖的、欣慰的。这时引出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内容,这三位妈妈都已经迫不及待地问老爷爷(生齐读)“喏,看见了吧?这是我们的儿子,怎么样啊?”注意三位妈妈的语气,都是对儿子满意的,希望得到老爷爷的认可。老爷爷怎么说的?为什么?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去思考。生自由发表意见,因为第三个儿子最关心长辈,前两个儿子的本领虽高、歌声虽美
11、,这些只是外在的,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师总结:是啊,只有像第三个儿子这样懂得孝敬、关心长辈的才是妈妈真正的儿子,所以老爷爷说(生再次齐读)“我怎么好像只看见一个儿子呢!”(师补充板书:不合格的儿子 不合格的儿子 真正的儿子)在此基础上,学生朗读全文,对全文再次整体感知,内心情感也得到一定的升华。读完之后让他们自由说说学了课文,自己学到了什么?相信他们也能够认识到自己应该向第三个儿子学习。四、 拓展迁移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的学习和生活的外延式相等的,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想象思考:1、如果你是这三个孩子中的一个,听了老爷爷的话,会想些什么?会做些什么?2、如果你是这三个妈妈中的一个,回到家,你会对孩子说些什么?五、作业让学生回家做一件关心长辈的小事。此项作业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联系学生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最后,谈谈我的板书。板书就是在一开始进行字词教学时出示的词语后面再加上一列,内容一目了然,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只有一个儿子翻着跟头 像转车轮 好看 不合格的儿子唱起歌来 赛过黄莺 好听 不合格的儿子提着水桶 往前走 出奇 真正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