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教学目标】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
2、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2.体会反问句、感叹句、陈述句的语气。3.了解植
3、物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懂得吸取种葫芦的人的教训,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间的联系。【教学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积累词汇和培养语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 1.出示谜语(青青蛇儿满地爬, 蛇儿遍身开白花,瓜儿长长茸毛生, 老君装药要用它。)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 2.出示葫芦刚长出来和长大后的图片。 3.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关于葫芦的课文,生读课题。二、出示目标。三、词语大闯关(检查预习) 1.出示带拼音生字,生自读,开火车读。 2.出示去拼音生字,生自读,开火车读。四、整体感知听课文朗
4、读,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提示:从前,有一个人( )。有一天,他发现( ),邻居劝他( )但是他( ),结果 ( )。 五、自主学习大声读课文,思考:种葫芦的人喜欢他的小葫芦吗?他的小葫芦可爱吗?请同学们画出写葫芦可爱的语句,然后再大声读一读。 1.生展示读,生评价。 2.师引导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生感悟,生再读。 3.小练习(我会连)雪白的 小葫芦 可爱的 叶子 细长的 小花 绿绿的 葫芦藤六、合作探究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了呢?认真读2、3自然段,用“ ”画出“种葫芦的人”所想所说的句子;用“”画出“邻居”所说的话,同桌分角色读一读。 1.生展示读。生评价 2.师引导朗读。生
5、再读。 3.小练习(我会猜:反问句变陈述句)1.有几个虫子怕什么!2.叶子上的虫还用治?3.这样的小病还用打针?4.一次失败怕什么!六、展示交流我会演:同桌分角色表演。提示:表演时注意人物的动作、表情、说话的语气。 1.一组生上台分角色读。生评价,师评价。 2.第二组生上台分角色读。生评价,师评价。七、拓展练习我会编: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下了一棵葫芦生答。其他生补充。生评价师评价。八、写字指导(每、言)1.生观看屏幕上的字,说说写这两个字需要主要什么?生说,生补充。2.师范写,生伸指头跟写。3.生在四线方格本上练写。九、谈收获 种葫芦的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可惜小葫芦这时小葫芦已经没有了。他的错误是:他没有听邻居的劝告;他不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同学们,你们想做这样的人么?(不想。)那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情时,都应该考虑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且多多虚心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十、布置作业(任选两项完成)1.读一读:读一读课文 2.画一画:把这个有趣的故事画下来。 3.讲一讲: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4.找一找:找几个成语送给这个种葫芦的人。附板书设计: 不懂知识不懂知识 不听劝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