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2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3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2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教学难点: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指名朗读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2导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西南部地区有好多学校是由不同民族的学生组成的,这样的学校是什么样的?那里的学生又是怎样生活的?今天我们就去一所这样的学校参观一
2、下。二、 分段读议,加深感悟1第一自然段a.请同学读第一段,想一想:1、上学路上你有哪些惊奇地发现?2同学们来到学校都干了什么?3请把民族的名字画上圆圈。b.学生读后小组讨论。c.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d.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重点句子。f.讨论三个向的句子,把握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2第习二段。a“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b.让学生学一学悠扬的钟声。3.学习三段。请各自轻声朗读三自然段,想一想:a. 上课了同学们在教室干什么?b. b.窗外什么样?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
3、。譬如:大家专心听讲,窗外有猴子蹦来跳去都不去张望;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手举得高高的;读书时整齐响亮,声音抑扬顿挫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仿佛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反复朗读描写窗外静的句子。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么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有关句子。4第四自然段。a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印象?交流感受。b.理解省略号,让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省略的其他独特风光。c抒情地齐读这一自然段。5、教师小结。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三
4、、作业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
5、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四、板书设计我们的民族小学去上学绚丽多彩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到学校打问敬上课前钟声悠扬上课时读书认真下课后尽情玩耍